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月光
翟鑫修
“不赶紧做题,你这看的什么书啊?”
上小学三年来,无论寒暑假,开学前一天晚上,儿子往往争分夺秒补作业。现在暑假已经过去四分之三,我有点担心“历史重演”。
“一本好书。”他似乎有恃无恐,头也不抬地给我展示书的封面——天上,高悬一轮金月亮。地上,一对母子手拉手走在淡淡的月光里,身后留下四行脚印。左侧3个黑体字“金月光”,下面还有8个小字“我们已经相识很久”。
“哦,好看么?”我读过这本书,内心暗自高兴,明知故问。
“嗯,挺感人!”他点一下头,继续看书里的一篇短文《尘封的家书》。


《金月光》的作者温涛,出生在胶东半岛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他刻苦努力,1994年从重点中学烟台招远一中考入重点大学山东大学,每个学期都能“挣”到奖学金。毕业时不忍心父母继续年年借钱供他读书,于是放弃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机会,成为一名齐鲁晚报社的记者。
那篇《尘封的家书》,讲的是他读大学期间,不善言辞的父亲写给他的七封信,每封信都只有薄薄的一页纸,基本都是简述家里的农忙进展情况,嘱咐他照顾好自己,别不舍得花钱,钱不够就和家里说……
温涛写这篇短文时,父亲已经去世十年了。他睹物思人,想起父亲的音容相貌,想起那段埋头苦读的大学生活,“读着读着,眼里的泪水,却总也忍不住”。
这篇文章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锁。
我老家也在农村,父母也曾栽种过苹果树。我1996年到黑龙江上大学,也是经常通过写信与家人联系。
那时在学校打电话要去学校门口的邮电局,先交50元押金,电话打到邻居家,邻居再跑去喊我家人来接听……
所以,没有急事的话,我还是选择写信,不仅可以在信中尽情地敞开聊,收到信还能反复看,我有时还塞上几张自己的照片。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封信,翻山跨河,1600多公里路程,从学校邮局到老家村委会收发室,再到父母手里,大约需要7天时间。
二十多年前的那些家书都没丢,锁在当年父亲用梧桐木亲手制作的木箱里。十多年来,木箱上那把锁的钥匙一直都没找到。当年大学报到时,我把要带去的物品放到这个木箱里,竟然鬼使神差地把唯一的钥匙也锁进去了,父亲只好小心翼翼地撬开。
这个木箱,陪着我和父亲乘坐绿皮火车,跨越1600多公里来到大学。毕业时,又被我不计代价托运回老家。去年五月,我再次小心翼翼地撬开锁,把这些“难忘时光的见证”——饱含亲情的家书,都带到济南来了……
想到这里,我抬头一看,儿子已经开始写作业了。他每学期都能拿回一张“优秀学生”奖状,虽说9年后不一定能考上山东大学那样的好学校,但爱读书这一点,总没有错。我翻开《金月光》,重读了一遍温涛写于2019年母亲节的短文《老妈是个大富翁》。
文中说,每当母亲得知儿子要回老家,肯定坐不住,倚门望归,翘首以盼,一上午跑到大街上好几趟。被褥提前晾晒,一日三餐变换花样做:水饺、面鱼儿、手擀面、野菜小豆腐……返程时,车的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自家的花生、苹果、玉米面、大饽饽、花生油……
温涛在文中感慨:母亲没有文化,吃苦受累大半生,勤劳隐忍,平和温暖,宽厚豁达,对孩子无私关爱,对家庭任劳任怨。每次见面或者打电话问母亲手里的钱够不够花?要不要买件应季的衣服?母亲总是说啥也不缺……
读着文章,我在想,其实不仅是我,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母亲啊!照片上文质彬彬、温润如玉的温涛,人如其名,文如其人。平淡从容的叙事,真挚浓烈的感情,温暖,坚毅,有力量,不动声色,娓娓道来,说出你的心里话,你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闭上眼睛,点点头,眼泪却流过脸颊……
《金月光》这本书的扉页边缘,有一行不显眼的竖排小字:“其实哪里有一甜到底的人生,甘苦与共,才更堪回味。”封底上,三间房子,一棵树,旁边只剩下两行脚印……
我轻轻合上书,再来静静地听一遍手机里的那首歌吧:被遗忘的曾经,又泛起了涟漪,有多可惜,却无能为力。我化风行万里,飞过千山找寻你,你却似一轮月,高挂在遥远天际。我眼里的风景,等着说给你来听,而你似那泡影,消失在我世界里……

作者简介:翟鑫修,高校教师,济南市作协会员,山东国杰律师事务所行政主管,国杰文化沙龙秘书长,曾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散文、诗歌数十篇,多篇征文在全国大赛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