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是艺术的心》看到:对待创作持之以恒硕果累累;对待文学青少年助力飞翔;对待精品力作摇旗呐喊;对待歪论邪说坚决反击……
守护诗歌纯真的精神家园
——从《爱是艺术的心》看“四个对待”
作者 邓德林
桂汉标老师从2020年至2023年5月以来,属于个人专著出版的小高峰期。我先后收到桂老师个人专著《沧桑云雨》、《我开采太阳——工矿诗选集》、《秀色金声》、《爱是艺术的心》 这四本书。有的诗友笑道,桂老师的出书速度,早把我们甩到三条街了。
这些书我都通读过,感到这些书的分量都沉甸甸的。因为这几本书不仅收入了桂老师多年的作品,还以诗的形式记载了五月诗社发展的重要大事件。可以说,桂老师的专著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桂老师专著内容十分丰富,给我总的感觉是:桂老师对待四个问题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桂老师对待初学写作的诗友像春天般的温暖,细心呵护,用自己肩膀托起他们腾飞的翅膀。
(1)桂汉标老师将“扶持新人”作为自己创作的责任。
桂老师在《丰富充实自己,才能写出好作品——致一位年轻作者》一文中,希望处于初学阶段的新人,一是多读书,多思考,丰富充实自己,才可能写出比较好的作品。尤其一些经典作品和当今大多数诗人创作的新作,如果涉猎太少,不了解现代新诗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所以不能提高鉴赏和写作水平。二是不管纸刊还是网络,只要能发表并有读者愿意阅读,对自己就是一种肯定和鞭策,而不必过于计较什么档次高低、收益几何。把读、写、发表作为充实丰富自己而表达喜忧、率意恩仇、奉献真诚的过程。
(2)桂汉标老师扶持鼓励贫困环境中坚持创作的新人。
桂老师曾经收到一位文学爱好者叫做陈金霞的诗稿。陈金霞这本诗稿是她多年作品的第一次结集,包括了几十首仿古诗词和几十首现代抒情诗。这些诗,大多数是抒写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的,是作者从情窦初开到离家求学、怀念亲朋好友、追求爱情和人生愿景的真情实感。可以说,这些诗都是从她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情思,不是单纯为写作而刻意为之的。
生长于贫困环境中,从小受到乡村画匠父亲的艺术熏染,滋生了最朴素的精神追求,上学时刻苦攻读,考上美术学院后几乎辍学之际,幸运地遇到爱心乡人的资助和鼓励,经过自强不息的艰苦努力,终于成长为诗文书画有所专长的青年才俊,这就是陈金霞这个陇原女孩子的真实经历。从她的诗文书画作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和诗稿中,我们可以读到她因真情而才气充实、因感恩而自励自强、因自省而不断自我完善的追求,这样的人生是丰盈的,也必将更为出彩。对于这位来自甘肃的青年艺术新秀,我们有理由寄予更高的期待。——摘自《人生真情自丰盈》(2021年10月7日)
(3)对于初学者格调不高的诗作,采用和风细雨式的批评。
五月诗社三十多年所坚持的宗旨与理念,特别是提倡对多种题材多种风格作品的"宽容",是五月诗社一以贯之的主张与实践。所以,对于有着满腔热情热爱诗歌、学习诗歌写作的年轻人,即使一时写出有错误倾向的作品,桂老师认为:我们要指出其错之所在,用和风细雨式的文风,可能更易于达到引导的效果。
二、桂老师对待文学艺术创作像夏天般的火热,持之以恒40余年,硕果累累。
(1)桂汉标老师将“深入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
长期以来,桂老师利用工作内外一切机会,与刚成立的五月诗社的年轻朋友,到粤北各厂矿单位采风创作。其中曲仁矿的几个分矿,他还陪“祖师爷”韦丘等师友多次走访过……这些工厂矿区的采风活动,始终对他和五月诗友们在此后的创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每次活动过后总会出现一次创作的小高潮。"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个人感受"的理念,桂老师和诗友们在这些工矿题材作品创作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桂老师一直坚持自己的理念,与时俱进但不忘初心;眺望星空而扎根本土。有不少工矿,在二三十年后他再次走访,还再次写下新作。随着时代变迁,描写对象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的认知和表现技巧也随之有新的发展,但其中不变的是一往情深的家国情怀和普通劳动者的炽热赞颂。
(2)桂汉标老师在创作中,身体力行。
几十年来,反映粤北工矿企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变迁,讴歌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砥砺前进的主人翁精神,一直是桂老师作的着力点。他曾先后在全国许多报刊发表大量的工矿题材作品,涉及粤北几乎所有厂矿;其中一些作品如《我开采太阳》《工装上的党徽》等,虽然创作并发表于多年以前,但至今仍在各种场合被朗诵者选中作为朗诵的素材,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与欢迎。因此,他萌生了将历年工矿题材诗作精选成书出版的设想,并向市委宣传部提出将其列入"2018年韶关市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申请,最终得到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批准。
(3)桂汉标老师创作的家国情怀诗篇受到广大文朋诗友的赞誉。
2019年,与桂老师在诗路上一直不离不弃前行的五月诗社年轻人,热情策划、筹备、举行了可算得上隆重热烈的我的家国情怀诗歌专题朗诵会。青年诗人杜金华为此写了《秋叶红于二月花﹣﹣桂汉标诗人气象评析》专文(发表于8月13日的"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八月,韶关诗情涌动,来自泰国、香港、浙江、贵州、福建、江西和省内广州、深圳、东莞、清远等各地的一百四十多位诗人,在这个火热的季节,汇集韶关,掀起了滔滔诗潮……一时间,群贤毕至,近五十位诗人激情朗诵了桂汉标的十六首歌颂祖国、礼赞劳动和热爱粤北的优秀诗歌作品,并有多人献艺,使这场声势浩大的专题演出精彩不断……这在广东,乃至于更大范围,都是一场诗歌盛典;它的影响力与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旷日深远的影响。"桂老师与年轻诗友们一起激情歌赞伟大的共和国,亢奋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抑制……
(4)桂汉标老师积极探索创作的方式。
前些年,出于在普通大众中广泛快速传播的需求,为了创作手机短信诗,桂老师专门钻研借鉴历代别体诗的形式,创作了一些当代别体诗,如藏头诗、独韵诗、宝塔诗、回文诗、半字诗等等,受到了文朋诗友的关注与肯定。其实更早时候,可以说从桂老师开始把诗歌创作作为自己此生一个追求之际,他就有意识地去认识和逐步加强诗歌文本艺术自觉。对前人所创造的各种诗歌形式进行学习与探究,并加以借鉴、尝试创作。他早期在省内外报刊发表的作品,除了抒情短诗之外,还有朗诵诗、讽刺诗、科学诗、童话寓言诗等等。这些作品,除了有部分以批评社会不良现象为题材的讽刺诗选入《缤纷的情韵》《人生是一种缘》两本个人诗集之外,其他在全国各报刊发表过的各种题材的科学诗以及其他类别的诗,大多数没有汇编成集出版。这些作品在当今已少见于各种线上线下传媒。但是,要探讨诗体的规范与多样性运用,不妨眼界放宽些,包容各种形式、诗体、风格的探索,不必狭隘地"定于一尊",百花齐放方成春景呵。基于这种考虑,桂老师把几十年间写下的林林总总的现代别体诗汇编成集,也许对后来者还会有所教益。
三、桂老师对待诗友们成功的作品像老农面对秋天丰收的景象,为之欢呼,为之摇旗呐喊。
(1)桂老师对《烦嚣中的痛感与渴求——读赵倩的部分近作印象》的感受。
鲜活的接地气的意象、浓烈如飞瀑的情感、冷峻堪比山岩的格调,一直是赵婧诗作的艺术特色。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她的近作在贴近现实生活和心灵真实的口语化抒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拓展。她的诗的语言,表面上看大多数平白如话,细加咀嚼,则意味深长、饱含着满满的哲思和别具一格的人生况味!"爱,直接干净一往无前通天彻地/直抵人性幽微之境是一致的""坚持不属于高潮与低潮/只有大平静才最有力量""在信仰的路上/诚实是唯一的钥匙""有多少咬紧牙关的坚守/就有多少不曾绝望的力量牵引""要用何等的力量/才能坚持人生的纯洁与干净"……像这些随手拈来的句子,都是让人过目难忘的。
(2)桂汉标老师将“坚持新诗进课堂”作为自己创作的使命。
《心灵关注与人格成长——为扶溪学校诗歌校本教材喝彩》一文,桂老师在公众号上重磅推出,把这作为当年"诗云子悦"几个新亮点之一,它总结了十多年坚持新诗进课堂的经验,并广泛吸取参与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等所学到的一些成功做法,编出了这样一整套适用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校本教材"。就桂老师视野所及,这在粤北众多学校中,是独一无二的,显得分外可贵!教育与诗歌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因为两者最本质的特征是相同的,都是作用于人的灵魂和人格建设的。
四、桂老师对待背离时代,脱离人民,远离生活,只在个人和少数人的小圈子中孤芳自赏的创作理念与种种不良倾向,像严冬里的松柏般的坚守自己的理念,毫不动摇。
(1)诗界前辈人士对五月诗社和他的创建人桂汉标的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著名诗人李发模在2021年10月为《五月不惑文丛》作序的时候,是这样评价桂汉标的:
五月诗社的社长、著名诗人桂汉标,他人好诗好,是中国南方诗界一位难得的、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德艺双馨的文艺活动家。韶关"诗城"名声在外,与他是分不开的。之后,在中国诗坛出现某些乱象之时,他在那方水土之上,和诗社的继任者冯春华,团结和组织一方文朋诗友,相互一升华,净化人文秩序,自发遵守,清晰文治,简洁灵肉,且又开放包容,借鉴融合。
五月诗社,一个民间社团能坚持四十年正常活动,团结并提高一茬又一茬的诗歌爱好者,在"出作品,聚人才,传文明"的旗帜下,扎根本土,守正创新,因应传媒时代的变化,即不断更新观念与活动,为粤北的社会文明发展作出诗的贡献,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活力打动了时间。
今年7月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高小莉老师与诗友们一起,共同回顾多年来的创作经历,畅谈创作体会。高老师朗读了著名诗人叶文福老师对五月诗社和桂汉标老师的一段精彩论述。
高老师说:桂汉标的名字,跟"五月诗社"紧密相连。火遍大江南北的"五月诗社",正是由这个群体的扛旗人桂汉标带领。"五月诗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的梦想和努力、迷茫与坚持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时代的缩影。从1982年5月开始,桂汉标在为"五月诗社"聚人才、出作品、育新人上倾尽全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桂汉标积极投身"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在红三角老区实施的"文教扶贫"项目,具体负四十多项希望工程的捐建,长年奔波于乡间村道,尽心尽责。他的身上,不仅有诗人的特质,也有文学义工的标记。著名诗人叶文福说:“桂汉标写了一辈子诗,最好的作品就是‘五月诗社’”。
桂汉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长期任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和广东五月诗社社长,近期转任名誉社长、总顾问。他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散文、评论集共20部,主编出版"红三角诗丛"等各类文学著作170多部,并先后主编过《南叶》《五月诗笺》等多种报刊,长期致力于培养文学新人。不仅如此,他还承担"霍英东基金会"和"香港铭源基金"在红三角山区捐建48项希望工程的工作。桂汉标曾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荣获"全国保护未成年人优秀公民"称号,并于2001年12月与钱学森、余光中、林怀民等一起荣获第二届"霍英东奖金"。
五月诗社的前辈韦丘,在2001年12月创作的《真诚奉献的回报——祝贺桂汉标荣获第二届霍英东奖金》一诗中称赞桂汉标:二十载的悉心耕耘/建立了硕果累累的/诗歌纯真的精神家园/在这庄严的领奖台上/得到了崇高的肯定/
(2)文艺评论界人士对五月诗社和他的创建人桂汉标的评价
青年文学评论家杨青云于2008年1月,在《追梦的觉醒者》中指出:粤北诗人的创作应合了时代发展的脚步,是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应运而生的。无论是桂汉标、唐德亮、冯春华、黄海凤、邓维善、邓妙蓉、赵婧、李国荣、唐小桃、虞永新,还是欧运通、成坚、罗瑞玲等诗人、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参与所吟唱的诗句,都反映出他们在红三角这块沃土上积极参与生活,热烈感应时代呼唤,深情体验人生经历所倾吐的个性心声。
2006年6月,经情系国家的老战士、霍英东基金会顾问、铭源基金主席何铭思先生的多次提议,五月诗社联合中国诗歌协会、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香港当代诗学会和江西赣州红土地文化研究会,在南沙海滨新城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山海相约·南沙珠江文化论坛暨第三届红三角诗歌节”,并得到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的全额赞助。这次盛会,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其中一个就是与会的海内外著名诗人、作家、学者,再次肯定了五月诗社20多年来扎根红土地,致力于培养大批文学新人,并让新诗走向群众所取得的实绩,批判了背离时代,脱离人民,远离生活,只在个人和少数人的小圈子中孤芳自赏的创作理念与种种不良倾向。《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与会的海内外著名诗人屠岸、张默、北塔、洪三泰等先生,并作了突出报道,引起文坛诗苑的瞩目与重视。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新闻评论版面上,出现了一位诗人"随便聊聊"的"高论":诗歌只能为"小众"服务,诗歌不需要普及。读到此论的诗友们立即打电话告诉桂老师,桂老师当即就说:“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主张不同是正常的,我们不必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尽可以他搞他的,我们走我们自己认定的路!”
(3)在创作道路中,桂老师受到各种攻击讥讽,但是他的信念丝毫不动摇。
近年来,于网络交往圈内外,桂老师常与一些对话对象发生"冲突",有熟悉的老朋友,也有刚接触到的网友。一是对于一些常以"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姿态表达的,明显违反宪法和公序良俗的观点予以反驳,然而有时甚至只表示"各存己见"的包容态度,也会招致攻击驳斥,被讥讽为"弱智""不可救药"之类。二是对某种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好像全世界都亏欠他而一味指斥他人他事,毫无自知之明的"先锋""前卫"之徒,他大多数时候懒得理会,有时候却也无端"中枪",不得不举一二招式对应……对于文坛的各种论说,桂老师一向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宽容态度,虽我行我素却不强加于人,毕竟"诗无达诂""文有侧重"呵。
道不同不相为谋。笔者认为:大到一个政党,一个社会团体,小到一个群体,基本上都是由数个认知、信仰相同的人(通俗地说:三观相同)组成。三观不和的人在一起说话做事,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那么这个政党,社会团体,群体还能继续走下去吗?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避免内耗,分道扬镳!
长期以来,五月诗社批判了背离时代,脱离人民,远离生活,只在个人和少数人的小圈子中孤芳自赏的创作理念与种种不良倾向。桂老师和诗友们绝对不允许“浅浅屎尿诗”“下半身写作”等言论和作品在本诗社的平台泛滥,只要这些言论和作品一冒头,桂老师和诗友们就会及时给予抨击。
可以说:五月诗社已走过41年的历程,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什么流派,也基本上不参与诗坛年年"变幻大王旗"的各种争论,五月诗社诗友只是坚持忠实于生活、忠实于内心感受的创作理念,多年来扎根于脚下这一片热土,默默耕耘、努力创作。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田间在《拟一个诗人的志愿书》一文中坦诚宣告:"尊重一切有创造性的诗,但是更尊重那为人民而创造的诗。"这也应该是五月诗友的宣言!
违背五月诗社在"出作品,聚人才,传文明"的旗帜及创作理念的言论和作品在这里是无立足之地的。
(4)桂老师创作道路的探究。
a.桂老师是具有极强的党性的作者。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强调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个曾在党旗下宣誓的文艺老兵,过去的诗歌创作,大都是与我们党在各个时期的根本任务紧密相关的。这些作品也是有责任担当精神的诗人"初心使命"的体现。
桂老师在《单程船票》一诗中,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25年间十多次写下情思与希冀,/信仰是我追求的唯一道理。/红色巨轮正驶向理想的远方,/小小的我怎么能当旁观者?/我要登船我向往劈波斩浪,/愿迎接考验接受严格的检测。/年已半百我才举手宣誓,/领取这张单程票欣喜不已;/而今红船已驶进百年航程,/我是九千多万登船者之一,/新一辈掌舵人自信而睿智,/奋进哟,世纪云霞正一片绚丽……/”
b.桂汉标老师将“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和民众的好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指导思想
2019年11月下旬,中国作家协会召开进入新时代后的第一次全国诗歌座谈会。与会诗人作家、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代诗歌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著名诗人贺敬之、周良沛等既肯定了当代诗歌的成就,也指出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如《文艺报》的社论所要求诗人必须"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和民众的好作品。这其实是桂老师长期坚持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桂老师系中国作家协会协会会员。曾长期任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和广东五月诗社社长、现转任总顾问。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散文、评论集21部。桂老师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看了这些个人专著,无论是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新人,还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作者,都是非常有收获的。
(2023年8月17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