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张春跃法人电话:13123210113(微信同号)和平自原始社会即栖息于此的土著先民为古越族。
碎铜茶(神仙茶)是中国福建地区的地方名茶,也是一种传统名茶,它主要出产在当地的和平镇,这种茶叶的出产地纯净无污染,而且茶树多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人们采集鲜嫩茶叶以后,制成的碎铜茶,营养价值极高,冲泡饮用以后能为人体补充丰富营养,并能提神醒脑,缓解疲劳。政府督查高峰论坛指定用茶
平时人们冲泡饮用碎铜茶,还能让身体吸收丰富氨基酸和活性酶,这些物质能加快食物中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能让它们转化成容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尽快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经常饮用能提高人体消化功能,并能预防身体肥胖。
多喝碎铜茶还能提高人体的抗疲劳能力,因为人们喝碎铜茶以后能为身体补充一定能量,而且能加快身体内乳酸分解和代谢,能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酸碱平衡可促进体力恢复,这种情况下人体自身抗疲劳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碎铜茶(神仙茶)只产于太极张三丰出生地和平,张三丰修行练功的两座山峰,即武阳峰和留仙峰900米以上的山林间。“武阳峰”和“留仙峰”整体山型有如仰卧在和平的伟人圣象。
史料记载武阳峰和留仙峰上的茶树因张三丰修仙练功时仙气所染,之后才有碎铜功能,曾经张三丰也以碎铜茶(神仙茶)治病救人,而且在明朝时碎铜茶(神仙茶)就已成为贡茶。
碎铜茶(神仙茶)其茶多酚和茶多酚氧化成分含量较一般茶叶高出三倍有多,茶叶中所含的单宁酸、咖啡碱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茶叶。
碎铜茶(神仙茶)有三大神奇,神奇之一是能碎铜钱;神奇之二在于其味香醇甘甜鲜美不苦不涩【茶的苦、涩味是由于茶多酚所致,碎铜茶(神仙茶)茶多酚是一般茶的3倍有多,但碎铜茶(神仙茶)反奇道而行,其味香醇甘甜鲜美不苦不涩,神奇到不知如何做解】;神奇之三绿茶喝后很多人胃会有不适感,但碎铜茶(神仙茶)喝后基本没有遇到这样的不适感。
由于茶叶各种成分含量都比一般茶高出几倍有多,前几冲水不用坐杯,基本都是快进快出。
慕名碎铜茶(神仙茶)的神奇,央视也曾多次实地考证拍摄并专栏播出,而且碎铜茶先后两次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12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今邵武市政府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碎铜茶(神仙茶)成分和养生保健价值研究与合作。
和平古镇与周庄、乌镇等同批次列入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古镇名录。和平古镇也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地处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被誉为福建第一街。
2002年4月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时到和平考察调研,在听介绍时突然有感而题言:“和平是块宝地”。
和平至今已孕育三大传奇:太极张三丰(张三丰出生和平)、世界奇茶碎铜茶(神仙茶)、黄峭;还有2朝宰相,6名尚书,137名进士。也许正是因这些传奇与和平古街而有感题词:“和平是块宝地”啊!

和平古镇的由来
和平自原始社会即栖息于此的土著先民为古越族。
西汉初建立的闽越国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被汉王朝剿灭, 原闽越族土著于汉初被悉数驱赶到江淮后,和平一带数百年长期荒无人烟,唐中期张晖始重新开发和平。 张孝廉裔张晖支:隋朝时上将军张奫官抚州,其子张孝,至唐初举孝廉,由抚州迁邵武南乡万寿山下(即道峰山)善平(今许坑),为和平张氏第一世祖。
张孝廉的六代孙二十郎,讳晖,任官广东韶州府曲江县判,后为广东团练使,由任所宦归, 于唐天祐三年(906年)把家从故居善平迁到和平张家坪(今坎下一带), 开山成田,起造屋舍。因见其地山多地广,户口寥寥,又从广东把姻亲毕仲达一家三十四口召来, 共同开山垦掘,以致地连阡陌,形成张毕街。
随来的百余名韶州兵勇也都“各改本姓相从,不肯还乡,就此乐耕,散处其地,所以张氏邵武百余族。”
张晖九传至张八,由和平迁大常,张八的五代孙张八二,字裕贤,于南宋年间(约1238年)又由大常回迁到和平,定居于坎下坑池自然村。八二生子绍定, 绍定生三子:子冲、子林、子忠。
坎下坑池遗存的民国己巳年(1929年)重修《张氏族谱》卷一《旧序·初修宗谱旧序》载:“迨至唐代,我祖孝公由豫章之抚州而后徙居于闽邵万寿山下,辟地隐居,分支衍派,公遂为和平始迁祖也。传至二十郎,由团练广韶州曲江县判宦归,卜禾坪张家坪閧口而立家焉。至十五代八公迁居大常,支分派别,日衍日繁。至我祖八二公,由大常复迁坑池,开基筑室,垂裕后昆,八二公是为坑池始迁祖也”。
张绍定的长子张子冲,(或有写作“张子充”),字君实,号三丰, 人称张邋遢,即是太极宗师张三丰。《张氏族谱》载:“子冲,绍定公长子,生于宋景定甲子五(1264)年,公后去红尘,于翠云庵修炼数载,忽然白日昇天,脱凡于旧市圩尾神仙桥,至大元至正甲辰,勅封三封忠孝神仙。
妣黄氏,生于宋咸淳丙寅二年(1266年),殁失考,葬井里窠,生子一:五十。”入闽始祖黄惟淡,号“五经先生”,人称“黄五经”,晚唐时从河南光州固始徙居邵武平洒。其第三子黄锡偕幼子黄峭,由平洒迁居南乡禾坪,居鹳薮(今坎头村一带),开基邵武禾坪黄氏。
黄峭,又名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冈,五代后唐时任工部侍郎,后见复唐无望,弃官归隐,创办和平书院,教育子孙。
黄峭娶三妻,生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黄峭八十寿诞,大会姻亲,毅然宣布: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侍奉,其余18子俱各奔走他乡,开拓发展,自创家业。
并口占一诗(遣子诗)以作赠别:“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 三七男儿当自强。”今其后裔遍布南方、西南各省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诸国,人口逾千万。晚唐时有黄、上官等姓氏家族迁入坎头、坎下一带,此后五代至宋初,又有危、梁等大量姓氏家族落业和平及周边村落,形成人烟稠密的山乡。和平境内民族主要为汉族,亦有少量零散的回、畲、满等少数民族聚居村落。 




报道/陈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