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淮诗
自7月12日入伏,至8月20日出伏,历时40天。出伏是夏秋节气的转折点,如果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则可称为文化节日。它引导人们从“烈日炎炎似火烧”的夏季,进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的秋季。今年的伏天,根据民间的说法,是早伏和母伏。结果验证了天气谚语,不是太热。
在入伏时,我在《清江文学》上发表一篇“盛夏进行曲”的组诗。之所以关注入伏和出伏,是基于人们安全度夏的初衷。每年的6月至9月,是汛期;而7月至8月的伏天,为主汛期,亦称伏汛期。这伏汛期,暴风雨来得是又急又猛,台风是接二连三,十分活跃,水患水灾频发,容易造成自然灾害。八月初,有个叫“杜苏芮”的台风,在福建登陆,经万里奔袭,在北方大地上倾注了大量雨水,造成了洪涝灾害。
伏汛期曾经留给我太多的记忆。大学毕业后,我在邮电局的长途线务站工作,管辖全淮阴地区长途通信线路。那时侯的通信线路,由电杆和电线组成,电杆分木杆和水泥杆;电线是2.5毫米的铜线和4.0毫米的铁线。通信技术是模拟的,在两根电线上开载波,以提升线路的利用率。通信质量不好,有串音。通信线路点多、线长、面广,暴露在大自然中,越是恶劣天气,越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例如,雷暴会击坏通信设备;树木等杂物碰上线路,会造成短路、断路等故障。通信是全程全网,一寸不通,万里无功,责任相当重大。每到伏汛期,我们早早做好抢修预案和薄弱地段的杆线加固。汛期,我们的抢险队伍,日夜坚守。我也经常亲临现场参与抢险。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带着五个线务员去查修障碍。机房用仪器测量出故障的地点,但线路不靠公路的地段,还得步行。漆黑的夜晚,我们借助強光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二河与三河之间的农田里。突然,一条七、八米宽的河流横亘在面前。在手电筒的光照里,波光粼粼,哗啦啦地流淌,仿佛在向我们示威。如果找桥,一是无人可问,不知何处;如果从公路绕道,最少要个把小时。故障就是命令,必须争分夺秒地修复。我原本不会游泳,后来在大学游泳池里学会了蛙泳,却不会换气,但25米的泳池,我一蹩气能过。这条灌溉渠,因涨水变成河流,游过去估计没有问题。同事是退伍军人,他也说游过去没问题。我当时的脑海里就被这没问题和抢时间所占满,果断地说:我先过。紧接着脱光衣服,纵身一跃,奋力划水,有惊无险地到达对岸。那个晚上发生的事,事后想起来,在同事们的心目中,我成为有文化的热血青年且不说。那种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的精神,也让自己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定位: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受党组织的培育,已打下深深的烙印。如果在战场上,我也一定会有英雄之举。
伏已过,天转凉,我的职业思绪又回归平常。如今的通信技术已进入数字时代,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光纤传输容量大,质量好,速度快。因此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非常发达。那些做通信保障的人,肩上担子更重了。我虽然虎老雄心在,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替新生代默默地祈祷,祝福他们工作顺利,吉祥如意。出伏后,连续几场秋雨,气温回到22度左右,早晩凉风习习,人体舒适感扩张,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光。接下来的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衷心祝福父老乡亲们,身心愉悦,幸福安康!
2023.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