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精神世代相传
——浅析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之六
文/榆木
……本文架构最大的亮点就是文笔婉曲流淌,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文本开篇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但不直接去描述怎样的不平凡,而是去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当写到高原单调时,突然对白杨树进行素描。感情由低落走向炽热。在具体描写白杨树“不平凡”之后,又是笔锋一转,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又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是先抑后扬的合理运用,使作品的脉络形成了一轮一轮的波,起起伏伏,给予了文本一定的生命力。同时,展开联想,层层递进,最后揭示它的象征意义,这不仅是思想开拓了新的境界,也使情感达到了最高峰。
《白杨礼赞》架构的相关词语
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外部特征:树干:绝无旁枝;树枝 :紧紧靠拢;叶片: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内在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由外部特征结合内在气质引伸下面的词语,也是对白杨树的高度概括:坚强不屈,朴质严肃,力求上进。之所以探析架构的相关词语,是想说明,是这精准,凝炼的词语,筑构成了文本坚实的,立体的框架。如果说文本是大厦,那么这些字眼就是支撑柱里的钢筋。只有钢筋的结实,才使大厦不空,不虚,不倒。
在此恕我引出一些题外话。在许多的网络写手中,关于描述,经常会走入一些误区,这是创作时非常棘手的问题,华丽词藻堆垒了一大堆,也没有说到根本上,或者什么都说了,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关键问题是忽略了词语的精准和精炼,或者说对词语认识的还不够。这种现象我并不否定它的真实存在。当然,我也包括在内。
关于词语海量的积蓄,是需要我们去认真的读一些名著名篇,加以学习研究和比较。比如,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为什么就逊色于名家名著呢?对于散文来说,词语运用的不精准,不凝炼,一定会影响散文的魅力。
主题概括:本文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外形特征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白杨树坚强不屈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并进一步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朴质,坚强,严肃,团结向上的斗争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意。
相关知识链接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者感情,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意义: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民及全体抗日军民,歌颂了他们团结向上,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精神,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如果单为白杨树而描写白杨树。而忽略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也不失为一篇描写景物的佳作,但与现在的文本比较,格调要低得多,也不可能成为经典,流传到今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