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悦民)
我从1984年参与书法的社会活动,先后参与了武钢书法协会、书法村、武汉书法家协会、武汉老年书画研究会、青山书法院、武汉地书协会等书法社会团体的活动和建设,前后达四十年之久。其中有很多快乐和辛苦,也有心得。
我老家在苏州,从小我就喜欢去苏州的园林廊壁中看王羲之书法。心摩手追,只是有兴趣。参加工作在湖北武汉生活40余年。八十年代初,社会开始回归传统,我多次获得国家级书法大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6年,新成立的武钢职工大学聘请我担任首届中文秘书班的书法教师。其实我是学理工的,毕业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没想到后来书法爱好却成了人生的主体。我担任了武钢书法协会副主席和武钢青年书法协会理事长。在武钢的鼎盛发展时期,我为武钢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努力。我从武钢迈向社会,书法成了我后半部的人生。
匆匆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七旬还乡,远离曾经的那方热土,那帮痴迷于书的道友,武汉成了我每天思念的地方。老来怀旧,我经历的书法,或许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文化故事,记载着在这座城市中,在经济大潮冲击下,曾经有一批这样有情趣、有理想的书人,在种种艰难中不放弃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他们自觉的文化向往。
武汉书法从“识者盖寡”的初始,到现在书法从少儿到大学书法本科,遍布全市几十座老年大学和几百个书法组织,书法人口达几十万的文化盛况。这也是武汉这座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由一个“大县城”跨越为大都市的历史过程。
我是亲历者,见证人。由此想来,我的记述,或许会有些意义的。

一
上世纪末,整个社会进入经济大潮的冲击,企业倒闭,工人下岗,文化艺术界也纷纷下海捞金,人们争先恐后,一切向“钱”看。“书法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一开始是几个志同道合的书友,聚集在青山一冶马春钢的工作室,张少华牵头,有马春钢、柳学智、周军、程明。因为在青山,我被邀请参加。后来又有雷寿斌、萧俊超加入,共八人。一冶地处青山八大家,我们相聚之后,曾自己取名“八大家”。后来觉得有些太张扬,后来就改名为“书法村”。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也很单纯,痴迷于书法创作。每周聚会一次,每个人都会拿一大摞作品来,依次一个一个把作业掛在墙上,让其他人进行点评。大家都约定,做到只批评,尽量不说好话。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建议努力的方向。雷寿斌说,口子开小一点,刀子扎深一点。这也是对当时书法个体创作茫目,泛泛临帖,少有专攻的一个很切实际的总结。
每次聚会,从早上到中午,整整几个小时都在探讨艺术。午餐就在街边吃一份盒饭。大家乐此不疲,共同进步。这样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二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难得的清流。

随着交流的持续,获得了书画界一定的关注。我们联系了黄鹤楼白云阁展厅,与王守俭等几位画家一起办了展览。开始是张少华牵头,黄鹤楼展览后,因为他担任文联的公职,不便长期投入这个小团体,要求我担任牵头人,这就是后来称作书法村的“村长”。当村长是要付出的,好在我是自由职业者,时间上能投入,又有之前搞武钢书协的组织经验,也有省、市书法家的社会资源。经过前后四年的活动,这个自发的书法小团体,逐渐产生影响。
在书法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相互的艺术风格能够主动的回避,相互拉开距离。整体上形成的艺术追求具有张力,每个人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可贵的是大家团结、真诚,共同努力。大家以西冷印社等前辈的社团为榜样,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转型期,人们普遍追求经济发展,少有投入艺术创作,形成了反差。现在回看,当时能够自觉的在经济大潮猛烈的冲击下,守护住自己的理想,坚持艺术探索,有的甚至在企业倒闭的情况下,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矢志不渝的坚持艺术追求,这样的精神状态,回想起来,实在难能可贵!
二
我当“村长”,是自觉为大家服务。我时间上有自由,经济上无负担。觉得能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玩在一起,为之付出,并得到大家的尊重,是荣耀也是快乐。那时电话费不便宜,老婆经常嫌我电话太多、太长,免不了要有埋怨。而我却乐此不疲。我为这个团体奉献了将近四年左右的时间。2001年五月,书法村的展览完成后,我辞去了“村长”。
书法村的多次活动,带动了武汉地区书法研究的氛围,许多在书法上有成就的人加入进来。陆续增加了吴林星、游艺云、龚勋、虞立新、梅汉林、张秀等。后来大家轮流当“村长”,每年换一届。程明、吴靖东、萧俊超、梅汉林相继当了“村长”。他们都为大家做了许多事情。《书法村》聚集了众多精英,在武汉书法界产生了持续多年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这批人仍是武汉地区书法的骨干。
当时武汉的主流媒体都对书法村进行了报道,并提供了许多支持。其中《长江日报》美术主编郑新元、《武汉晚报》美术主编严其昌二位先生都在工作中对书法村给予极大的帮助。

三
书法村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刘永泽、吴靖东、皮东山的加入。刘永泽巧妙地将书法村推向社会,与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相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吴靖东也利用社会资源,出刋了《书法村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为我们题写了书名。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方既先生专为此集写了精彩的序。
2001年5月1日《书法村展览》在湖北美术馆隆重展出,受到省、市书法界及文化艺术界的高度重视,好评如潮。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主流媒体都作了整版刊登。这样的纯民间自发的艺术团体的成功,是武汉地区前所未有的。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为能在自己热爱的书法上,为武汉的文化发展做一点点贡献,倍感荣幸。也为能在这个团体中结交这么多的同道,倍感高兴。可以说,书法村开启了武汉书法界群众自发进取的一扇小门。书法村的这批村民们,也确实占据了后来二十年的武汉书法舞台,为武汉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法村”不是一个地名,而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武汉书法人心中的理想境地,它在武汉当代书法发展史中具有的独特地位,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近二十年来,书法村的主要成员有:
刘永泽 中书协理事,湖北书法院院长
张少华 中书协会员,武汉文联副主席,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雷寿斌 中书协会员,武汉书法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徐悦民 武汉地书协会会长(法人),武汉书法家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主任,武汉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程明 中书协会员,湖北美术院书法专业研究员,一级美术师
马春刚 中书协会员,青山书法院院长。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其篆刻作品集《太一生水》
萧俊超(已故)中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
柳学智 中书协会员,湖北美术院创作研究员,一级美术师
吴靖东 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市群艺馆专职书法创作员(副高职称)
周 军 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皮东山 武汉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余建桥 武汉书法家协会理事。
张 秀 中书协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龚 勋 中书协会员,全国第八届书法展金奖获得者,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虞犁新 中书协会员,全国书法展多次获奖者
游艺云 中书协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吴林星 中书协会员,中流印社副社长
梅汉林 著名书法撰稿人,在《书法》杂志曾有多期专题书论。

《书法村作品集》作者名单(按年龄顺序):雷寿斌、徐悦民、张少华、程明、刘永泽、余建桥、萧俊超、柳学智、马春钢、吴靖东、周军。




左起:程明、柳学智、周军、雷寿斌、周韶华、徐悦民、刘永泽、萧俊超

背景歌曲
男女声二重唱《春风十万里》演唱者:刘爱华 黄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