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修正果 谁说忠孝难两全——兼及中国第一姓氏收藏馆创建简介 作者:王万江 2023年5月19日,对我来说是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德高望重的任玉岭先生在百忙中挤时间赶来为我筹备多年的中国第一姓氏收藏馆揭碑。 任玉岭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首席顾问,原为国务院资深参事,全国政协第九、第十届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他既是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由此可知他为国家、民族贡献之大及忙碌程度。就是如此一位已经八十多岁的杰出人士,为弘扬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不辞辛苦,特意挤时间赶来,这是对姓氏收藏馆的极大关心和对我的热诚支持与勉励!关于创建姓氏收藏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本人意外得知世界上最早发明姓氏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最早出现姓氏的国家就是中国,就在为我们的民族、国家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却发现得出这一结论的人竟是建国不足三百年的美国一位所谓“中国通”!有着数千年文明史、七千多年姓氏史没有间断的伟大中国,怎么就被外人摘取了该项研究成果?真如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待冷静后发现,他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姓氏、更不懂多音字姓氏基本情况。十三亿中国人总不能输给一个对中文“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老外吧?维护国家尊严与荣誉的事,总得有人去做。我是语言文学专业的——在姓氏总量或多音字姓氏方面着手,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扳回一局。历经近十年的努力钻研,在姓氏总量上,超越收录姓氏最多的两部权威专业工具书的23813姓(官方)或40376姓(民间),达41500多姓;关于多音字姓氏,在历史上曾有一个《一字多音姓表》收录397姓的基础上,编撰出一部收录多音字姓氏达到1800多姓的专著(如“贲”姓,该表仅及是多音字姓,缺乏具体情况,实际应九音中六音五姓,其它三音不作姓用,等等)。二是赢得海峡两岸姓氏文化论坛召集人王雷先生带病从海南省辗转来到河南省遂平县找我合作兴建“中华姓氏教育基地”事宜。因年逾九旬、已经明显痴呆的母亲想回乡养老,不得已只有带母亲回泌阳老家,此事暂停。但在赡养母亲的同时,不改初衷,以期对自己的选择和王雷等全国各地关心、支持我从事姓研朋友负责,决计在家乡自费创建姓氏收藏馆,全国政协负责姓氏宗亲文化的聂振强领导和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任玉岭先生特意为该馆题词,以示热忱支持。尤其是任玉岭先生,先后给予三次四幅题字!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碑文题字是农工民主党中央《姓氏宗亲发展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策研究》课题组组长聂振强先生特意题赠“为国家争荣誉,为民族赢尊严”的题词,给予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孝老和爱国,应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自青少年时起,无数次在不同场合听到过同一句话,那就是“忠孝难两全”。我不信这样的“结论”,就想试试。如今,自认做到了:对家,独自把全村唯一最高寿的母亲养老送终;为国,填补过空白,在姓氏文化领域创了几项第一。青少年 刻苦学习4岁时,父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撇下母亲仅30多岁,二哥8岁,大哥约12。我隐约记得,桐树叶比棠梨叶好吃,蓖麻叶吃后睁不开眼。母亲既要做一切家务,又下地干活。最难的还不是这些体力上的,而是有邻居想逼我母亲带着仨小孩改嫁,以便霸占我家的住宅。母亲万般无奈时,到父亲坟头哭。那种无助,常人难以想象。我们曾寄居在邻村杨树底几年,得到父亲好友余春德全家及邻居的关照。本村有人看到“消失”了几年的我们四个“累赘”又回来了,就恨得牙根痒痒,大有非把我们母子彻底赶走不可之势。最艰难时,夏天,每到晚上,我们四人被迫睡在一对好心的新婚叔婶设在院里的床下,黑灯瞎火的摸索着爬进爬出。母亲为一句替父亲把孩子抚养大的承诺,宁可屈居别人床下,也不肯抛弃或带儿改嫁。母亲常常教我们“人在人眼下,不得不低头”。要我们“遭骂,不还口;挨打,不还手。别人挡着道,咱就绕着走”。我们从艰难中熬了过来。当哥仨长大后,个个身强力壮,是全村仅几十口人中,唯一兄弟最多的家庭。若遇琐事跟邻里纠纷,她不许我们同时到场,免得对方误以为我们仗人多力大。母亲要我们只记人好,不记人过。多帮人,莫害人。多操善心、行善事。母亲这种在意志上坚守、与命运死抗的高贵精神品质,会永远铭记在儿孙心底。随着年龄增长,俩哥看到:要供养我仨上学,太难了,他们执意帮母亲干活,却劝我专心读书。但我因一次意外摔伤嘴唇,造成口齿不清,如“狼”、“羊”知其音或义,但无法读准,真地是“混为一谈”......常遭人嘲讽。我几次想辍学,母亲的劝导和哥哥的关心,使我坚持下来了——用写代替说。常常用棍当笔、地作纸练习,晚上睡不着时用手指在肚子上盲写。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成绩一直名利前茅,也一直是班长或学校团支书、大队(村)团总支中唯一来自学校的委员,校委会五人成员中唯一的学生代表。读高中时,一次因病,周末没回家。母亲步行10多里山路,给我带去1斤多白面(那时,一年也吃不到几次白面;两年高中,吃了不足7公斤白面)。看到我没大碍,母亲一口水没喝,就返回了——那可是被裹过的小脚。饿着肚子翻山越岭,就为见儿子!我当即想:将来独自赡养母亲,好好孝敬她。两年高中,主要吃红薯面。每天为省伙食,中午本该倆窝头,一碗稀饭,改成一个窝头、两碗稀饭,这样就能省二两票。饿的话,就勒紧腰带,或下课时到井上提水喝。吃菜全靠从家里带的腌菜,咸菜提前吃完的话,一顿饭一分钱的咸辣椒丁都舍不得买。高中阶段,一直是班干部、团小组长,校团支委、县高中部团委委员,全校唯一参加公社(现乡、镇)第一届和县第五届团代会的该校学生团员代表。青壮年勤恳工作1973年底高中毕业后,’74年春,我18周岁时被推荐当了民师。因语言表达问题,让教物理、化学,不教语文。但后来,校长特意提醒我:要有思想准备,根据我的文化基础,说不定啥时候就得教语文,应该设法训练发音,还要坚持学说普通话。为不辜负信任与嘱咐,试着坚持口含架子车钢珠或跳棋弹子,甚至含杏核或石子练发音,练得腮帮烂、脸肿,几乎难以吃饭。后来任语文教师。因家庭条件所限,只好报考河南大学中文函授班,边工作边学习,兼务农。我是全校第一个由民师转正的。在前妻病故、两个孩子幼小,既教毕业班科,又种责任田的情况下,除正常教学外,我受同事们推荐,当本校民师备考“教材教法”专业课的辅导老师。结果,在全县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是唯一一个全部应试人员都过关的学校,县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调入贾楼乡中学任教后,一边任毕业班教师,同时兼任全乡小学民师《教育学》、《心理学》备考的辅导老师,是全县24个乡镇中,唯一一个考试全部合格的乡镇,泌阳县电视台又一次作了专题报道。并是全乡最年轻的“中教一级”教师。1996年秋,因工作需要,我调到了遂平县电视台后,母亲教我“只做事,别做官”。说,“清官作难,脏官遭骂”。此间,工作方面,有关稿件先后获县、市、省(多为与人合作)级奖项;业余时间,有多篇学术性研究文章发表在中央或国家级刊物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倒退》、《中日钓鱼岛争议解决对策之浅见》、《怪僻姓氏尴尬录》等七篇理论文章被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入选文献。就在接近退休的2015年,意想不到地被中国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会授予“共和国建设十大杰出功勋”,多家单位联合授予“走向世界的共和国精英”或“世界华人杰出创新人物”等称号。 退休后忠孝兼顾 2015年退休后,当即被单位返聘,再发挥余热。另有两家老年协会得知后同时聘用。母亲因年老体弱,特别是有了痴呆症状后,几次提出想回老家。我当时不忍辜负朋友信任,希望再坚持为受聘方多付出一段时间,让母亲再陪伴一些时日。当看到母亲回乡心切——连续3天的傍晚,提个小包裹,拄着拐杖要回家的情景时,毅然决然地带母亲返乡。2017年8月回到老家,母亲连孙辈们都不认识了。稍不注意,她就走丢,常常是族亲们帮忙到林坡、沟崖处寻找。为了避免再有类似情况,我基本没有离开过她。每天陪着出去走走。后来是推着轮椅到外面透透气。此间,见缝插针地继续从事姓氏文化探索。 在她已经不能生活自理,每当给她喂饭、或帮助洗脚、洗澡,尤其是换洗尿湿的裤子、擦洗身上便溺时,就联想到在自己婴幼儿阶段,母亲把我们兄弟几个一天天抚养大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希望尽心回报。我自愿独自赡养母亲,既是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也是为感恩两位哥哥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我,不想让兄弟妯娌因赡养老人而出现矛盾,不想让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的母亲老无所依、生活受屈,更不想让“亲者痛仇者快”的现象在我家出现!本想让母亲跟着我能享福,可我丧妻、失子后,反而给母亲增添了很大负担,受很多苦,对母亲的“亏欠”太多。所以,无论我处在顺境或逆境,工作如何变动,都没动揺当初的承诺,与母亲一起生活。我把刻苦学习、敬业工作视为对母亲抚育之恩的回报与尽孝;把没人给任务,更没有任何报酬的自觉从事姓氏文化研究,视为对党和国家的回报与感恩,因为我是大学语言文学专业、热爱民族传统文化、享受着退休金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坚持不忘初心,对家,把母亲赡养到全村唯一最高寿,无疾而终;对国,积极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自愿从事姓氏文化研究,奉献当今,有益后人,基本做到了忠孝两全。不枉度人生,足矣。 王万江15038433273电话/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