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孟宪奎,1962年出生,孟子第72代传人,天津运河画院院长,20世纪70年代末就读于天津美院,曾获得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光彩之星等称号。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外联部副主任、创作基地主任,牛津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经过四十多年的研习国画,精心创作,在创作中融合古今名人技法,画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国画风格,作品深受国内外友人喜爱,曾多次被日本、美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各地友人收藏。
一幅山水画,壮志凌云;
一廓高原图,风云激荡。
一腔热血颂,气势磅礴;
一曲爱国心,荡气回肠。
《高原风云》高2.2米,宽5.5米,这是著名画家孟宪奎先生创作的新作,也是笔者对这一幅画作的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和第一思考。在追求书画艺术的殿堂里,孟宪奎先生以其精湛的画风技艺、独到的艺术领悟、犀利敏锐的个人魅力和深邃渊博的人生阅历,紧贴时代脉络,洞察世界风云,叩问信仰之光,给予灵魂升华,讲述了一个感悟生命、写真人生与故事中国的传奇之“光”。
这束“光”,是昆仑山的巍峨豪迈,是玉山的灵秀丽苑。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之间,山连着山,脊接着脊,绵延至青海境内。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西窄东宽。在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山,道教则奉为神仙所居的仙山。
这束“光”,是以喀喇昆仑山雄伟壮观为基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高寒山区雪景及乌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互融互通的道场,氛围中压抑而沉闷,乌云里泼墨且震撼,雪打花飞,冷峻凝霜,仿佛使人们在有意或无意中触碰到了这个季节的“严寒”与“无情”。虚虚实实,一“色”到底,经幡虽小“一点红”,张力巨大映神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魂魄以擎天,散光辐射“浅”,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种磁石般吸引的神秘向往。小小经幡,不起眼处“藏身”,不显山处“站立”,不露水处“杨帆”,与狂风中起舞飘扬,在山顶间“谁主沉浮”,昭示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启迪“山神”对于宇宙观的解读。
这束“光”,是画外的延伸和拓展,先生把自然山水转换为笔墨挥洒,是自己对人生信仰的化蛹成蝶,更是赋予作品社会属性的品质提升。先生精心巧构的画面结构中,不再是魏晋南北朝的简约玄远,隋唐的温柔敦厚,宋明的人淡如菊,清代的复古低迷,而是在形式、笔墨、色彩、结构、力度、韵律、对比等方面寻求最具表现力、最具生命情调和象征、抽象的形式,一种揭示生命本身的形式,一种心灵深层与宽阔胸襟的共鸣,一种力图塑造与生命异质同构的呼应。
《高原风云》,风云世界。先生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丰富的想象,狂草的笔法,超凡的智慧,细腻的线条,喷薄了昆仑山的气势,刻画出喀斯特的风骨,淋漓尽致,恢宏博大。尤其,在表现山脉的轮廓时,既淡墨渲染,又轮廓鲜明,还要立体生动。表现雪花飞舞时,既注重细笔勾勒,又轻盈飘逸,还要形象逼真。一点一滴,一墨一染,一纵一横,一张一弛,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生存力和战斗力。
画为心声,讴歌时代。一幅画,一段历史的记录;一颗心,一种情感的表达。《高原风云》不只是先生心灵的呐喊,更是对时代当下的鼓与呼。或许,其表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或许,其写意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如此而已。高山仰止时,唯我昆仑尊,我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多么的重要,也一定会更加大胆地思考如何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传承人类文明,赓续命运与共。
历史作证,昆仑作证。世间万物一切皆流,宇宙无物思维常在。
释文:《高原风云》。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贵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又录东方红史诗,长征组歌。
作者:春晓(笔名)
编辑: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3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