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庆阳民俗文化.香包系列(五篇)之一 ——
漫话香包中的葫芦文化
曹焕荣
庆阳香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尤以葫芦文化著称。盘点、收集、采录、图解、保护、研究、弘扬葫芦文化,是承传做大庆阳香包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开发庆阳香包,发展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一、琳琅满目的葫芦文化,使庆阳香包大放异彩
庆阳香包与剪纸同宗同源。无论香包或剪纸中随手可触到形形色色、异彩纷的葫芦香包,其绣工精美,巧夺天工;其形神兼备,令人目动神搖,爱不释手。可观、可赏、可戴、可用,美以怡情,香能消魂,医用保健,旅游纪念,珍藏研究,无不广受青睐,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宠物,艺术瑰宝。在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香包艺术家们又不断创新,使葫芦文化日趋繁荣,自成香包中的另一道风景,别一番艺术天地。 目前,庆阳香包艺术家手头、专业户和市场上常见的葫芦香包不下百种。主要有:莲花葫芦,线盘葫芦,绌绌金瓜线葫芦,金钱吊葫芦,人面鱼针葫芦,猪头神祗针葫芦,双鸟(双凤)针葫芦,虎头针葫芦,金蝉针葫芦,绣花针葫芦,瓜瓞绵绵针葫芦,葫芦绣花烟袋,葫芦糊涂虫,葫芦(金瓜)生子,葫芦娃娃系列,葫芦财源滚滚,葫芦芝仙上寿,葫芦五福捧寿,葫芦富贵长寿,葫芦蟠桃献寿,葫芦齐眉祝寿,葫芦双鱼戏莲,葫芦天成佳偶,葫芦白头偕老,葫芦金童送宝,蝶扑瓜(葫芦)、瓜瓞有情以及金瓜(葫芦)枕,儿童金瓜(葫芦)帽,瓜瓞枕,葫芦花灯等等。虽形体不同,内容各异,但件件传神生动,通源头,有说意,简直五彩缤纷,争艳媲美成一个葫芦文化世界。或线盘,或布绌,或手面刺绣,或立体刺绣;或齐针,或辫针,或缉针,或掺针,或抢针,或挽针;或盘金,或点金,或圈金;或破浅绣,或掇绣,或合线绣等等,无不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卓尔不凡的文化品味,形成陇原别具风采的特征和个性,使庆阳香包倍增感人的艺术魅力,又进一步弘扬了葫芦文化。
二、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使庆阳香包寓意深厚,价值 独特
说庆阳葫芦香包是古老的、传统的,一是因为它起源很早。《诗经》就有记载。二是它做为一种文化,根一直伸到人类的源头。葫芦,藤本植物,又称蒲芦、壹瓜、匏瓜、瓠瓜等。葫芦是一种蔓生草本,有软毛,卷须分枝,《开元右引》引《星官制》说,“匏瓜,天瓜也,性内文明而有子。”因为藤蔓绵延,果实累累,内籽繁多,古人视作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又因籽粒众多,数而难尽被当作绵延后代、子嗣兴旺的最好象征。同时,葫芦的“蔓”与子孙万代、千秋万代的“万”谐音取意、寓意万代绵长。在庆阳民间,葫芦并非全是植物形象而是观念形态在香包中的艺术创造和反映,是先民葫芦崇拜,在现代人心灵中的文化遗存。
庆阳人为什么要崇拜葫芦呢?这源自初民的创世神话。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发生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洪水,如狼似虎,凶猛无比,把所有的家庭都吞没了。忽然从漫天的汪洋中飘来一只硕大闪光的金葫芦,玄黄老祖把葫芦捞出来,打开见里面有一对灵气动人的男女,便让其婚配并命名为“龙氏”。龙族由此繁衍兴旺起来。这则故事和五大洲开天劈地神话如出一辙,都说上古时地球上曾发生过一场罕见的大洪水,只有少数几个幸存者。闻一多先生对我国25个典型洪水做了分析统计后发现,有57.2%的神话主角,是凭借葫芦及由葫芦演变的来的仙瓜,南瓜等作劈水工具而逃生的。《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人们最初由葫芦衍生的。《圣经》中则把这避水救生的“葫芦”称“方舟”,这也暗暗吻合了东西方文化对生命起源的交流融合和共识。
葫芦又是一种生殖崇拜的文化遗存。从外形看,葫芦浑圆饱满,同孕妇的腹部相似,有学者认为,古论语中的“尊贵”(母亲的称谓)就是葫芦的意思,“尊”字原代“撙”,意为葫芦。在原始时代,因葫芦“樽”象征母体生儿育女,所以俗称女子结婚为“破瓜”,男女结婚为“合卺”。合卺是两瓢相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葫芦。葫芦形之器,合之为一,分之为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男女相交,阴阳结合,谓之“合卺”,《礼祀·皆义》曰:妇至,婿揖妇从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酿,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宋词《少年游》有句“合卺怀浮,少年相赌欢情切”。合卺缘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理。还有学者研究指出,神话中开天劈地的“盘古”的“盘”,它的来字是“槃”,而 槃也即葫芦。“古”,义为开端。所谓“盘古”就是从“葫芦开端”的意思,初民不具备人体生理知识,只知女人才会生育,故以形圆多籽的葫芦作为女性生理器官的象征。《开元占》说,“瓠瓜星明,……则后宫多子孙;星不明后失势。”现在还有地方流传着食瓜求子的习俗,实际上是先民葫芦生殖崇拜的产物。正宁县博物馆的一级文物藏品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面纹尖底彩陶葫芦瓶,证明先民这种葫芦生殖崇拜观念的存在。瓶的正面画着男性图像,人面的眼睛睁开,背面为女性图像,人面的眼情闭上。闭眼的一条线为阴,为月,为牝,为女性;睁眼的一点为阳,为日,为牡,为男性。同绘于葫芦瓶上,说明男阳女阴交合,母体葫芦诞生生命的起源甚早,是这个化生万物的阴阳合一的宇宙之神太一。生存和繁衍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共性,也是原始人类的基本意识。中华民蔟的葫芦崇拜,就是把葫芦作为男女相交,阴阳结合的合体始祖神。闻一多先生考证“汉族的葫芦为伏羲女娲本身”。寓意人体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合产生了人类。半坡和马家窑类型的出土文物中,都有模拟葫芦整体和纵刻面的陶制器物。考古发现,这是人类原始的交情符号。庆阳葫芦香包,如此吻合考古学,人类学,文化艺术学,民俗学……并与历史典籍相印证,它的价值怎能不与日俱增呢?难怪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三、丰富多彩的葫芦文化,在庆阳民俗中不断沿习
葫芦文化,不只在庆阳香包中平面地展示,更主体地呈现在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一股生动的血液,浸润在日常生活里,滋养着生命意识,丰富了精神世界,提升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使庆阳更具文化魅力和艺术气质。
作为岐黄故里,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庆阳葫芦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婚俗上“六礼”兴盛。“六礼”原为“七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读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相传西周初年婚俗混乱,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当演示到“敦伦”时,妻子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踌躇间,周公见儿子伯禽摆弄几个葫芦瓢,试用两半瓢合为一个葫芦,周公灵性一动便以此演示敦伦;葫芦未分之前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葫芦便宜成了婚礼的礼器。用一根绳子拴住两个瓢的部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一仰一俯地摆在新房内做为象征。春秋时代孔子重修礼典,舍弃“敦伦”,变成“六礼”。但民间的“共牢而食”(牢、牲。新郎新娘共食一牲的礼仪),以扣碗“合卺”。后来演化成现在的喝“交杯酒”、“合欢酒”、“同心酒”,吃“合气面”(小俩口调合一碗面,多盐,称有缘法。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直到食完)。似乎,从中还可以窥见原始的“葫芦婚俗”“敦伦”神秘的影子。 婚礼中有对联“桃符新换迎春贴 椒酒还斟合卺杯”,是“合卺”民俗在婚联中自然流露;“笙箫奏凤凰/琴瑟迎佳宾”中“笙”,即夸包,乃古代的一种乐器,即笙、匏笙、匏琴、葫芦笙,统称为匏类乐器。古代的“八音”(八种乐器),即金石土草丝木匏竹。葫芦笙指葫芦祖伏羲,女娲用来发音的乐器。八音相奏,音韵调会,比喻夫唱夫随,深如合卺,琴瑟合鸣。 葫芦还可做成多种器物,当生活用具,如瓢、勺、碗、盘、杯、瓶、壶等;做为量器的如油提、酒提、醋提、瓢斗、升等。葫芦剪纸用来美化装饰,如窗花《双嘴葫芦》、《八卦葫芦》、《宝葫芦》、《葫芦套方正》等等,有的把“宝葫芦”喜花贴在新婚洞房,寓意夫妻和睦,早生贵子。童帽、马甲、枕顶、肚兜、鞋垫、门帘、床围、灯饰等物件上面常用绣《葫芦娃娃》、《葫芦生子》、《葫芦绣花》、《老鼠啃南瓜》、《老鼠拉葫芦》等,暗喻葫芦多子,人丁兴旺。有关葫芦的民间故事枚不胜举,如《宝葫芦的故事》、《葫芦娃》、《葫芦七兄弟》、《李铁拐的宝葫芦》、《玄黄老祖的水葫芦》、《岐伯的药葫芦》、《林冲的酒葫芦》、《孙悟空降葫芦》……
葫芦很早就被当做药用,《神农本草》里就有“匏”能利尿浮肿的记载。《后汉书·费长房传》中记“市中有老翁卖药,是悬一壶于肆头”。后人因此称卖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悬壶济世”。葫芦图案还常见于画稿、家具、竹器、农耕、建筑、雕刻上。这些,说明葫芦文化与庆阳人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形成一个宠大的有生命的民俗文化体系。唯其有生命,以香包为载体的庆阳葫芦文化才根深叶茂,承传不衰,不断创新,弘扬广大。
参考资料 :
靳之林著《瓜瓜绵绵》2002.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完颜绍元编著《中国风俗之谜》2003.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西部民俗》2005年第1期,陕西师范大学编
曹焕荣著《庆阳香包百种写意》2005.12.人民日报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