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洪泽区蒋坝镇是运河枢纽洪泽湖畔的明珠。洪泽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蒋坝镇党委书记王加祥,镇长丁俊光介绍,蒋坝镇历史悠久,江淮锁钥,文化独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千里长淮第一闸——三河闸在其境内。这里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名闻遐迩,是淮扬美食靓丽的风景。近期应蒋坝镇党委政府邀请,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作协、《清江文学》编辑部组织作家到蒋坝采风,感受其独特魅力。本刊将连续推出他们的采风成果,敬请各位关注,更欢迎各位到蒋坝实地品尝,一饱口福。
道是无名却有名
赵长杰
蒋坝美食名声远扬,许多品尝过蒋坝美食的美食家以及文人雅士都曾著文作诗,对蒋坝的酒楼饭庄大加赞赏。而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居于镇中心闹市区50余载,一个被人们忽视的无名小店,说它无名,是因为它从未有过店名称,更没挂过招牌。它唯一的小店标志是门旁墙上斜插的一面印有“特色辣汤”四个字的三角形小黄旗,这还是前年镇旅游办特意为其挂上去的,现在就当是小店的招牌了。
小店位于蒋坝主干道淮宁路大街中部的银杏广场对面,门面一间,进入则分为两部分:临街部分为操作间,里面摆放打烧饼的炉灶(做稀饭、辣汤),炸油条的铁锅,两截木板拼成的操作案板;里间是顾客用餐的地方,摆放两张古老八仙桌,一次最多能接待16名客人,小店总面积也就20余个平方。
小店经营者为世居蒋坝的老夫妻俩,丈夫叫许琪,现年74岁;妻子叫曹成芳,现年72岁。妻子主忙,丈夫打下手。打烧饼、炸油条、煮稀饭、做辣汤、接待顾客、打扫卫生、洗刷碗筷等店里的大小一切劳务均由老两口完成。虽然忙得不亦乐乎,但总是井井有条。曹老太精瘦干练、身体好,见人总是带三分笑,和蔼可亲;许大爷也身体硬朗,穿戴齐整,干净利索。小店供应的食品一年四季每天都一样,稀饭、辣汤、油条(有时会炸油端或韭菜三角饺)、烧饼,外加免费的野辣菜腌制后炒制的小菜。每天上午供应量一般为一大锅稀饭、一大锅辣汤、200余个烧饼、200余根油条、100多个油端或三角饺。下午只售卖烧饼或油端三角饺,当天的食品当天卖完。
每天天刚亮就会迎来首批客人,一般是周边做工的民工、早晨外出的当地百姓、从县城方向骑行锻炼到蒋坝的骑手、周围湖畔河边垂钓及捕鱼捞虾的渔民等、接着是街坊邻里及周边村庄的老主顾。老两口能叫上名字的有86岁的吴兆友、89岁的唐士林、80岁的刘长海等,叫不上名字却知道姓的老杜、老顾、老丁、老胡、老赵、老肖等还有很多,年龄大的八、九十岁,小的五六十岁。时间长的在小店用餐30余年,而且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每天早上,都会看到骑着旧自行车、三轮车甚至拄着拐杖遛弯散步的老头老太从不同方向汇聚小店,边聊天边用早餐,气氛甚是和谐。现在许多的年轻人也会来到小店看二老手艺、品尝一下老味道或是酒后喝碗辣汤醒酒。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小店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网红小店,南来北往的游客也会慕名来到小店品尝一次百年不变的老味道。有一次九名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男女品尝过小吃后竖起大拇指连喊OK,执意拉老许夫妻在灶台前合影留念,还硬塞给了50元人民币小费。一些来自上海、苏州等南方城市的游客品尝过小吃后还放下现金,留下地址,让将打好的烧饼快递过去,让亲朋好友也尝尝。前不久的6月8日,有一上海游客留下50元钱让寄烧饼去上海,着急上车,没来得及留下地址,急得老许跟旅游办联系打听,希望能联系上这位游客,但目前还没联系上,甚是遗憾。随着小店名气越来越响,三河、马庄、马坝等周边乡镇的百姓也上门前来买烧饼,而且都是100个、200个的买,最多一次顾客订做了880个烧饼,而辣汤也是八碗、十碗的打包带回去。有时老两口实在是忙不过来,只好把儿子、儿媳、孙女叫到店里帮忙。真没想到,这家看似小的不能再小的无名小店,却名声远扬。 是什么才让周边的百姓对这家小店这么迷恋?又是什么让这家不起眼的小店名声越来越响?2023年7月13日,已退休在家的我又专程回到我曾经生活和工作过40年的蒋坝古镇拜访了老许夫妻俩。见到他们老两口我格外高兴,老远就和我打招呼,因为我不但是他们的老熟人,也是几十年来经常来喝辣汤的老主顾。我也开门见山的让他们讲一讲小店能开50余年,而且越来越红的秘诀。曹老太想了想说,也没什么秘诀,主要是老手艺,老口味。她说:我在做姑娘时,待业在家为了以后的生活,拜学当地有名的孙德春、钱程友、孙张氏三位师傅,学做烧饼、油条、辣汤的手艺,而这三位师傅也是传承几代人的老手艺了,所有的做法都是传统做法,百年不变。拿做辣汤来说,在头天晚上用干面洗面筋,剩下的水用来沉淀,第二天早上除去清水,剩下的汤与切碎的面筋一同下锅,再加上百叶丝,海带丝,使之散发自然味道,没有任何味精之类的添加剂,喝起来特别鲜美。即使现在到外地居住或工作的蒋坝人回到老家都会前来喝上一两碗辣汤,他们说寻找的就是家乡的这种味道。有一位夏姓老蒋坝人已到县城工作多年,每次回蒋坝都是提前打电话通知,让早晨留两碗辣汤,两碟小菜。小店的小菜是用野辣菜腌制之后炒成的,辣菜无污染,无化肥。炒制也特别简单,只需少量香油、蒜泥。曹老太说加多了东西会改味,因此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好多的顾客吃过之后,也不问价格高低,还非得带几斤回去自己炒制慢慢享用。今年春天腌的野辣菜居然卖出了1500多斤。由于供不应求,不得不限量出售,与顾客协商带斤把回家尝尝即可。烧饼更是传统做法,
香脆可口、有劲道。曹老太说,我不识字,只会做传统的,现代的学不会。也不会去学。回想我在蒋坝工作时,如果头天晚上喝了酒,第二天早上必定到小店喝上一两碗辣汤,确实有“酒后喝碗汤,酒醒精神爽”之功效。老两口还曾调侃我说“大鱼大肉你不爱,你就爱辣汤加咸菜”。曹老太接着说小店能开这么久,还这么受欢迎,主要靠的是口味纯正,经济实惠。有的老人早餐费只有一块五角钱,一碗辣汤,一根油条就吃好了。食品已有多年没有涨价了。她说,我们都有退休工资(小店原先靠在单位),生活够了,不图赚多少钱,主要是舍不得老街坊的这份感情。有一些老人看她们年纪大了,怕她们关了店,吃不上老味道的早餐,劝她收徒弟,外地也有不少人想来拜师。她都没应允,原因是怕他们吃不了这份苦。曹老太打算遇到合适的也能考虑,为的是把这份手艺传下去。仔细想来,做法看似容易,却是不易的,更是难以坚守的。老人回忆说,当年一同拜师学艺的四名姑娘已有一位离世,另两位也早改行不干了,我再不干,老手艺就传不下去了。说到动情处,我看到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 许久没说话的许大爷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镇上的一位老先生给我们小店写过一副对联“脆香烧饼赛过黄桥,美味辣汤天下难找”。希望我们把蒋坝仅存的具有百年风味的小店永远开下去。我对许大爷说,那我也送你几句顺口溜吧:“平民小店生意好。辣汤烧饼真不孬,三块两块管你饱,传统美食不能抛”。许大爷很高兴,连声说“好好、一定、一定!”,并邀请我常过来尝尝他们做的辣汤、烧饼,我也回敬到“好好、一定、一定!”。道别时,曹老太特地用塑料袋装了几斤野辣菜送我,她说她知道我喜欢,推辞不下我只好接受,并连声道谢!老人家不但手艺好,人更好!
本期主编 夏宝国
副主编 胥全迎 申卫华 金淮莲
刘 雯
策 划 张志海 高 宇
编 辑 清 风 江 源 心 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