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文艺之花
一一忆顾庄文宣队
作者:王玉权
文宣队的全称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社员们口中就称其为“玩文娱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应上级刚性要求,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组建了一支文宣队。
农村从来不乏文艺人才,加上千载难逢的机遇,有知青加盟,这朵文艺之花便应运而生,应时而开。
文革期间,农村不像城镇,偏僻水乡,没什么大风大浪。什么夺权、大批判,人们没多少印象。唯有这支宣传队,十头八天一次的演出,给了精神生活枯燥的人们以欢乐、愉悦、享受。像过时过节似的,散发着诱人的芬芳。过过戏瘾,精神上的满足,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月上树梢头,汽灯高挂,呼呼地响着。(那时农村未通电) 无数飞蛾、飞虫,前仆后继地围着灯光飞舞。汽灯下的地面上落有一圈又一圈虫子的尸体,见证着趋光昆虫们盲目勇敢的代价。
月明星稀,蛙鼓阵阵,掩盖不了大人伢子们的欢笑声。 女娃爱干净,会搬张小凳来。男伢子图省事,团圈穰草垫在屁股下,围着"舞台"席地而坐。
所谓舞台,就是扫得光溜溜的打谷场。
姑娘们则扛条长凳,打扮得齐齐整整,搀着老人,呼朋唤友结伴而来。她们文静地坐着,摇动着或蒲扇或芭蕉扇扑打着,为老人赶蚊子。
劳累了一天的社员们,洗过澡吃过晚饭,才赶在开演前陆续到场,难得安闲地放松一下,看场"戏",欣赏文艺节目。
锣鼓喧天,先热场子。这时,人们最欣赏的是瞎汝宾的打鼓。人家其实并不瞎,只是有点斜视。打鼓时,双目微闭,摇头晃脑的,鼓槌随着感觉走。轻如抓痒,听得人痒噱噱的;重如惊雷,震得人心拎拎的。急切如万马奔腾,和缓似小桥流水。声声鼓点擂到人的心窝里。
才十五六岁的顾增林,吹笛子,摇檀板,弹扬琴,拉二胡,多面手。他父亲是二胡高手,得其真传,一曲二泉映月,像极了瞎子阿丙凄美艳绝的风格,很是神似,扣人心弦。
开演前,大队干部照例有三五分钟的演说,人们没多少心思听。甚至有人嫌烦,无理地嘲笑着催促,有屁快放!
开演了。第一个节目: 男女知青的二重舞。
一亮相就是满堂彩!叫好声,巴掌声,一片山响。
男队领头的是唐志宏。手下有姜传存、王槐、俞济春、陈宝华等大将。一色的绿军装、宽皮带、红袖章、白球鞋。动作孔武有力,一招一式阳刚威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乡下人大开了眼界。
太威武了!
女队为首的是梁文华。有吴荣珍、孙安珍、景梅、王娟等女知青。同样的装束,穿在她们身上,别有一番风采。女性的妩媚,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刚柔相济,飒爽亮丽的舞姿,夺人眼球。让乡下人大饱了眼福。
太好看了!
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带来了城上时尚的歌舞,给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土文艺注入了崭新的元素。
四队长老泰兴,笑得露出长满烟锈的大牙,不无骄傲地向人们夸耀,我们四队哈,唐志宏那班细公鸡猴子,太神气了!这班小伙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我要有这么些胎咍儿子,做梦都要笑醒嘞!那种赞美想往的神情令人动容。
这个节目,在三阳公社会演时,一炮走红,轰动全场,拔得头筹。顾庄宣传队从此名噪全公社,顾庄宣传队前期赖有插队知青加盟,唐志宏、梁文华功不可没。
唐志宏这个人,可算得知青队里的大拿。为人侠肝义胆,恢宏豁达;行事缜密周详,胸有丘壑,很有才干,威信卓著。后来,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名声是最难修的,能得众口一致好评,福气!
宣传队后期,随着知青返城潮,本地人才的成长,顾庄宣传队依然一枝独秀。经常应邻大队邀请去巡演。不取分文的,顶多受人家一顿夜宵而已。
演员里有许多土生土长的积极分子。如活泼的二黄毛顾汝生,最会逗哏的秦长隆。女生中陈英子、秦顺英等也很不错。但最出色的数秦长梅。长得好身段,苗条娟秀。一头青丝乌漆墨亮。扮相俊美,动作绵柔,尤擅扬剧小调。一条金嗓子拿魂哩,唱响三阳无对手,没一个不夸的。
你看她身穿淡蓝底碎花衫,颈围珍珠白羊肚巾,纤纤素手握着银晃晃的真镰刀。一亮嗓,吐气如兰: 小小镰刀一一尺把长一一,......如天之籁,沙甜清亮,字正腔圆,珠落玉盘。全场顿然一片肃穆,人们专注地沉浸在如痴如醉的富有地方风味的扬州小调的艺术氛围之中。
老人姜粉红说,听不够小长梅的唱腔,一听就醉。这丫头太痛了,(方言,太可爱的意思) 迷死人!
用真农具作道具,也只有文革高潮那会儿有。人们真的敢想敢干,造反有理,响彻天外。记得我曾为宣传队编了一出大戏《战秋收》。他们竟真的动用了翻扒笤帚把叉镰刀,野得出奇,回想起来好有趣!那会儿演出,场头便是舞台,空间够大够敞亮够他们野的。
请来宣传队作辅导的三垛镇文化站长李维兰,还真被长梅迷得神魂颠倒,害了场相思病。
姻缘,姻缘,讲求个缘。可惜他们之间由于种种原因而无缘走到一起。但仍不失为一段佳话流传下来。
秦长梅曾代表三阳公社参加县队,去冶淮工程大丰斗龙港大型水利工地慰问演出。回顾当年情景,如今巳年逾七旬的她,仍难掩心中的激动和震撼。
站在高高的大堤上向下看,头晕。人真如蚂蚁一般密密麻麻。那么宽的河,那么深的底,全靠肩膀头子一担担挑上来,人力大如天,太了不起了!毛泽东时代留下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后代。
顾庄宣传队盛极一时,和队长秦厚兴的领导有方分不开。他当时二十七八岁,在队里算老大了。生得肌瘦精干,庄上少有的玩角儿。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来。有个闻名全公社的绰号"小骨纠子"(纠,念第二声) ,很有一套鬼马刀。他既是队长,又是演员兼化妆师,总导演,更是勤杂工。肯吃苦,很负责,有威信,能服众。
能进宣传队的十几个少男少女,哪个不是人尖子?没一刻安闲,成天有处理不完的小纠纷。没两下子无论如何降伏不了这班活跃调皮的小鬼。大队指派他来当队长,可谓知人善任。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难忘。
时过境迁,如今家家有了电视机,更有了人手一部的手机,随时可看各种名目的文娱节目。但感觉小鲜肉们无论如何比不了身边真人的鲜活,亲切,生动,解渴。
电视看腻了,精神荒漠化了。无奈,只好去操麻将。这种传统国戏,亦如鸦片,勾人上瘾。明里暗里,大赌小赌,遍布城乡。有人开玩笑说,全民腐败了!
我有幸在教学之余,应邀做了头二年宣传队的编剧,见证了顾庄宣传队后期的辉煌。我编写的许多小剧目,是别的宣传队所没有的,可惜均散失无存了。
农村的文艺宣传队,算来已沉寂了五十多年。 新时代了,期待新时代的新风,催开农村烂熳的文艺新花!
【作者简介】
王玉权,江苏高邮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