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高中时代的马华松同学,早读课上,前俯后仰不管不顾陶醉般大声诵读;为学好英语,俯首帖耳甘当“英语大王”的“小学生”;晚自习后,教室统一熄灯,总要就着一注煤油灯光继续学习......
高中毕业,他顺利考入大学,成为凤山寨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华松被分配到渑池县工商局工作。白天,在市场巡查忙管理;夜晚,挑灯夜读提水平。将所见所闻所思,凝于笔端,汩汩流淌成一篇篇通讯报道、广播稿、人物专题、思考文章,在市级、省级、国家级报刊相继发表,被誉为局里的“一支笔”,成为渑池县新闻宣传方面的一颗新星。
华松的突出表现,引起县委的注意。一纸公函,他被调入渑池县委宣传部。
新的工作、新的岗位、新的平台,拓宽了他的视野,开阔了他的胸襟,他创作的积极性也更加强烈。以《十年磨一剑》、《为进城经商农民营造宽松经商环境》为代表,一大批高质量、有分量的文章,接二连三见诸各级报刊。
辛勤的努力,换来令人瞩目的硕果。
华松的努力、华松的优秀、华松的成绩,宛如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猎猎作响中又迎来新的工作变动——调入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成为同学们中第一个进入市委大院工作的人。
忽一日,我在《洛神》看到华松的诗作《疼妻》《拜年》。猛一惊,哦,老同学开始写诗啦!
接着,礼赞三门峡之美的“冬季三部曲”《雪之恋》《冬之韵》《树之魅》,助力三门峡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三部曲”《仰韶之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天鹅回家》,联袂而至,又让我眼前一亮。
横空出世的《黄河颂》一泻千里:“天龙出雪域/奔流走东海/万里入胸怀/颂歌传千载”。
“无数次把你仰望/无数次被你震撼/无数次把你捧在掌心/为你——黄河母亲/献上最美礼赞。”
“千万次轻轻呼唤/千万次泪湿双眼。”
诗人从心底流淌出黄河儿女对黄河母亲滚烫赤诚的爱恋,灵魂的呼号中饱含着黄河儿女对黄河母亲真切真挚的敬仰。
《黄河颂》一经问世,新华网、人民网、中华网、学习强国、诗歌网、今日头条、中华融媒以及《奔流》《三门峡日报》《洛神》等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相互转发,点击阅读量迅速突破百万。
《黄河颂》掀起的滔天巨浪尚未消退,《大坝颂》《秦岭颂》《天鹅颂》又挟雷裹电般呼啸而至。
一时间,乡村社区、工厂矿山、部队机关、市井校园、大街小巷、线上线下,都在传诵华松的系列诗词,大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势。“马华松现象”瞬间引爆文坛,这匹当代“黑马”,即被誉为“黄河诗人”。
厚积薄发的井喷式创作,如潮的好评扑面而来。在炫目的光环下,掩藏着华松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在繁冗的公务之余,数十年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潜心学习、研究、创作的艰难和辛酸……
这位生在黄河岸边,长在韶山脚下,生活工作在崤函大地的诗人,对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叶一花、一山一水、一丘一壑,都如醉如痴如狂。
仰韶的彩陶,甘山的红叶,召公岛上的牡丹,张茅山上的红高粱,陕州塬上的柿子醋,无不让他情思萌动、诗兴大发。他用饱蘸着黄河水的笔墨,在崤函沃野上恣意挥洒出一行行一首首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诗篇。
又一天,我看到华松的诗作《饼“芯”润奇》,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在他的微信里留言:“黄河可入诗,大坝可入诗,秦岭可入诗,小小月饼亦可入诗。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华松回复道:“心中有爱,眼中有景,笔下有情,目力所及,皆可入诗。”
是啊,这位生在黄河岸边,长在韶山脚下,生活工作在崤函大地的“黄河诗人”,对脚下的这片热土充满太多太多深沉的爱,在大豫西这片沃土上汲取源源不断的丰厚营养,燃烧着火一样的创作激情,浓墨重彩绘摹出许许多多气势宏阔、意境高远、厚重博大的山水人文现代诗。
正是:黄河颂歌传千载,黄河诗人扬美名。
祝愿华松老同学文思泉涌、笔耕不辍、佳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