王家大院的传奇故事
王玉华

淄博市淄川区磁村镇(现昆仑镇)张李庄有一所王家大院,大院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现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张李庄建于元代,顾名思义,初以张、李两姓立村。

王家大院位于村中部偏东的位置,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和防御设施相结合的庄园式建筑群。百年前,王家家族鼎盛时建筑群占地几十亩,大院有四合院5个房屋20余间,门楼7个包含防御工事1个,四角设有炮楼,地下建有地道通向村外。
这所大院是由主人王士英及两个儿子自光绪至民国年间历经十余年所建而成。大院颇具规模、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王家大院的正门设置在东南方向,风水上称为巽门。进大院门后顺影壁墙左拐是二门垂花门和南厢房,垂花门是当地极为少见的府背门。南厢房现今经过修缮的外墙虽然焕然一新,但上方浑圆坚实的梁架却依然显示着当年主人的财大气壮。大院内门里门、院套院,院院相通,错落有致。院内主厢房为二层小楼,楼上为木制结构,连接上楼下楼的是木制楼梯。一楼屋门右侧下设有通向村外庄稼地的地下通道,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人们会迅速安全撤离。那些没经修缮的院落里有的杂草丛生,有的旧瓦砖石堆积。有特色的是,各院落均设有总门、二门和屋门,每座房屋都设有烧地暖的内外通道和火炕。至于大院里面那些若干单门立户的小四合院,想必是分别供有不同身份地位的家族成员专门居住的吧。
张李庄村西有一条年代久远的黄土大道,历史上这里是从博山(颜神)通向济南的商旅官道,它东靠淄川、昆仑,南连颜神,西接磁窑坞(磁村)和周村,是烟火气旺盛之地。南来北往、东走西奔的人群物流也曾在成就了这里的百年历史繁华。
据传王家是明代从河北枣强(马棚王也是迁自枣强)迁居于此。迁来时只有半亩薄地,家境艰难,全指望王氏后人王士英卖砂锅养家糊口,村民邻居大家都是穷苦人,所以与村子的张姓李姓关系相处的很是融洽。王家的发迹缘于村西旁边官道上的一次偶然拾遗。
据传,有一年年底,王士英挑一担砂锅去章丘售卖,卖完时已是大年三十下午,王士英在大雪纷飞中紧行回家,在他路过磁窑坞村南的鸳鸯桥上时,突然被什么东西拌倒了,王士英暗自懊恼,惟恐把没卖完的砂锅打碎了,要不然这一天的生意可就白干了。当他气呼呼地捡起地上的绊脚石一看时,他顿时惊呆了,原来他捡到的是一个马背上的钱褡子,里面沉甸甸的满满是银子,他把钱褡子拿回家一看足足有五百两。他把装有银子的褡裢扔到了天棚上,一边继续做砂锅生意,一边四处悄悄地探听失主,准备物归原主。
大约过了三年的光景,失主仍然毫无音讯。这天,他从章丘卖砂锅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家是邹平的布商。两个中年男人赶路,很是有些寂寞,两人便攀谈起来,当走到磁窑坞西门时,布商说:三年前大年三十,他在这里丢了一个皮褡裢,里面装了五百两银子。王士英听后没有吱声,走到张李村村头时,王士英请布商进家门坐坐,喝口水再走。进门后,王士英招呼妻子给客人沏茶,自己搬来梯子上了天棚,把皮褡裢拿了下来。说:“大哥,你看看这条皮褡裢是不是你的那条?”布商看到褡裢后,不禁失声叫道:可不,正是我丢失的那一条。随手打开一看,里面的五百两银子一文也没少。王士英把银子还给了布商,布商非常感动,非要拿出一部分酬谢他,被王士英婉言谢绝。但布商还是帮王士英建起了几进几出的大院落,取名叫“太和堂”。
王士英本来也是穷苦人,意外捡到一链搭金子,有钱人帮了他。但他也没有忘记穷苦人,时常救济穷人。后来王士英又置办了良田百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地主。
而那个邹平的布商见王世英这么厚道,就实心实意地留在太和堂当了大管家。有了顺心、放心的人给王家大院当家理财,太和堂的生意很快兴旺起来。到了清末,王家已拥有良田六百余亩,生意也从淄博当地做到了济南…
清末民国初期,这条由博山通往周村的官道正值两旁店铺林立、经济繁荣、生意兴隆发达的黄金时期。为扩大“太和堂”的影响力,每逢磁窑坞大集,太和堂都会在集上施舍煎饼和其他食物,从而为太和堂在淄西域内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从此,王家靠商贸起家扩大产业,成了富甲一方的商贾人家。
王家虽然富甲一方,但贫穷困苦的家史已经在心中扎下了根。日本侵华战争暴发后,面对动荡混乱的局势,王家也产生了保家卫国的强烈意愿。据史料记载,1937年底著名的黑铁山武装抗日起义后,廖容标司令员率部队南进,跨过胶济铁路即驻扎于此。见到一心抗日的八路军,深明大义的王家后代王兴远代表王家捐出47支大枪,儿子王永魁(王永文)率领30多个家丁参加了八路军。
武器和人员都是抗日的最宝贵财富,廖容标司令也为王家胸怀民族大义,誓死保家卫国的抗日精神所感动,从而和王家及张李村的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王永魁(王永文)参加八路后作战非常勇敢,威信也高,很快升为副支队长。据说后来曾担任淄川区五区的区长。解放前夕,王家后人离开淄川举家移居去了青岛,王家大院也更换了新的主人,变成了磁村公社的粮所,从而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改革开放后,粮所迁出,大院就成了张李村两委的办公场所。
现如今,这所历经百余年风雨剥蚀的清末庄园,大部分院落损毁严重,仅余几处院落还算完整。在大院旁边,有一块被称为淄川区第一家民办民俗博物馆的“淄川绪岳民俗博物馆”招牌很是醒目。寻迹走来,古建筑群落时有修缮人员出没,不知不远的将来这里能否重现当年辉煌的一幕。但从这虽然有些悲凉的断壁残垣里,从正在向过往的人们行注目礼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淄川绪岳民俗博物馆”的历史名片上,我脑海里依稀晃动着这座宅院一百年多年来各色各样的历史镜头和父母讲述的每个故事情节,耳畔不时响起毛阿敏唱响的那首令人回肠荡气的《三国演义》主题歌: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哪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
在驰骋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