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寿临广四边抗日根据地
刘炳义
1937年12月上旬,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林浩和鲁东工委宣传委员杨涤生来到益都,同共产党员胡维鲁、冯毅之、李云鹤取得联系,主持成立了中共益都县整理工作委员会,胡维鲁任书记。
工委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对遭到破坏的共产党组织进行整顿,对失掉联系的党员进行审查,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不久,省委联络员金明来到益都县,传达省委关于发动游击战争的指示,并做具体安排。
1938年1月,中共益都县委在城东大陈村建立,李云鹤任书记,彭瑞林任组织部长,胡维鲁任宣传部长。同月,为避开敌人占领的胶济铁路,县委从城东大陈村迁往城北东朱鹿村,恢复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自卫团和抗日武装,共产党员刘逢源(刘自德)被派回家乡阳河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很快发展赵治安,刘欣,刘学章,张士欣等一大批优秀青年入党,为以后益寿临广四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38年3月,益都县抗日救亡团成立大会在益都县东朱鹿村召开,附近20多个村庄5000余人参加,推选王宗东、陈风九任抗日救亡团正、副团长。会后进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同年4月5日,临朐县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以“互济会”名义建立的一支100余人的抗日武装,与中共益都县委发动领导的抗日武装会合,在益都县东朱鹿村宣布成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十支队”,李云鹤任司令,胡维鲁任党代表,刘斗忱任副司令,王范之任参谋长,吴祝存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5月,中共鲁东工委宣传委员杨涤生在益都县东朱鹿村主持成立中共益都中心县委,书记李云鹤,组织部长胡维鲁,宣传部长彭瑞林,民运部长王宗东,负责指导益都、寿光、临淄、广饶等地党各县党的工作,为创建中共益寿临广四边抗日根据地,从组织领导上准备了条件。
同年6月,中共寿五区区委建立,刘逢源任区委书记。
1938年10月,中共寿光中心县委在寿五区赵家营村成立(现青州市高柳镇赵家营村)寿五区划归中心县委领导,区委书记刘逢源以卖书笔为名串乡走校发展党组织,先后发展纪多艺,纪作新,王兆吉,张怀义,秦洪舟,隋文理等30余人入党,逐步建立起了从阳河经石家村到板桥村,跨过沧潍公路经张家庄到牛头镇的地下交通线,党的文件和宣传品经常通过这条线传递,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刘逢源打扮成卖书笔先生,纪多艺打扮成走亲戚的,一站一站的接力传送。

1939年7月,中共清河特委和八路军三支队领导干部在临淄四区大夫店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牺牲后的斗争形势和应急措施。会议认为,多次战斗的失利说明,在紧靠胶济铁路两侧坚持与敌正面作战是失策的,应抓紧确定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改变斗争策略。
会议要求第三支队铁路以南部队迅速返回胶济路北,与路北部队会合,利用青纱帐季节,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平原游击战争。会后景晓村到胶济铁路南向第三支队政治委员霍士廉和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及朱瑞、徐向前汇报,听取指示。
此次会议后,中共清河特委和八路军第三支队把战争重点转向小清河以南的更为广阔的清河平原,东、西两路八路军挺进以牛头镇为中心的清水泊一带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战略方向到黄河入海口的广阔荒原地带建立后方,创建黄河两岸的抗日根据地,并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通;向东发展以寿北沿海根据地(今潍坊滨海区大家洼街道境域)为起点,求得与胶东区连成一片。这一重要决定,对于开辟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9年10月,中共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委在赵家营村成立(中共益都县委撤销),马巨涛任书记,组织部长陈风九,宣传部长李荆和。同时建立四边行政办事处,杜振东任主任。益寿临广四边县所辖临淄县第二区、广饶县第二区、寿光县第四、五区,益都县第六、七、八区。四边县政府机关常驻阳河、朱良及石家一带。并建立地方武装——第六大队,大队长李有典,副大队长赵华川,教导员陈洪逵。四边县委成立后,中共清河区负责人景晓村、夏戎等在临淄举办四边县委直属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进行党建工作教育。
在中共益寿临广四边县委领导下,工、农、青、妇等抗日救亡团体相继建立;区、村普遍组织起自卫团、基干团、青抗先、儿童团,发动群众大挖抗日沟,使广大平原变成了沟道纵横的地下交通网,稻庄、大王、延集、南寿五区等地则一直挖到敌据点附近。进入冬季后,四边县委还举办了党训班、干训班和妇训班,培训了大批抗日骨干,并发展了部分党员。
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益寿临广四边抗日根据地,时为中共清河区最早建立的首个根据地,一度成为清河区党、政、军的活动中心,因为地理位置南通中共山东省委(鲁中山区)、北接清河大平原,自然成为南北联通的交通枢纽和必经之路,当时的清河区报刊印刷厂和制钞厂均在益寿临广四边区内。
1939年11月,八路山纵第三支队从淄河流域上庄、池上一带出发,北越胶济铁路,实行兵分两路、互为策应、东路为主的方针,拉开了向小清河北及清水泊地区进军的序幕。东路由杨国夫、李人凤率领第三支队机关和基干二营,从张店东侧越过铁路,在益寿临广四边根据地稍作休整,与清河地委机关会合,然后继续北上经冲关破阵,进至清水泊地区的牛头镇、郑家埝、寇李二坞一带。西路部队由李曼村、韩子衡率领进至清西的长桓地区。

清河区形成了清东、清西部队互相支持、配合作战的有利形势。清水泊地区成为了清河区的抗日中心根据地,清河区党、政、军、民机关和后勤单位由四边区迁至清水泊。
尔后,中共清河地委和八路军第三支队抓住时机,进一步巩固扩大了以清水泊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打通了与胶东(渤海走廊)根据地联通,又进军北上黄河垦区,从沿海一带打通了与冀鲁边区的联系。
至此,清河区根据地南接中共山东省委(鲁中山区),北接冀鲁边根据地,东经“三北渤海走廊”联通胶东根据地,从而形成了清河平原抗战的新局面。
从1940年起,日伪军、国民党地方部队对敌后抗战的共产党、八路军重点进攻,抗战形势开始恶化。同年2月,益寿临广四边县委与行政办事处被撤销,建立广饶县委(李荆和任书记)、广饶县政府(杜振东任县长)和益寿县委(牟千秋任书记)、益北行署(李有典任主任、史锡三任副主任)。
1940年度,益寿临广四边县的抗战经验(如抗日交通沟)向全清河区推广,益寿临广四边县委和益都二区,被评为清河地区的模范县委和模范区委。

1942年是清河抗战最为艰难的阶段,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重建益寿临广四边县委和四边行政办事处。同年秋,日伪重兵对四边县抗日根据地大“扫荡”,国民党地方部队张景月、李寰秋、徐振中、王砚田等部也配合日军行动,四边根据地被全部“蚕食”。
1942年天灾连连,先是春大旱,秋遭霜冻,庄稼绝产,加上敌害疯狂,使清河平原抗战进入最为艰难困苦时期。
1944年11月,益寿临广四边根据地经过两年多的对敌斗争,抗日军民开始局部反攻作战,全部拔除敌伪在根据地的据点,抗日斗争形势明显好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军民在各地展开抗日大反攻。同月,益寿临广四边县被撤销(成立益寿县),四边县终于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益寿临广四边县的党政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创造了清河平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成功范例,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
刘炳义青州市何官镇石家庄人,青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专文化,现任石家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自幼喜爱文学,酷爱历史,喜欢写小散文,小故事,中共益寿临广四边抗日根据地抗日斗争故事,曾有多部作品在百度,搜狐,都市头条等网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