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淄川的“八景”与“二十四景”
刘卫东

淄川自汉代建县,东汉置般阳县,至明嘉靖以前虽有人纂修过县志,但“未鋟于梓,岁久废逸,间有存者,又残缺不全”(《嘉靖淄川县志序》),因而,一直未有志书传世。直到嘉靖年间,时任淄川县令的王琮认为:淄川为齐鲁望邑,“顾乃文献不足,无征不信,不为邑之缺典乎?”遂组织人员,在以前残志基础上纂修了《嘉靖淄川县志》。从这部县志中我们开始看到了有关淄川山川名胜的记载。该志的“卷六”部分载有《八景》,这八景分别为:郑公书院、季子石桥、万山石桥、丰水牧唱、梵刹浮图、文庙古桧、般阳晓钟、昆仑山色。当时的县教谕吴俸分别为《八景》写了诗:
郑公书院
康成遗庙照山川,无限春风桃李妍。
袅袅青云绕书屋,鹅湖白鹿接风烟。
季子石桥
苏相桥边日未西,水流皛皛草萋萋。
行人莫解当年事,惟听流莺绕树啼。
万山石桥
万叠烟峦罗列多,樵云深处有清歌。
春风越客游难遍,奈尔青山碧嶂何。
丰水牧唱
北关迤逦绕河湾,丰水迢遥菡萏间。
落日前川望晴色,牧童声带夕阳还。
梵刹浮图
仙梵宝塔叩天关,赤日行空手可攀。
几度巡檐朝北斗,佩环清响隔人间。
文庙古桧
撑天老桧压秦松,道脉灵根结翠重。
千古长风吹夜月,似翻碧海起虬龙。
般阳晓钟
万户钟声散晓霜,似闻长乐在般阳。
十年湖海频惊梦,得破昏聋五夜长。
昆仑山色
城南山色枕河流,西域昆仑拟可俦。
自是周王八骏在,茫茫万里又重游。

尔后,于嘉靖二十九年任淄川县令的陈时万,也为《八景》写了诗,不过,这时的《八景》,就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八景》的名称是:昆仑叠翠、孝水澄清、文庙古松、禅林峻塔、苏相石桥、郑公书院、万山樵唱、丰源牧歌。变化较大的是把“般阳晓钟”换成了“孝水澄清”。除“郑公书院”外,其它六景的名称均做了改动:
“季子石桥”改为“苏相石桥”,“万山石桥”改为“万山樵唱”,“丰水牧唱”改为“丰源牧歌”,“梵刹浮图”改为“禅林峻塔”,“文庙古桧”改为“文庙古松”,“昆仑山色”改为“昆仑叠翠”。
陈县令撰写的《八景》诗为:
昆仑叠翠
地轴常依北,天盘合向南。高峰朝陷雾,列岫晚拖岚。
远控青齐冠,闲停豸绣骖。人从膏雨后,指点说青蓝。
孝水澄清
孝妇感山灵,甘泉石窦生。夹崖千里泻,当槛一池清。
协气蒸云雨,精光映日星。停车偶延伫,苔碣纪熙宁。
文庙古松
教启坛依杏,功成庙有松。疏枝飞彩凤,曲干偃苍龙。
圣泽栽培久,天朝雨露浓。只今应变化,扶日上云重。
禅林峻塔
浮屠创何代,屹立县之东。峻级遥天见,虚棂上界通。
涂膏民已竭,作镇力俱空。地主光无益,翻因逼太穷。
苏相石桥
季子激于妻,仇秦却说齐。一朝佩金印,六国筑沙□。
去日桥先造,归时柱已题。于今芳草合,犹自马频嘶。
郑公书院
黉山新庙貌,汉室旧名儒。披褐思康世,传经乐聚徒。
鸟啼双舄在,人远落霞孤。更上荒台望,遗书晒有无。
万山樵唱
地入龙泉隩,嵚岑总是山。鸟飞缘雀度,樵入卧云还。
渺渺流霞静,丁丁伐木闲。寻香欲深向,久矣歉跻攀。
丰源牧歌
林麓饶丰润,江南宛不殊。雨倾红菡萏,晴映绿荑芜。
紫犊吪依水,黄童唱弄雏。淄川遍丰水,那复患催租?
浏览友人的一部《蒲松龄著作佚存》,见到其中也有《咏淄川古八景》诗,其诗为:
昆仑叠翠
巍巍昆仑山,峰峦颇嵂崒。
谁与扫重眉,定有仙人笔。
孝水澄清
一水何沦涟,明漪见至性。
逝者如斯夫,肃然而起敬。
文庙古松
崇祀遍寰宇,况近圣人居。
三代礼并用,殷社凭邱墟。
禅林峻塔
浮屠颓无限,禅悦经谁讲?
疏雨暗龙桥,坏虹欹断港。
苏相石桥
石桥石嶙峋,细草如铺茵。
绿溪抚废碣,家事如游尘。
郑公书院
灰烬拨嬴燔,经师拜郑元。
沿街书带草,岁岁茁新痕。
万山樵唱
环淄皆山也,行行来邓林。
清歌起何处?林深莽难寻。
丰源牧歌
丰年书大有,耕者十千耦。
短笛不成腔,和歌吹信口。
尽管有论者认为,这部文集中的诗文是否为蒲松龄先生所作,还很值得商榷,但笔者认为,无论《咏淄川古八景》诗为何人所作,都毕竟是一位对淄川八景怀有敬慕之心的人有感而发的心声,是值得肯定的。
有清一代,邑人中的文人学士,对故乡的山川胜景更是惜爱有加。清乾隆四十一年县志中记载:原朝廷翰林院检讨唐梦赉把大窎桥王敏入请到家中用了两个月,实地考察了时人议定的《般阳二十四景》,并分别绘制了图画。王敏入,字子逊,号梓岩,又称易安公,是“一位善诗文、画超群、孝感天下的名人”。唐梦赉在《般阳二十四景图》前写的序中说道:“般阳自汉置县以来,为府为路不一,都会也。旧志绘图粗恶,又无山川景物,今延名士王子逊,馆余别墅两月,每写一图,必亲历其处,盘礴坐卧,撷稿而后归,经营良苦矣。语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其抚斯图而有感欤!”在跋中又说:“邑文学王梓岩,望出崔、卢,名高顾、陆,凡所为诗文,授笔立就,皆能道所欲言。其画,绘山川、云物、卉虫最工,尤善写生,极妍尽态。……今所画般阳诸图,于康熙丁卯五、六月间,冒暑裹粮,一仆一骑,周历十余日,返而后下笔,垂帘闭阁,毕得其情状。”唐梦赉邀请王敏入绘制《般阳二十四景图》之举,解决了“旧志绘图粗恶,又无山川景物”的弊端。
此二十四景是当时的人们在原八景基础上,略作调整,又增添了十七景后而成的,分别为:般水、夹谷台、三台山、苍龙峡、瀑水湾、焕山、长白山、青嶂泉、青云寺、晴雨泉、龙泉寺、放生矶、宝塔寺、明山倒影、赵断沟、豹山、仙岩洞。较之此前的《八景》,这些名胜的名称,又有了如下变化:一是除去“禅林峻塔”(此景为般阳故城里的普照寺,也称大佛寺、塔寺。寺内旧有峻塔,于明万历庚子年损毁),增加了“般水”;二是部分名胜改变了名称:“文庙古松”成为“圣庙古桧”,“昆仑叠翠”成为“昆仑山”,“孝水澄清”成为“孝水”,“万山樵唱”成为“万山”,“郑公书院”成为“黉山”,“苏相石桥”成为“苏相桥”,“丰源牧歌”成为“丰水”。目前,这二十四景,在本区区域内的尚有十五处:般水、昆仑山、孝水、三台山、苍龙峡、黉山、瀑水湾、苏相桥、焕山、青云寺、晴雨泉、宝塔寺、赵断沟、豹山、仙岩洞。两处毁弃:圣庙古桧、放生矶。七处已不在本区范围,分别是:邹平:长白山、青嶂泉、龙泉寺;博山:夹谷台、万山;张店:丰水;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明山倒影。
近几年间,笔者着意到淄川的这些名胜景点去做了些游览考察,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原景点为山者,如昆仑叠翠(昆仑山)、万山樵唱(万山)、夹谷台、三台山、焕山、长白山、明山倒影、豹山等,古往今来,变化不是很大,历经数百年,仍风韵犹存;二是为泉者,变化最著。随着人们对工农业生产的开发和利用,对地下水的提取导致了水位的大幅下降,泉水或干涸、或变小,景气度大不如前。如“丰源牧歌”,只就这名称而言,应该说就够迷人的。据《淄川县志》记载:此景在淄川东北三十五里,范王庄南,名泉河头。源可三亩余,珠泉迸发如珠串。邑人往往构亭下流,丰芑园、仙洲园在焉,北流两岸仅二三尺许,雨涨洪涛自昔无溃啮之患,土人呼为“铜帮铁底”,又呼为洙龙河。由此可窥“丰源牧歌”清丽面目之一斑。然而,眼下之情状,可一言以蔽之曰:惨不忍睹。因洪山矿开采等原因,导致了泉水干枯,几大泉眼,几为垃圾所覆盖。与原景色相比,已是天壤之别,直令人做扼腕之叹。晴雨泉、青嶂泉的景况较之丰源牧歌还算幸运,保存还较完好。三是涉及水与寺之景,历经劫难,恢复和保护得比较理想。涉水之景,有孝水、般水、明水等,改革开放前期,一些盲目的建设行为,给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涉水三景无一幸免。近几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不断加大治污力度,情状大为改观。渉寺景点与之相类似,历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劫难,到如今社会步入盛世,青云寺、宝塔寺、龙泉寺以及三台山、昆仑山、黉山、苍龙峡等处的寺庙都被政府有关部门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投入人力物力加以修复保护,期间民间自发的保护修复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时下的旅游景点增色不少。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家外出游览观光的兴致空前高涨,从而助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淄川的一些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景区,如潭溪山、梦泉、聊斋园、梓橦山、齐山、涌泉等旅游度假胜地,明清时期存续下来的众多山川名胜也都焕发了青春,从而极大地
弘扬和光大了淄川的名胜旅游文化,为富饶秀美幸福新淄川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