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日 三 题
文/徐好斌
夏夜晴空,繁星在天,临窗仰望,思绪放飞:我想起了人生的几个问题。
一、生与死
人有生死,此乃自然 规律。但这一命题有太多引人深思的内容。这里的“生”,是指人活在世间。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但若论众生的生死相,则状态各异,五花八门。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人们敬仰者;有生的卑鄙,死有余辜,为众人不齿者;有生的壮烈,死的悲惨,为众人惋惜者;有生的平庸,死的凡凡,好象从未在世上留下痕迹者。或舍生忘死,或贪生怕死,或出生入死,或醉生梦死,或虽死尤生,或生不如死……人们在生死场上的各色"表演”,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精神的、思想的、政治的或经济上的原因。
生命的目的性和实践过程,决定生命的质量。而人们生命的质量则决定着社会对其一生的评价。保尔.柯察金有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如果我们达不到上述高尚境界,那么经过努力,"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还是应该也可以做到的。
生命诚可宝贵,人人应该自爱。但现实社会却有不少反面的例子:半瓶毒药,一汪湖水,五尺绳子,十丈楼台,就可以断送一个鲜活的生命。其中有老人、青壮年,亦有儿童。纷纭复杂的原因演义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原因中往往有贴心教育和倾心关爱的缺失。看来能救赎生命的家庭、社会(包括学校)等对其成员进行耐心、持久、深刻、生动、全面、亲和有效的人生"三观”教育,并对其生命过程给予足够关爱呵护,至为重要。当人世间很少有伤害别人或自我戕害的时候,那就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文明的道路上又真正向前迈进了伟大的一步。
二、善与恶
查查字典,关于"善”的六种解释中,第一为“善良,品质或言行好”。其二为“好的行为、品质,跟`恶'相反”。而对"恶"的解释依次是"1、恶劣,不好;2、凶狠;3、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跟`善'相反”。
世上有善心和善行者居多数。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对抗新冠瘟疫战役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英勇无畏、舍己救人的可歌可泣事例,正是"善”的典型代表。但也勿庸讳言,恶意、恶言、恶行也不难见,所以世上总有阴暗面。
如果人人"从善如流”,何来的"恶习不改”?如果人人积德行善,何来的“恶贯满盈"?如果善言善行普及天下,世界上岂不早就成了人间乐土?理想不能代替现实,恶风恶行仍不绝于世,以至天下远未达到公正、公平和祥和太平的标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坚信善行易得善报,恶行必得恶果。"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如今见伪真”是杭州岳飞墓前石碑上的一副对联。秦桧邪恶做尽,死后也要遗臭万年。秦桧等四奸塑像,看来要一直保持那个跪姿了。而岳飞的正面形象,也将会流芳百世。我们大多数人虽不能"流芳百世”,但完全可以做到循正理、走正道、干正事,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留下能让熟悉你的亲人、战友、朋友、同事、同学等怀念的良好形象,这也是可以和应该做到的。
三、福与祸
福与祸也是人生常题。二者的辩证关系人们已讲过无数次:“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因祸得福”者,有"祸不单行”者,有"祸起萧墙"者,有"否极泰来"者……难以一一尽述。
人们都想得福避祸,有哪个愿意“祸从天降”?但得福须循道,避祸要有方。福应该是自己或别人付出努力得来的。自己努力是“种豆得豆”,别人努力自己"沾光”是因得福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给别人阳光,自己也觉温暖。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造福送福,福自然多;个个避祸消灾,祸必定少。灾祸时常与恶行相连,那叫恶有恶报。三国时董卓"盗执国柄,筑坞于郿,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殊不知一败而扫地,岂容老于坞耶”?见《容斋随笔》而幸福往往是与善心善行相联、与艰苦奋斗相牵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份汗水换来一份收获。为社会、为集体、为亲人朋友多做贡献之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快乐。而那些品行不端者,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祸端和伤害,自己往往也会祸难临头,落得个身败名裂。
深深懂得福祸的关系,通过不懈努力趋益避害,造福于人和己,岂不是人生之大善哉 ?

2020.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