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庆阳民俗文化·香包系列(五篇)之三
香包(剪纸)中丰富深刻的鱼文化
曹焕荣
庆阳香包(剪纸)历史悠久,留传广泛,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内涵深蕴,生动传神,专家青睐,赢得观众,展览大河上下,珍藏海域内外。涌现出了数以千计的绣(剪)高手、国家省市级传承者,被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等非遗专著曾作过全面、广泛、深情地介绍宣传,成为民俗文化重头戏之一。
其中鱼文化独具艺术魅力、诱惑力,值得欣赏,漫品回味,心领神会,仔细研究。
一、处在旱原的庆阳为何多有反映鱼文化的香包(剪纸)
庆阳市是一块神奇的高天厚土。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甘肃的革命老区。
由于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天然气储量分别占鄂尔多斯盆地2/5、1/10、1/10,是长庆油田主产区,原油产量占甘肃省总产量的96%,煤炭预测储量超2000亿吨。是长庆油田的发源地。
沿着“环江翼龙”“黄河古象”以及大油(汽)田……考察研究,当今高原沃野和沟壑梁峁的庆阳,一亿多年前竟是一个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气候炎热、沼泽遍布的草原。由于河湖交错,广泽水乡,自然适宜鱼类生息繁衍。
由于“造山运动”,地壳几经升降。大地炎凉变化,到了泥盆纪,鱼类进入繁盛期,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成了强势的物种之一,到处是鱼类的世界。这种从历史深处潜藏的鱼,多少年伴随着先民的衣食住行,渔猎生活,深刻在先贤的文化记忆里。地球的历史进入中生代,进入恐龙时代,恐龙虽然灭绝了,深留在人们记忆里神秘的“龙”,演绎成了精神领域的龙文化、龙的传人。
现在庆阳处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的旱原,生活在人们记忆中的鱼和龙,就时不时地以仰韶文化中“鱼身纹”、“鱼头纹”、“变体双鱼纹”、“变形鱼纹”、“鳞片状鱼纹”、“鱼网纹”、“双鱼旋转纹”、“人面鲵鱼纹”、“双鱼人面”……游进彩陶器,游出史册,又在一辈一辈手口承传下游了出来,不断表现在香包(剪纸)中,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独具生命力的深层次的传统文化。

二、鱼文化的普遍意义和深刻内蕴
鱼多子,繁衍快,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有生殖繁盛、福泽绵绵的含义,后世更取“鱼”的谐音“余”“裕”,迎合人们向往年年有余,生活富裕、安定的心理,而在画家的心目中,鱼悠游自在,是精神自由的象征。所以,绘画中以鱼入题,美学内涵不外乎二:一取其吉祥之意;二取其自由的象征。
鱼又象征喜庆和繁荣,人们喜欢用鱼来表达美好的祝福之意。如年年有余、吉庆有余、鱼跃龙门等。在民俗岁末祭祖中,供鱼是一种图腾崇拜,取年年有余之吉利。在春节等节日,人们还会用鱼来馈赠亲友,寓意团圆和吉祥。鱼在文化中是一种祥瑞之物,代表着幸福和吉祥,也是人们喜爱的吉祥物之一。
历代史书典籍中多有鱼文化的记载。《史记·周本记》上说,周武王伐纣渡河中流时,有白鱼跃入武王所乘舟中,武王遂以白鱼为祭,后来成为周兴商灭的瑞应。东汉时期传说出没于河海江湖中的神仙乘坐的就是鲤鱼。又相传孔子的儿子名孔鲤,便是孔子以鲤鱼的吉祥之意取的,这也说明鱼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种祥瑞文化符号。 明清以来,作为吉祥物的鱼出现的几率也非常之多,而且通常是以谐音“余”象征,像鲤鱼的“利”就是“得利有余”,鲢鱼的“连”就是“连年有余”,鳜鱼的“爵”就是“富贵有余”等等。所以吃鱼不仅仅只是在品尝美食,更是带着不同心理寓意去品尝文化意味。
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都得佩戴鲤鱼形饰品“鱼符”于腰部,并一直延续到宋,“以明贵贱”,形容“如鱼得水”。
文人墨客的诸多诗词也反映了鱼文化的广泛性。
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但愿鱼化龙,青云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宫。”
元施惠《幽闺记·少不知愁》:“芳容鱼沉雁落,美貌月闭花羞,肌骨天然紫好,不搽脂粉风流。”
《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元刘庭信《新水令·春恨》套曲:“几时能够单凤成双,锦鸳作对,鱼水和谐。”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李白《赠崔侍郎》: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唐张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王安石《鱼儿》:绕岸车鸣水欲开,鱼儿相逐尚相欢。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
等等,不一而足。

三、香包(剪纸)中的鱼文化
庆阳民间艺术家受历史及外部鱼文化的艺术熏陶和感染,爱鱼有加,又承传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本土鱼文化,在其精心刺绣的香包和剪纸中全方位、立体地透漏了崇尚鱼文化的心理,反映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形象,生动,可爱,有味,赢得了广泛喜爱和赞赏欢迎。这主要有香包:鲤鱼跳龙门、双鱼共首、双鱼变娃、八鱼串莲、人面鱼生肖、鱼钻莲、莲年有余、富贵有余、鱼形刺绣耳枕、单鱼耳枕、连体双鱼耳枕、人面鱼针葫芦、鲤鱼针扎等等。
这些和剪纸共纹样的香包内涵深刻,让人爱不释手,揭示了鲜活的文化品位,倾吐着艺术家的精神寄托。如《人面鱼挂生肖》,继承了“史前祖先,人面鲵鱼”。《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氏人国在建木西,人面而鱼身”。氏人国即远古活动在庆阳一带的羌氏族,是炎帝后裔的一部分。带有人类童年稚气的鱼身人面,是抓髻娃娃和动物图腾崇拜的变体;《双鱼枕》是阴阳双鱼合体象征母体子宫,娃娃枕在代表母体子宫的中央菱形洞口,寓意由母体而生,死后又回到母体中去,这是典型的图腾意识;《鱼钻莲》是一种象征,一种生命符号,一种隐语,一种暗号:鱼象征男性,莲为女性,莲花多瓣,为女阴的象征,摆尾的鱼为男阳。鱼衔莲茎,表现了远古初民讴歌男女交欢、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习俗和观念的再现、顽强的承传;《莲生贵子》,莲花也表示富贵,莲花芯上站一小孩,点缀以笙(乐器名,“笙”谐音“生”),桂花(“桂”谐音“贵”)(”莲”与“连”谐音),有不断的意思。表示多子多福,用隐语象征男欢女爱、生殖崇拜观念;《双鱼共首》,两鱼共为一头,代表阴阳交替,合和为一,寓意男女由单成双,同床共枕,男女合欢;《鲤鱼跳龙门》,相传鲤鱼跳过龙门后,就会变化成龙。比喻飞黄腾达,逆流向上。寄托了人们意想奋发有为的美好心境……
华池县钟彩银创办的“母亲文化博物馆”里展出的其母白玉玲墨线描画的上百幅“鱼族人”,令人留连忘返,深刻反思。画面揭示的是:上古庆州住着许多部落,每个部落代表着一个族群。其中有个叫“鱼族”的部落为人厚道,心底善良。人们戏称“鱼人”。“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背着太阳数着星星创造着繁荣的光景。与“鱼族”部落相邻的“狼族”部落的首领心黑歹毒,总想把“鱼族”人吃掉,所以两族常动干戈,不得安宁。多年交锋,“狼族”不但没能吃掉“鱼族”,反让“鱼族”越来越人丁兴旺,日子红火,更加团结,齐心对外。没法,“狼族”首领在“鱼族”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趁深夜把一种全身巨毒的动物打死放在“鱼族”吃水的泉水中,毒死了所有的“鱼族人”。白老太倾其多半生都在画“鱼族”,一心要把“鱼族人”画活,让正义不灭,良知永存!
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品,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没被污染的高层的文化艺术形态,是历史的承传,心灵的结晶,具有民族文化的凝重感和极强的凝聚力,反映在庆阳这片古老的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是原始文化的再生,被誉为“活化石”,是潜意识的文化印记,享誉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的软实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保护,传承,开发,弘扬,使其变成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赋能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