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志古今》观后感
李上池
电影《舜志古今》,展现了九嶷的历史人文风貌和美丽的生态景观,为世界人民打开了了解宁远的窗口,大大地提升了宁远的影响力,提高宁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舜志古今》以舜帝为原型,以九嶷山为背景,以娥皇女英寻找南巡未归的舜帝为蓝本,以弘扬舜帝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全面展示了宁远县舜帝陵、古舜帝庙、文庙、下灌古村、瑶族聚落等人文景观。吊脚楼、长鼓舞、坐歌堂、背新娘、女婚男嫁等民俗文化也尽情地展现。舜片奏响了一曲德孝之歌,对于弘扬德孝文化,培育人们的情感,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传,舜帝禅位,心系黎民百姓,南巡三苗,劝稼农桑。舜帝到苍梧九嶷时,得知湘水头有孽龙作怪,民众苦不堪言,便决定亲自去为民除害。舜帝只身潜入龙潭,几番苦战,终于斩杀孽龙,铲除了祸患,但他自己却因此伤重身亡。舜帝为民除害的壮举,受到九疑百姓传颂,中华万世景仰。
舜帝南巡苍梧之后,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英一直在家等候夫君归来,不料等到的却是丈夫崩于九嶷的死讯。
娥皇和女英为寻夫,不惧艰辛,爬山涉水。当二人来到九嶷时,已找不到舜帝的尸骨和葬地,得悉舜帝为除孽龙不幸遇难,悲痛欲绝,抱头痛哭,哭了九天九夜,泪水落在竹子上,竹身留下了紫色、雪白、血红的斑斑泪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斑竹”。人们为了纪念二妃,把斑竹叫做“湘妃竹”。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故事被喻为“中华爱情的千古绝唱”。九嶷山是见证美好爱情的名山,是中国最具浪漫爱情之地。
《舜志古今》情节感人、景致精美。舜片对景物的描绘、悲欢离合情节的渲染,抒发情感、表现情爱等方面,音乐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舜片把影视与音乐完美地结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
孙楠演唱的主题歌,优美动听、感人肺腑,让人们从轻松、愉快的音乐中感受宁远的美。舜片的演员出色的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赢得观众的赞誉。
舜帝孝感天地,人们对他的崇拜由来已久。娥皇和女英不远万里寻夫,赋予了美丽爱情的传说。九疑山,德孝之地,中华道德文明的发源地,炎黄子孙向往的圣地。
宁远,斑竹茂密、杜娟朵朵,素有“德孝之源、福地九嶷”的美誉。夏朝时为纪念舜帝而建的舜帝陵,是“中华第一古陵”,历代君王致祭不断。仰九疑山水之灵气,承舜德文化之教化,宁远自古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孕育出唐代湖广第一状元李郃和宋代特科状元乐雷发。
电影《舜志古今》的爱情故事,使九嶷山名扬天下。《舜志古今》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热情歌颂,有人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对舜片的评价,不妨多看几遍这出剧,你就会发现她的美,她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感人的魅力,你就会感觉到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电影,从而为之歌颂、赞美。
九疑山,国家森林公园。秀丽的九疑山水和舜葬九疑,吸引了大批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登临九疑,寻宗访古,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徐霞客等历代文人骚客都曾亲临九疑,留下了大量歌咏九疑山和赞颂舜帝的瑰丽篇章。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绚丽诗篇《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九疑山更增添了神秘的面纱,令人神往。
“南风轻轻吹拂,韶乐依依传唱,九嶷山远古的钟声悠扬,大爱之河尽情流淌。德行天下,春风浩荡,九嶷山,将托起一轮辉煌的太阳”。
宁远,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她是湘南的明珠,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是辐射海内外的“旅游观光、祭祖朝圣中心”。宁远人民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同心同德,奋发努力,开凿创新,德孝之地的宁远将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瞩目。
作者简介
李上池,广东省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作家网人才库优秀作家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常见于国家、省、市级刊物、网站。作者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全球的作品征集竞赛活动,获得几十次奖励。2014年,在全国“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评价征集活动中,同时获得一等奖和三个三等奖;2018年,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获优秀奖。作者的作品语言清新流畅、生动活泼、朴实感人、遣词用句准确,表现出对汉字文化的坚守,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受人们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