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广州乞巧文化节”好戏连台
——夜幕下的非遗传承人
图、文/梁卫国、罗宙纶
2023年8月19日晚,华灯初上。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文化馆承办,天河区文化馆执行的“羊城之夏 广州市民文化季 文化有约·美丽社区 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2023年广州乞巧文化节惠民演出”在天河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启幕。
现场配合文艺、民俗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传统地道的乞巧文化,为广大市民奉献一场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的视听盛宴。
今年乞巧节,天河珠村共设有五个摆七娘展示点:明德堂、七社饭堂、北帝古庙、沂江潘公祠和元德陈公祠。每个展示点的供案各有不同,但一样精致灵巧,令人趣味盎然。各式各样精巧的手工艺品有序陈列在贡台上,精心雕琢的古建筑、鹊桥相会等七夕文化元素熠熠生辉,当你近距离仔细端详瓜果、花卉栩栩如生、真假难辨。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文艺家铜印辉少和翠雄也在这次乞巧节亮相,给市民留下了深刻之印象。
铜印章起源于东周(距今2700余年)年代久远,使用范围广,数量大,被历代统治者作为官印或私印。官方所用的印章,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古代私人铜印随身携带,或佩于腰,或系于臂,因而在铜印顶部钻有圆孔,以便用绳子穿系。在印章顶部铸刻简单的装饰,铜印的印钮形象繁多,艺术性极强。 以铜为材质雕刻制成的印章,是刀刻艺术与冶铸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它坚固耐用,不易仿制,实用和欣赏并重。铜印章可以高层次地表现永恒、持久、庄重、高贵的气派。
铜印辉名冯健辉,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州工艺美术师,铜印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小爱好绘画和篆刻,少年时期跟梁树庭老师学习书法,自学刻印,以石、木、角、铜为主,经过二十多年的篆刻经历,后拜红印刻字厂项师傅为师,学制作朱砂印泥、篆刻。如今制作的人不多,因材质太硬,初学者无从入手。铜印辉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研发了“鎏金铜” 铜粉,瓷粉混合浇铸成型作坯模刻印,让从未接触过篆刻的也能学习制作,把篆刻这门优秀传统文化,带出一条新的传播、创新之路,传承发展。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谋发展,开新局,正是因为各具时代特色的工艺特点,才造就了如今中华非遗文化宝库的瑰丽多彩。
珠村七夕博物馆就收藏了冯健辉2件精美铜印作品。
广州玉雕工艺美术大师梁玉雄也在七夕文化广场当眼处,展示了精美的玉雕作品,吸引着人们聚精会神地欣赏。玉雕在中国有着五六千年的历史,西汉南越国时期就巳经呈出精湛的广州玉雕技艺作品。梁玉雄1998年师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传承人刘鉅华大师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现习于象牙雕,榄核雕,竹雕,木雕,玉石雕刻技能。经过三十多年的工艺雕刻磨炼,并得到众多从事工艺雕刻名家的悉心指导。2017年作品(笑囗常开)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金奖,2018年作品(花好月圆)获佛山市平洲工艺天工奖银奖,2019年作品(中国梦)获福建省迎建党100周年工艺美术铜奖;2019年被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评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我们这一代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生力军,也是传统工艺振兴的主力军,又是“原生态”的守护者,更是“新生代”的拓荒者,活态传承的伟大工程,需要我们的奉献与担当。"冯健辉感慨地表示。
珠村乞巧节至8月22日结束,精彩活动不间断!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参观欣赏。

【作者简介】梁卫国、 罗宙纶,均为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越秀区作家协会理事,其作品在中央丶省丶市新闻媒体发表了十多万字图文并茂文章,近期多次在《都市头条》《今日头条》等上了红榜(超万人以上粉丝阅读量)。

左黄衣者为梁卫国,右绿衣者为罗宙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