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先于出路的教育良方
——有感于《淘气儿子的成才路》
范淑文
两天前,看到段晶平的新作《淘气儿子的成才路》(电子版),首先联想到了二十多年前(1999年)轰动一时的《哈弗女孩刘亦婷》,刘亦婷的故事虽发生在成都,但是,这本书却给了当时准备高考的学生和家长一剂强心针,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公平性正在深入人心。
三年后,2002年王逸飞(段晶平之子)出生了,山西晋中和四川成都,虽远隔千里,但他们成长的道路似乎殊途同归。2021年王逸飞考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生物科学专业。
天大的喜事,怎能不为这个做母亲的段晶平高兴呢?于是,我一页页翻过,走进了她们母子那段不寻常的生活。
段晶平两口子都在铁路工务部门工作,丈夫常年在沿线不着家。自然,家庭的琐碎,全部落在段晶平肩上。在整本书中,没有眼泪没有抱怨,看到的却是开朗活泼,充满激情的段晶平。她善于启动教育先机,从小打开儿子看社会的窗口,让儿子自己去甄别荣与辱、是与非。
《淘气儿子的成才路》以积聚平淡而动人的生活瞬间,真情悉数写进小说,作为母亲给予18岁儿子的成人礼,也是无数家长共情的时刻。
我们都是过来人,没有哪个母亲不为教育子女而寻求最佳途径的。“孟母三迁“式有之,包办代替式有之,强迫灌输式有之。凡此种种,教育成为父母压在孩子身上的一座大山。
而段晶平的教育,则是游离于书本之外,在运动中梳理心境,在旅游中交融亲情,在老师告状声中捋顺利弊关系,在培养经营理财上体验成长,在生日party中寻找儿童乐趣。一路走来,母子俩亦师亦友,亦严亦慈,亦放亦收,达到教育的得体结合。这是作者的最佳教育方式。
作者在“角色互换”一章中有叙述:妈带你从太原到北京的骑行,你带妈在北京旅游。儿子答应了,带着老妈游京城。于是,儿子开始做攻略直到深夜。次日一早,叫床、吃饭、早饭后游玩的去向、乘坐的车辆、哪站下车、需要走多长时间、预订门票等等,儿子成竹在胸。这天,他们去国家博物馆。到了博物馆,租下讲解器,开始了一天的儿子领着老妈的参观。
教育是在全过程体验中收获的,这一幕让我联想到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淘气儿子的成才路》像无数个时间节点串起的珍珠,夺目耀眼。这本书,之所以这样的火爆,一定有它可寻的规律。
其一,不在于文学水平多么高深,适合于大众口味,抓住了当下“望子成龙”的心理,使读者有借鉴,有感悟。这样的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现成的教科书,正是此书社会价值的最大体现。
其二,游离于课本之外的教育,极大的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唤醒孩子对未知探求的欲望。充分利用作者自身旅游和运动的优势,与孩子共享这笔资源,以降低孩子学习中的枯燥感和疲劳感,适度提高兴趣和实践机会。从而激发出孩子无法估量的潜能。
其三,书中的母亲不是全职太太,是铁路工务部门的职业女性。缘于铁路同仁,我了解铁路这个半军事化管理性质,上班时间基本分秒不差。那么问题来了,作者隔三差五陪伴孩子外出,是怎样做到的?在解这个迷团之前,首先弄清得益于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然而,作者是幸运的,她受益于一所省城重点中学的学业规划。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于是,这个思路先于出路的理念,是她一脚进入职场,一脚迈进斑斓世界的先机,成就了孩子扎实、坚定的每一步。
最后,我想说的是,但愿这部成功教育的案例,启迪正在路上的学子和家长吧!

作者简介:范淑文 退休干部。原太原火车站党委宣传助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太原分会会员;太原市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