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第8期总第009期
窑货情深有遗憾
姚世杰
在西平县城西约九公里,专探东北约四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名后姚村。整个村子被苍翠的树木笼罩着,蜿蜒的小洪河环绕着。村中居住四百多户人家,计一千四百多口人。据说是上古“五帝之一”舜帝的后裔,明成祖年间,后姚人的祖先,随“大移民”,由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安家落户。
后姚村环境优美,土地肥沃,地灵人杰。后姚人民风淳朴,勤劳简朴,吃苦耐劳。传统上以农耕为主,兼做副业--做窑货。
说起后姚村做窑货,那可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大有来头。传说舜帝早年曾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后姚村做窑货便由此传承下来。对后姚人来说,做窑货既有辛酸又有自豪及遗憾。 说其辛酸,是就做窑货的劳动过程、劳动量而言。 做窑货过程复杂,需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大致经过备土、和泥、揉泥、制胚胎、精心加工、精心焙烧、洇窑、出窑等环节。单说备土就已饱含无尽的艰辛。不是随便什么土都可以用的,需选择带有一定胶性的纯净土。这种土一般来说,都在土层二至三尺之下,挖出这样的土就需付出大量的劳动,还需运到土场。今天有机动车辆,运土算不了什么,可在那缺少车辆的时代,大量的备土需要人挑人抬,其艰辛就可想而知了,更何况后姚村的出土处竟有三里之遥呢!
土运到土场里,需晒干,打碎,扬干净,然后堆垄一堆,用水浆泡。一般是前天傍晚左右浆泡,第二天早上和泥。和泥要先用铁锨把浆泡的土挖起堆成堆,然后脚穿布鞋,用脚一点一点的猛踩。和好之后,再运到制作房里。
制作房里,设置、工具很简单:一盘轮子,在门口内侧安置,一边有用土坯垒就的、高高的,供加工者(亦称老师或师傅)制作时的坐台,坐台的下边,轮子的两边,设有两个呈八字形的长板,供师傅放脚。供帮手揉泥用的台案,在轮子的一旁,一般是用厚木板,或门板做成。另有刮子、制子、弓子等小件用具在坐台一旁的水盆中存放,或在墙上悬挂。
揉泥一般来说是由帮手来完成,揉泥的目的是使泥滋腻,纯净,通过反复的揉揣找出泥中的石子、瓦片等杂物。
制作胚胎是做窑货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之一,好的窑匠不仅做得快、品类繁多,而且成品率高。已故老人姚荣风是最负盛名的窑匠高手,他做工精细,不仅能做一般的盆盆罐罐,而且能别具匠心地做出洒水用的喷水壶、老年人床头存放物品的保险盒等。他做出的喷水壶,喷出的水丝呈雾状,远胜于今天的喷水壶。他做出的保险盒,状似钢筋锅,有盒身、盒盖两部分组成,盒盖上设有抓手,盒盖盖上后严丝合缝,被誉为“气死老鼠盒”。已故老人姚二功、姚茂松是做大斗盆的高手,特别是姚二功老人,虽然身材矮小,但所做的斗盆格外大,能盛二百斤左右的粮食,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出这么大的斗盆的,他曾打趣的说:我是站在轮子上面盆内做的。已故老人姚娃子则是做豆腐脑罈子、豆芽缸的高手。他做出的罈、缸形状优美,不露接痕,水缸上还打有花纹图案,显得古朴而高雅,以至于过了花甲之年还被外地聘为师父,传授技艺。已故老人姚蓝新则是兼做筷笼子、笔筒的高手。他做出的笔筒,形似插花用的花筒,上下大大的,中间细腰,煞是美观,颇受书家的喜爱。
烧窑更是做窑货中的关键,窑货的成败尽在于此。烧窑包括装窑、熥窑、凉胎、烧窑、洇窑、出窑等环节。洇窑是为了防止窑体干裂漏气:熥窑是为了防止窑内潮湿,点火后形成湿气,损坏泥胎:凉胎是为了防止泥胎不干遇火后崩裂。装窑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会装者,不仅装得多装得快,而且装得牢稳,疏密适宜,宜于烧窑。烧窑尤其关键、看火极为重要。开始需敞开窑门小火熥烤,进而加大火候,待窑门圈出灶口后,火势更需加大。整个过程需要边烧边看,待通过窑门洞口看到窑内火光清澈,洞亮时,意味着火候已到,然后将灶仓填满柴草,再封堵窑顶洞口,灶口及窑后排烟口。已故老人姚二高、姚盼功等是烧窑看火的行家里手,经他们一看便知该用什么火。
本村烧窑技艺精湛,不仅能用麦秸秆,玉米秆,芝麻秆,大豆秆等柴草烧,还能用煤炭烧,并且能取得异曲同工之妙。
出窑则是最苦的环节,需要忍受七十度以上的高温,是对出窑者体质的考验。进窑内的人一般是脚穿厚底鞋,手戴厚手套,或手垫厚布块,头围厚手巾,身穿粗布衣。进窑出不上三分钟,便会汗流浃背。出上一会儿,出来凉快一会儿。待窑出完时,衣无干处,满脸乌黑,无精打采,气喘吁吁。可当看到取出的盆盆罐罐锃亮、完美时,心里又美美滋滋的。
后姚人以做窑货引以为自豪,其主要原因是:旧时农闲时能承继祖业,拓宽财路,补贴家用,利己利人。远的不说,近、现代以来,做窑货的趋势大概可分为:解放前后二十年的“平稳过度期”,改革开放前的“发展高潮期”、改革开放后的“逐渐衰退期”。
解放前后,国贫民穷,生活拮据。和睦善良,聪明智慧的后姚人,为了共克时艰,同舟共济,相濡以沫,三三两两的自由结合做窑货,留下了许多和和美美的佳话。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后姚人还谱写了“窑匠拍泥退鬼子”的美谈呢!故事是这样的:一天夜晚,小股鬼子准备趁天黑袭击后姚村,待鬼子接近村庄时,窑匠们施展平时双手打底练就的功夫,用力猛拍轮子上面的泥团,发出砰砰啪啪的响声,鬼子们听到声响,疑是枪炮声,不敢贸然进村,只好狼狈逃遁。
六七十年代后期,后姚窑货达到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那时是大集体制度,大队建起了窑厂,集中了全村的能工巧匠,不仅做传统的盆盆罐罐,而且发展了做花盆,还一度创新发展到做釉子盆。后姚匠人手艺高超,尤其是匠人经过弯刀外镟,雅石内轧后的和面盆,更被视为珍品。内外光滑,和面不沾,深受用户的青睐,当时被奉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随之更新改变。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铝合金、塑料等器具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视野,窑货逐渐被取而代之,缺少了发展的空间。再者,烧窑燃烧大量的柴草、煤炭,产生大量的浓烟,有损于环保,也是国家所禁止的。鉴于此,后姚人也无不遗憾的,只好放弃祖先流传下来的几百年的副业。如今,大多村民只能把原来留下来的盆罐、器具、物件精心珍藏,以作纪念。只有个别老人,偶尔做些小瓦盆,在地上挖个窑窝,建个简易的“窑”,把胚胎放到里面,烧几把火了事,以作“老盆”之卖。
这真是:
承继祖业数百年,
窑货情深有遗憾。
科技进步促发展,
历史车轮永向前。

作者简介
姚世杰,男,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喜爱文学,且在书法、绘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现为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学会会员。诗词、书画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多次荣获省市县级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