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旭光战友对《老战友诗画情(清明追思)专刊》评语:
国政哥的《诗画情.清明专刊.清明追思》,这么快就编辑整理出来了,真是有心人!今年是一个注定会以浓墨重彩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当瘟疫已经席卷全球的当下,它实际上又是在检验一个国家的制度,检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检验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的试金石。很显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最好的答卷。而清明的公祭,与民间自发的祭奠活动,都是这份答卷中的必解之题。三团战友们的诗歌、散文,所表达的,就是大灾大难面前的家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国政哥“与魔酣战终大考,千秋史记留芳铭,(《清明祭》)”,卫平兄的“青草又绿山川日,斟满长江待君归”(《黄鹤楼祭》)等诗歌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桂儒兄亦诗、亦词、亦偈,洋洋洒洒,以菩萨心肠祭奠英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风华兄“红旗猎猎祭忠骨,气笛声声奠英灵”(《清明有感》),耿耿丹心可昭日月。海星的诗《清明吟》,集典雅、古朴、凝重于一身:“……天地更衣紫燕还。熏风习习抚嫩柳,韶光扻扻洒芳园……,”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耀华的楹联,悼凉山灭火英灵,倡文明祭祀,令人耳目一新。俊小哥的《祭奠》诗,亦家亦国,心灯和以泪水,令人动容。铁军的《探春花》,构思奇巧,蕴深刻主题于芳草之中,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铁军对父亲仙逝的九年之祭,又在完成清明的家祭主题。这一向铁军散文进入高峰期,而《陋室背影》,则是铁军这些年来创作的又一座高峰。散文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意:一位经常要在家里开夜车,恶补俄语,外任许多城市,嗜工作如命的父亲;一位浅酌二两散白,炒黄豆、切皮冻、小葱拌豆腐、干豆腐丝下酒的男人味道十足的性情父亲;一位架葡萄,植海棠,养花种草,晚年热爱生活的情趣父亲;一位不惜在太阳下暴晒,排很长时间长队,给儿女买北京小吃,省下黄疸期自己补身子区区二三十颗黄豆粒给儿子(应该是三年困难时期)的慈父;一位留给自己永久记忆的小时钟,鱼缸等,护祐儿女如心中的大树等形象,呼之欲出,使人久久难以释怀!长海兄的评论,着眼于从为父之后思父爱和从灵魂上揭示父爱,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总之,本集中所有作品,都是在用心写作,在抒发人间大爱、人生至爱!在反复阅读此专刊时,萝岗这里一直在下着雨,下着清明雨、芭蕉雨。古往今来,人们写清明的诗词文赋,多要用雨来作比兴。其实,时异、事殊、人不同,雨会因心境而赋予个性化的寓意。而此时此刻,在我的目光所及,在我的心中所思,眼前的纷纷细雨,无异为奠祭天下英魂的泪水,是荡滌瘟疫的泼街清水,是催发笋生、竹秀、松挺,助我中华奋勇前行的出峡江涛、大海怒潮……

不忘历史以慰烈士英灵
明天又到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在清明节前夕,我又翻看了一下去年迎接抗美援朝第七批烈士遗骸回国的照片,更加感概万千。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走过了多少个艰辛的路程,越过了多少障碍,如今祖国已强大,人民已幸福,我们决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祖国的尊言和强大而欲之奋斗的先烈们,共和国和人民就应该以最高的规格来迎接他们魂归故里。
祭英烈
抗美援朝保国彊,
伸张正义威名扬。
利剑光寒十六寇,
铮铮傲骨葬异乡。
今迎忠魂归故里,
亿万神州泪断肠。
江山康富英烈奠,
功劳永垂万古芳!
注:十六寇指参战的所谓联合国军以美国为首的十六个国家。
张国政写于癸卯兔年清明

清明祭
陰雲密布雨稀稀
慎终追遠泪欲滴
先烈遺願今尤現
山河如畫血染旗
缅怀忠魂德功績
保家衛國士捐躯
兵敗倭寇江山固
人民政权擎天地
泱泱大國創奇迹
告慰英靈魂安息
人类命運開新宇
引領文明十四亿
浩瀚宇宙無边际
真空妙有蕴玄机
得道多助天行健
失道寡助敗蛮夷
华夏兒女有志气
創新開辟新天地
世界人民大團結
人类解放施正义
清明祭祖敬天地
感恩惜福做善举
立己利他福田聚
厚德载物子孫宜
邢桂儒清明節令随筆。
癸卯清明
2023-04-04北京

缅 怀
清明乃当春
鲜花祭亲人
世间唯有父母重
心中两尊神
当家知米贵
有儿懂母恩
孝字当头传家运
亘古留到今
海星卯兔年清明

七律.祭抗疫英雄(新韵)
张国政
清明飘雨阴濛重,
疫患疯狂恣意行。
感谢壮侠行逆赴,
英雄舍己救苍生。
苍松呜咽尘浮扫,
翠柏含情慰魄灵。
酣战毒魔终大考,
千秋史册驻芳铭。
平起,十一庚。

清明追思
孙玉海
一年一清明
一岁一追思
一杯杏花酒
满盏思故人
我们一起缅怀逝去的亲人
点一盏心灯
照亮天堂的道路
天堂无遗憾
人世有牵挂
就让清明的雨
捎去我们对故人的不舍、怀念
把握当下
才是对逝者最大的祭奠
活得幸福
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七律.祭奠(新韵)
马俊
清明时日沐春风,
点亮心中一盏灯。
寄悼亲人哀语诵,
湿襟泪水记恩情。
传承祖辈扬忠孝,
缅念英杰祭魄灵。
抗疫先锋身早去,
半旗敬仰世人拥。
平起首句押韵,十一庚。

黄鹤楼祭
林卫平
今天是庚子清明。春风和熙,大地遍绿,清洁明净。在这个传统的祭拜先人的日子,共和国将国旗半降,以哀悼在抗疫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在国家认定的第一批抗疫烈士中,有两名公务人员,更有十二名医务人员。他们舍生取义,迎着大自然的灾难,迎着一去不还的风险,走向了抗疫的最前沿,走向了高高的云端。
他们离去了,将生存和安逸留给了我们。共和国将永远铭记着他们!每到清明,我们会以长江斟满佳酿,与你们相会,向你们问安!
黄鹤楼上白鹤飞,
翱翔九天衔春回。
青草又绿山川日,
斟满长江待君归。
2020年4月4日

再读杜牧的《清明》
刘铁军
清明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今年的清明有许多不同。3月27日我在长春市禁止扫墓“封园”的情况下,给父亲做了祭奠。4月4日全国举行了哀悼日,国家下半旗,一起缅怀,为去世的同袍。我怀着别样的心情,再读杜牧的《清明》,想留下一段文字,可能以后不会再用这种心情拜读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先说说清明,这是24节气中,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和寒食并称,据载,冬至以后的第105天要禁烟火,吃冷食,而且会有疾风骤雨,称之为寒食。按照历法,这是在清明的前两天。
寒食节的起源,跟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有关。相传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他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在缺乏食物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重耳回国后,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而被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古人重寒食而轻清明,北方人从寒食开始,扫祭祖先的坟茔,整月不断,所以有“寒食一月节”的俗谚。清明事实上是包含在寒食节里面的,而且经常是寒食清明并称。
清明寒食的起源有其文化意义,而且在清明寒食期间,古人还有很多的习俗活动。除了扫墓,踏青之外,还有荡秋千、玩蹴鞠、拔河等娱乐活动。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关于清明的诗句,杜甫的《清明》“十月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就是写踢球,秋千这两项活动;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说的是扫墓传统;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写寒食前后的风景气象;“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则写的是清明时的愁苦心情。
而在古代写清明的诗中,流传最为广的还是这首杜牧的《清明》,但是在杜牧本人的集子里《樊川文集》,却没有收录这首诗。到了南宋中期,才有人将这首词归纳在杜牧的名下,也就是还有疑问,这是不是杜牧所作的原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在清明时,要踏青远游,暮春时节,莺飞草草,花红柳绿。本该出游的大好时节,但在半路之上,一场不期而遇的雨,却浇冷了行人赏春的兴致。清明本身是祭祀悼念的日子,烟雨迷蒙,带来的悲伤以让人失魂落魄了。这里有个词,需要注意一下,那就是“行人”,行人有解释为,担负职务的官员,也有理解为旅居在外的人,我觉得是个外来人才可以说通,本打算出游赏以消除想象的伤感,没想到遇到了这场春雨,不然怎么会“断魂”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在向四下望去,想找个酒家,一则可以歇息一下,避避雨,二来可以喝点酒暖暖身,三来更可以借酒消愁,慰籍一下自己失落的情绪。正好碰上一牧童,从身边经过。于是,便有上前打听,牧童用手一指,那远远的杏花掩映的村子里,有一座小酒馆。
清明前,我写了一篇祭文《陋室背影》,其中的陋室就是“杏花村路二号”。在读这首诗时,我的眼前就清晰出现了一幅画面:有虚有实,实的是细雨、行人、牧童,虚的是清明、酒家、杏花村。又有远有近,近的是行人、牧童,远的是酒家、杏花村。精致而清新,布局也错落有致。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情感,是因为思念,还是因为不期而遇的雨,或者是因此而引起的忧思……我在慢慢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这份情感,开始是有点凄凉和凄楚,后来更多的还是凄伤和凄惶,唯独没有凄美,我想这种情感也只能专属于清明吧?
铁军2020年4月7日於长春

李旭光读刘铁军友《再读杜牧清明诗》有感:
铁军这篇再读杜牧《清明》诗,以随笔形式,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清明的心境。文章以时事切入,公祭伴以家祭,定下沉郁基调。自然导入寒食节的考据,君臣相濡以沫,看似又能相忘于江湖,实则既有苟富贵勿相忘的君念臣恩,又有功成弗居、功成身退的为臣之德,二者相得益彰。从而揭示了寒食节祭祀先贤的高贵主题,高尚情怀。而接下来的《清明》诗之考,依旧是对清明节主题思考的延伸。这首诗,杜牧站在高处、远处的清明雨中,眺望目力所及清明时节春郊的世人。清明沥雨,这样的自然现象大江南北或同。然祭奠故人主题,不由使得清明中丝丝细雨,成为沟通天人之际的绵绵思绪,成为倾诉思念故人的涓涓涙水。所以,与其是纷纷雨,莫若谓绵长思絮、汩汩涙滴。然而,铁军又考证了行人。行人,郊祀,山水行祭,踏青,官宦,旅人,营营碌碌往来者,或均入镜。只是欲断魂,则应单指雨中心境,雨中情絮,几于离魂、落魄。受惊于骤雨者有之,倘未完成祭奠者,抑或是沉湎于哀思之中者更有之。欲断魂,应为全诗题眼所在。接下来,诗人从清明之思回到现实。或已饥肠辘辘,或是远足亟憩,或为暂且避雨。酒家、牧童、杏花村,俱为人间烟火。然铁军却不肯就此撂下,通过诗中的杏花村,联系到为故居的杏花村旧屋,以及之前所作《陋室背影》,仍然把人们拉回到家祭,拉回到对父亲的思念,使主题在亦虚亦实的重奏中,化入艺术境界!一咏三叠,真是神来之笔。这首诗,由专家编辑的杜牧诗文集,亦不见。可知,是一桩或有歧议的文案。文中清明诗的比较,也很好,体现出挑选、比较、检阅等,丰富了文章的色彩和信息量。

诗文:集结号老战友
插图:木森
授权编辑:张国政
2023.8.29日修稿于丹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