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庆阳民俗文化·香包(五篇)之四
剪纸(香包)“抓髻娃娃”
再现黄帝族族徽文化
曹 焕 荣
《兰州晚报》“晚报西部”以整版报道了曾在兰州开幕的“甘肃省首届民间民族艺术节” 上,庆阳的剪纸(香包)引发了一股“文化冲击波”和“文化热”:“‘抓髻娃娃’揭开了隐藏在庆阳剪纸(香包)背后黄帝族族徽神秘的一面”。
古老的庆阳是诞生“抓髻娃娃”的本土。庆阳有轩辕黄帝冢,是黄帝“乘龙升天”之地,是岐伯故里,岐黄文化的根基,周祖农耕文化的源头,是世界上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这里,曾是环江翼龙的故土地,黄河古象的摇篮;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有古老深厚的源头文化的丰富积淀。又是一个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残塬沟壑区,山大沟深,远离大都市,交通不便,相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封闭落后。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留着古老的农耕文化的传统和信息。这既是庆阳的劣势,又是优势和幸运: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赋予了庆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数量丰富、价值独特的民俗文化原生态文化。这些均未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替代和现代文化的污染、浸蚀,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们,在无数个寂静的岁月中,世代以剪刀、针线沿袭、口手相承,使古老的传统和民俗文化完整的原汁原味地延续了下来,成为今天的一笔宝贵财富。
环县道情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庆阳唢呐艺术、环县皮影戏、陇东窑洞营造技艺等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庆阳民俗文化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多达33项。先后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皮影艺术之乡”等10多项称号。涌现出了125名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近千名省市级民间艺术家。10多名剪纸及研究专家被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聘为剪纸研究员。
庆阳因“为有源头活水来”,原生态文化不断地注入和浇灌,又经过多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的引导、培育,从事剪纸、香包的艺术人才达数万人,有了一大批具有艺术潜质和才能的民间艺术队伍。已故的祁秀梅(镇原)为“东西方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王光普(西峰)为“东西方民俗艺术开拓者”;惠富君、赵兴萍、安惠琳为“东西方杰出的民间剪纸传承艺术家”。因此,有人盛赞“庆阳是一块古老文化的沃土”。
“抓髻娃娃”剪纸(香包)产生在这样的艺术环境,自然顺理成章!这些剪纸(香包)及艺术家受到人们,特别是专家学者和艺术经纪人、商家的关注和器重,就是因为在她(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到许多民俗的渊源和鲜亮的生活,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反映了陇东老百姓原始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极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古老的黄帝族图腾文化和民俗文化。这客观而有力地印证了中国历史上经历过的三次文化繁荣(第一次是黄帝、周祖为代表的文化崛起;第二次是两汉时期的文化繁荣,今天我们还能在陕北出土的画像砖上看到当年的影子;第三次是北宋年间的短暂繁荣)。庆阳剪纸(香包)“抓髻娃娃”正是中国第一次文化繁荣的实物证据,现示了神秘的黄帝族族徽信息。在庆阳,几乎每一个剪纸(香包)民间艺术家都会剪(绣)“抓髻娃娃”。镇原民间艺术大师祁秀梅剪纸《招魂娃娃》、《抓髻娃娃》、《莲蓬娃娃带子捧生命树》、《抓龙男娃蹲莲花》、《象征生命的剪纸符号》、《抓髻娃娃蹲莲花》等,正宁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彭粉女剪的《十二生肖生命树》、《秃女栽棒槌》、《扫天婆》、《拉手娃娃》、《送病娃娃》等,正宁做的“抓髻娃娃”香包,合水做的“抓髻娃娃”枣山(面花),西峰做的“抓髻娃娃”面塑礼馍等内容多反映“巫文化”,保留了极为古老的图腾文化和民俗文化,透过这些剪纸的民俗文化传统,我们能看出在黄土地上的先民是如何生存,如何对上苍和大地赋予神圣的希望,蕴含着古老的生命信息。
“抓髻娃娃”中相当一部分代表着古老的生殖崇拜,她们说是“生育之神”,是“喜娃娃”、“神娃娃”。以此寄托消灾免祸、止旱、祈雨、福寿等,寓意广泛,是人类的保护神。如剪纸《鱼(男)戏莲(女)》、《鱼(男)钻莲(女)》、《狮子(男)贯钱(女)》、《猴(男)吃桃(女)》、《老鼠(男)吃白菜(女)》、《鸡(男)戏蟾(女)》、《鸡(男)卧牡丹(女)》、《猫儿(男)卧莲(女)》、《刘海(男)戏金蟾(女)》、《蝴蝶(男)扑莲瓶(女)》、《鸳鸯(男)绕莲(女)》、《双猫(男)卧盘(女)》、《鸡(男)卧盘(女)》等。这些剪纸构图简洁、明快、形象,显示着古拙质朴的风格,包含着粗狂奔放的高原气质,就像一座历史“活化石”博物馆,是非常珍贵又丰富的无形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靳之林先生研究指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抓髻娃娃以鱼、蛇、蛙、龟与鱼身人面、蛙身人面为主体的民间原始艺术遗存,反映了古代传说中早期活动于黄土高原的黄帝氏族部落由全兽型的鱼、蛇、蛙、龟图腾崇拜,经过半兽型的“鱼变人”、“蛇变人”、“蛙变人”、“龙传人”图腾崇拜向全人型的抓髻娃娃的祖先崇拜的过渡。细观察祁秀梅的剪纸《抓龙男娃蹲莲花》,图案中男娃在前,女娃在后,相互交合,两侧的飞龙捧了一个蜘蛛,隐喻着喜得贵子,中间娃娃身上的图案,阴阳不同,显示着生命的含义。她的剪纸《抓髻娃娃》头戴凤冠或者头顶盛开的花朵,或者头上扎着双髻,或站着雄鸡。她剪的《生命树》,一类是上栖双鸟的生命之树,树下是猴吃桃(双猴献寿);有的是生命之树,树下是鹿鹤同春。另一类则进一步发展成双凤、双鹤、双蝶的盆花或瓶花(莲花、海棠花、梅花、牡丹花)。值得注意的是祁秀梅有些花瓶上边左右卧着两条狗,这些在其他地方是没有见到的。因为出自历史上古羌族和匈奴鲜卑聚居过的地方镇原,可能与古羌族认为石头是生命的白石崇拜和匈奴盘瓠犬图腾崇拜的遗存有关。这些剪纸中的“鹿头花”、“鹿鹤同春”、“生命常青树”正是我国古代作为物候历法和生命象征的鹿图腾文化图样,两汉时流行最广,曾见于马王堆汉墓刺绣纹样和汉画像石图样中。庆阳一带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地区,剪纸(香包)和民间传统习俗都在这里能找到源头,正是这些生命渊源不息的图案,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原动力。
庆阳剪纸(香包)“抓髻娃娃”与文物考古、历史典籍相印证。不论祁秀梅,彭粉女,还是其他民间剪纸(香包)艺术家,她们剪(绣)的“抓髻娃娃”,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偶尔所为的,是妇女们一辈一辈,千百年相互承传的,是出自庆阳这块古老的农耕文化发祥地的一脉相承的必然产物。庆阳出土过很多黄帝族曾生产、使用的仰韶文化,如正宁周家镇宫家川出土的5000年前的人面纹葫芦尖底瓶,经专家考证,瓶的正面绘着男性图象,人面纹的眼睛睁开。背面为女性图象,人面的眼睛闭上。闭眼的一线为阴、为月、为牝;睁眼的一点,为阳、为日,为牡。二者同绘于葫芦瓶上,寓意男阳女阴交合,母体葫芦诞生生命。源于黄帝时代的生命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原始艺术与民间艺术主题。宁县董庄遗址出土的水波纹彩陶尖底罐,底部还有4个“火”字形图案的“象形文字”。通体水波纹,象征着先民对水的崇拜与信赖。“火”字型图案,寓意先民文化思维的空前活跃,显示出火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印证了当时社会文化基础。
黄帝族起源大约公元前2700至2600年之间,距今4600到4700年之间。而位于西峰区的南佐仰韶文化遗址,经科学研究测试恰在距今约4000至5000年之间,与黄帝族生活的时间十分吻合。这一带“正是古史文献记载的轩辕黄帝氏族文化的发祥地。它的地域分布走向,与地下出土文物和黄帝民族部落由黄土高原向东偏北发展路线的古史传说也是基本一致的”(靳之林著《抓髻娃娃》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抓髻娃娃》的原型图案,最早见于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彩陶。后见于商代的青玉女佩,它把娃娃的抓髻变为两只鸡。毫无疑问,这个本来是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生命象征的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图样。专家研究表明,“抓髻娃娃”实际上是一种巫文化,是招魂用的剪纸,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北逃时就写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抓髻娃娃”的原型就是金文的“天”,即“ ”。男阳为 ,女阴为 ,是黄帝族――天族的族徽。郭沫若在研究了《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二字,器铭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周语下:‘我姬姓(氏)出自天鼋,犹出自黄帝”。(见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356图)他认为:“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见《中国史稿》118页)。
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节将“抓髻娃娃”定为节会的节徽,节徽中脚踩莲花的娃娃为黄帝之身。头戴人胜(男阳)或头梳双髻,或头顶双鸡。左手执鸡(双鸟),右手执兔(玉兔)。鸡代表太阳,兔代表月亮,意为伏羲和女娲的男女合一,日月合一,阴阳合一,天人合一。庆阳“抓髻娃娃”剪纸(香包)在市场上看好、抢手,不只因为它色彩绚烂,风格多样,绣工精美,引人入胜,更重要的还是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内涵,彰显了黄帝族地域民俗文化的魅力,这正是庆阳香包(剪纸)发展壮大,经久不衰的文化生命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