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
朱和顺
1.是君子胜于小人,还是小人胜于君子?是智士强于无赖,还是无赖强于智士?这问题,似乎前者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当小人得志时,事实难道不竟是相反的吗?纵观古今,凡小人当道者,无不如是,真不知毁了多少贤能才智之人。由此可见,不在君子、无赖之谁强谁弱,而在权在谁手,而权在谁手又在政治清明与否。政治清明则贤人进,小人退,政治不清明,则小人进,贤人退,于是,竟是百千贤人不如一小人了。可恨,可叹!
2.为人之道的两极,其一极,一心谋求权势、财势,偶发悯人之心,如多数封建帝王之类;
另一极,一心为天下谋利,偶有弄权之心,如一切仁人志士。
中间层,又有三:
一,弄权之心过于谋民之心,如某些帝王。
二,谋民之心过于弄权之心,如某些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家。
三,其它弄权与谋民之心比例之不等者,又有若干。
3.人心思美,古之已然。思己美,亦思人美,虽然对别人之美往往是嫉妒的。然则何所为美?其人所思之美实则美否?却大有不同。相貌、体态之美古今中外人所大体相同。装饰之美,最相别异。珠光宝气,锦缎玉帛,宽袍长带,成为古人美范。尤其妇女,更是巾纱披其面,长裾没其体,以为美之甚也。今则不然,短裤短褂可体为美,近代则更趋于衣着充分体现体态自然美,体育服装是为最者(固然一方面是为竞技方便)。其为美,以吾观之,诚为至美。至若古人之美,相比之下辄觉做作。吾常疑古人有私美之心,以女子论,妻子为我,其美,他人安得共赏。这也许是古人女禁特多之故吧?今人禁忌亦少,遂各逞其所思之美,致美为众人共有。嗟乎!人,初之体肤一丝不挂,渐以深披厚裹,而后以轻装简束。想后人更能充分展现人体之原美,然决非猿人之低陋。彼时之美,应是美之最也。
4.只求个人幸福而不问人类幸福者,是为庸人;为求个人幸福而损害人类幸福者,是为恶人;不得已既不求益于个人,亦不求益于人类者,是为妄人;只求人类幸福而不问个人幸福者,是为阙人;不得已为求人类幸福而甘愿抛弃个人幸福者,是为义人;既求人类幸福而又求个人幸福者,是为完人;为人类造福甚者,是为伟人。吾人应屏恶,去庸,戒妄,毋阙;从义,求完,慕伟。
5.人,不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健全人、残废人、城市人、乡村人、有知识的、无知识的、白种人、黒种人、漂亮的人、丑陋的人、生机勃勃的人、奄奄一息的人,一样的需要生存,一样的有喜怒哀乐,一样的爱美,一样的厌丑,尽管这些人的气质面容有千差万别,有漂亮的,有丑陋的,有高雅的,有粗俗的,但他们都在尽力的完成这个出自同一个生存欲望的本能的使命。难道应该分优劣高低吗?单凭这些来区分,岂不是最愚陋最低等的吗?能够永远以怜悯同类为己任的人才是最高尚的人。
6.人的各外部器官组成人的形体。人通过这些器官的动作、情态等等这些形式和程度上不同的物理的变化,来完成表达感情、意念、志向和实现生理机能的目的,后者是一切动物所都具有的功能,前者则是人所特有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又是通过比之于动物高度发达的大脑的有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
7.人的本质就是意识。一切动物都没有意识。一个肌体无论怎样健全而脑机能丧失了的人,就不成其为完整的人。反之机体无论怎样有缺陷,只要脑机能正常,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人,这个活着的形体,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自己的意识。千姿百态的动作、行为,表达着各种各样的意识。一定的意识由一定的行为、动作来表达。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的形体应该充满智慧、同情、善良、贞洁,并用最健美最柔丽的动作把它们表达出来。一个形体美丽的人,如果他是一个傻瓜则不可爱;如果他是一个强盗则可憎;如果他是一个庸人则可鄙;如果他是一个小人则可笑。
8.残忍是报复和泄愤的表现。由于欲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曾受到过挫折,便对阻碍个人欲求的客方产生报复心理或者就产生一种无名的发泄欲。在报复上,强抢盗杀,陷害、污蔑,乃至戏弄、嘲笑他人,总之给他人以痛苦,令他人有所损,以此建立个人的欢乐和所得;在泄愤上,酗酒,性欲、破坏欲的发泄等等,这都属于残忍之列。
9.迷信是把相关的时间、地点、形式下,在事实上或感觉上确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仅只根据其现象的特征而荒唐的以因果关系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用以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来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一种观念形态。成文的迷信观念,让人一下就能感觉出迷信的创造者(或流传者)是真诚的相信它的。
10. 神话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虚幻、夸张甚至是怪诞的手法来描述人们的种种愿望的一种人为的观念形态。神话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感觉上都明白的告诉人们这并非是真实的而的的确确只是一种描绘。神话的作者是不认为他的神是真存在的,尽管他可能在另外的场合还相信有别的神或什么冥冥中的东西。
凡是迹近于用因果关系附会事物的文字,从而有意无意的制造人们精神上的紧张和混乱状态的文字,就让人感到带有迷信色彩。凡是迹近于把愿望尤其是常人看来至少是在此时此地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写成是可能的、甚至是现实的,从而使人感到虚渺、茫然的文字,就带有了神话色彩。
11.仿佛与似乎,这两个词可以说是同义词,都含有“好像、感觉是这样”一类的意思,在许多语言环境中可以通用。然而,若从感情色彩上来说,或者说把它们用在富于抒情性的语言环境中时,它们就有了一点区别。情感欢乐的、欣慰的、轻松的、畅快的文字中用“仿佛”较宜,而情感忧伤的、哀怨的、沉郁的则以用“似乎”为合适。
12.好的相声无论语言动作还是表情都应该是干练、流畅、雅俗相宜,一捧一逗要显得极自然和谐。而且在对笑料的自我感觉上,应该是人觉三分可笑的只做出一分即可,人觉十分可笑的也只做出七分,不然的话,观众只觉一分笑的东西自先做出三分,观众觉得有七分好笑了,你却已做了十分,则兴味索然矣。
13.所谓命运,是指一种生前既定的,不可抗拒的,人的一生中的遭遇和归宿的生命进程。命运,即人一生中的兴衰际遇、升沉荣辱、喜怒哀乐、穷达生死,有何福,有何难,有何奇遇,有何变迁,总之人生中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天意事先安排好的,决然不可更改的,只能随着生命的进展而一件件得到印证、兑现。这是古人对人生和社会的关系的解释。其实呢,命运乃是客观社会,或者说是客观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生的影响。当然,由于科学的不发达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个不正确仅仅在于:古人不了解人之所以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进程,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动荡性、复杂性一般地是大大超过了一个个单个人的生活的经验、能力。个人总是要受社会制约的,古人的错误在于用天命来解释这一切。但他们毕竟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的生活是不能完全由个人来决定的。
命运可以被征服、可以被掌握吗?从历史上来说,从总体上来说,能。不然,何以人类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从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说,就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半对一半,完全被命运所征服的和完全征服了命运的人是少数。
社会的大多数人,他们大都是安分守己,老实巴交过日子。当然,尽管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在变幻莫测的社会面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福祸更替,山崩地裂,也会使他们或喜或忧,或悲或乐。但一般地他们不会失望,他们总是顽强地硬着头皮找寻新的生路。他们生无所愧,死无所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命运的征服者。可是,他们毕竟缺乏点积极性,毕竟是在社会激流的冲荡下,左摇右摆、曲迎苟且地生存着。尽管有时他们的行为本身也是在向着光明前进,但他们思想上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完全是随波逐流,能活则活,得过且过。他们是在不自觉中,在冥冥中在社会中起着那一点推动力作用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又是命运的被征服者,他们大都相信命运,而在实际生活中又都在多多少少的改造着自己的命运。
完全的被征服者是少数,仅管这些人当中有些是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但是他们不会变通,不会应付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抱定一条主意,一个办法。一经碰壁,便觉失望,生而愧不尽,死而怨不止。
完全的征服者亦是少数。由于早期的良好的教养和有益的经历,积累了应付人生所必备的最有用的经验和准则。这种人有知识、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更有涵养,有气量,不仅仰慕鸿鹄之高翔,而且深通尺蠖之屈伸。既非朝秦暮楚之小人,亦非拘泥食古之板者。喜怒哀乐,人情之常,但他们喜而不忘乎所以,哀而不沉湎不拔。当他们哀忧的时候,就他们所哀所忧来说,他们被征服了。但他们又从哀忧中挺起了,抛弃那无望的东西,从失望中解脱出来,去追求更为有价值的东西,追求永恒的事物。这样说,他们是命运的征服者,而且事实上,掌握命运,就是这么回事。
14.一个终日辛劳、奔波于路途的脚夫,会因为对所运货物打点的齐整、运送顺利而感到由衷的幸福;一个衣食丰足,处世清闲的青年,却会因为无所事事、终日为烦事所扰而感苦闷。尽管人们闲论起来,都把富足的钱财、美丽的妻子、舒适的环境,作为幸福的标准。而事实上,无论樵夫、渔民、匠人、士卒,无论穷民、富族,也无论是僻处闭塞、愚昧之山隅的野老,还是优居灯红酒绿之现代大都市的时髦青年,于幸福都是各得其所的。
所以事情往往恰恰相反,从绝对意义上说物质形态境遇好的人并不一定有幸福,反之,却并不一定没有幸福。
15.某个人的社会价值,限于各自对事实真相了解程度上的深浅差异,限于各自生活经验的差异和由此而形成的观察分析生活的认识水平的差异,还限于各自与事情的关系、位置的疏密、远近不同的差异以及道德水准的差异,人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对他人的评价总是有所不同,其中有中肯的评价,有恳切的诤诫,也有偏执的诟贬,不负责任的讥嘲。
这些本来是不足以用来做为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的不在于他的人品在人们当中的评价如何,主要的在于他所做出的贡献在人们当中的评价如何。而且单就品德来说,不是看一时的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而要经得起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16.感官所感觉到的事实的真实程度是受到种种限制的,感情的掺入、外界的干扰、经验的狭隘都会使事实的真实程度和完备程度受到缺损,而一般人的错误就在于相信单凭感官所感到的事实,结果就感出许多虚假的不完整的零乱的事实来,根据这样的事实当然得不出正确的道理来。
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准确的道理,首先就要尽可能使所感觉到的事实是真实的、完备的、与所要解释的问题是相称的,这就需要:一,多多实践,扩大经验的范围:二,经常的检查自己的理智,检感官的清醒程度,要常自反省;三,多看书,以求了解自己经验达不到的那些东西,且借以从贤哲明理之人那里得到更多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17.早先订了许多报,看得眼花缭乱,精力占去大半,计划之中欲读的书便荒废了,回思看报得了什么?深悔。乃罢报,果然读书进度大增。后因有人赠报,不忍弃之,于是看报废读,前状复再,又加读书之欲亦减,还加了一个看视,读书之事终成纠缠之状,年老志衰,也只好如此了。
好像有一个文人,自定三章曰三不看,其中之一就是不看报,另外两个大概是不看电视,不看活人写的书,你看看人家这定力,其实无非就是为了集中精力于读书嘛,当然可能也包括研究创作之类。咱读书尚且粘糊至此,更何谈研究创作!
不过,若从古人之读万卷书的角度看,似亦可作别论。万卷书是什么概念,笼统言之,作常人难以企及之数来解大略可矣,报纸也应算得书,也应在万卷之内,鲁迅固已遍览中外典籍,似亦不遗当下报刊之类,否则他怎写那些时谈杂文?而鲁迅那是思想既深邃著作又等身的大文豪啊。况,万卷书之外,还有行万里路,孔夫子所教之道其为六艺,多涉书外之术,文人担当何其多多,所读正不须纠结在多少之间,大概关键看其收纳化解的能力吧。说了那么一些,都是姑妄言之,咱当然比不了鲁迅,姑且做一个准读书人以娱余生,就算得大幸了。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