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在记忆里的鲜味
文︱王继如
伏天里,在山庄康养,读师妹的生活散文,犹如酷暑里清早的晨风,沁人心脾。
师妹者王寒也。这次她连续新出了两册新书,先读的是被称作“当代社会笑林广记、诙谐幽默生活段子”的《有意思》,然后读的是《东海寻鲜》。“寻鲜”出版后,台州市专门在上海最高的书店——朵云书院举行首发式暨生活节,还在椒江、黄岩和临海举行了主题读书活动,一时间无味不说,无鲜不聚。
《东海寻鲜》确实写得好!一尾鱼一尾鱼说来,从鱼的样子到鱼的特性、从鱼的味道到鱼的烹调、从鱼的环境到鱼的历史……天文地理,海阔天空,娓娓而谈,品咂海洋的味道,揭秘生活的味道,呈现文化的味道。不得不承认,师妹不愧是生活的精灵,文字的妙手。据记者专访时介绍,为了这18万余字的寻鲜,她读了超过180万字的地方志、渔业志及各种百科,更无论她父亲、堂兄长期以来给予的海和鲜的熏陶,一册“寻鲜”可谓是沙里淘金的奉献。尤其是她的语言,就跟她书写的海鲜一样的彻骨透鲜,韵味十足,偶或间夹的段子风,又把浸染其间的海鲜味提升了好几度,诙谐幽默里透着轻松活泼。如果用几个词来描述手中的这一册《东海寻鲜》,我想三个词足矣:美食、美好、美丽。
读完寻鲜“后记”,一边推荐给夫人,理由是“寻常生活的无穷鲜味,开卷有益”;一边给柯总打电话,请他网购《东海寻鲜》及《无鲜勿落饭》和《江南小吃记》,让“能源电力公益科普府城行动”的领导和专家们一起来“寻鲜”。这三册书是王寒的“味道三部曲”,也是这些年流行的生活寻味主题书。能源电力公益科普原创活动已经连续坚持了5年,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次参加“能源点亮府城寻迹行动”的都是高级专家,如何让公益科普创作变得有趣有味,王寒的三部曲,足可攻玉。
我在读这一册《东海寻鲜》的过程中,别有意味的是,一条又一条记忆的活鱼游进了自己日渐苍茫的念想里……

A
《桃花鲻鱼》是《东海寻鲜》的开篇之作,从鲻鱼的身形特点、生长环境、人文故事到鲻鱼的最肥美季节、最常见吃法,以及鲻鱼与黄鱼、鲥鱼和鲈鱼的区别等等,层层剥笋,把鲻鱼做了全维度科普。正是在这样层层递进的阅读中,渐次打开了自己关于鲻鱼的食蕾味觉——
鲻鱼确实是一尾十分常见的海味,尤其是在象山港、台州湾、三门湾和乐清湾一带沿海,更是寻常鱼鲜。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关于鲻鱼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在浙北的乍浦。并且因为这条鱼,关乎着一个特大型工程项目,关乎着一个人和一个行业的爆长。
什么缘由呢?1991年开年,乍浦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是来开发六里湾大型火力发电厂工程的。
乍浦及乍浦港在钱塘江入海口,地处杭州湾北岸,也是杭嘉湖平原的交通枢纽,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规划的“东方大港”就在这里,《红楼梦》漂洋过海就是从乍浦出发去日本,而当年日本侵略军也是从这里登陆,大举进犯浙江和上海的。乍浦是个古镇,也是个军事重镇。遗憾的是,乍浦既有深港之便并且贴近上海,本身就是鱼米之乡,但当时的经济并不繁荣。若要富先修路,若要强先发电,因此规划建设装机容量240~500万千瓦的特大型电厂,成了经济开发的领头羊项目。
我们作为项目建设者,开年从嘉兴市区迁入乍浦,开始现场办公,电厂厂址在乍浦至金山石化之间。随着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的快速推进,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的公务人员、工程勘察设计、前期施工准备等各路人马穿梭往来,沉闷的古镇刹那间热闹起来。
这时,位于入镇丁字路口一个名叫“三角饭店”的小店,被食货们发现,它的招牌菜就是“葱油鲻鱼块”,很家常的烧法:鱼块、食用油、酱油,再加红糖、姜丝和葱花。关健是食材好,用的鲻鱼必须是杭州湾上来的,丰腴鲜美,刺少肉实。
王寒在《东海寻鲜》里介绍浙江适合鲻鱼的几个海区,唯独没有提到杭州湾和钱塘江入海口。乍浦在入海的前端,再往东就是喇叭口的杭州湾。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发源于浙西开化,中间又汇集了兰溪江、金华江、富春江等众多江河溪流,最后在杭州湾与东海汇合,闻名遐迩的钱江大潮起点就在这里。这是个真正山和水交融、江和海拥抱、潮和涌相会、咸和淡对冲的地方,是特别适合海洋生物、并且是高质量海产品的最佳营地。在此之前,每年鳗苗捕捞期,从杭州湾一直到盐官,都是鳗苗船。这些鳗苗出口日本,被称作软黄金。这里的海湾有鲳鱼、箬鳎鱼、鮸鱼、梅同鱼、凤鲚鱼,有海白虾、青蟹等;这一带的河湾里有甲鱼、大闸蟹、鲫鱼、河鳗、泥鳅、黄鳝,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因此在这里造码头、建电厂,老百姓并不支持,无奈胳膊扭不过大腿。
杭州湾的这些海鲜有王寒描述的美好吗?仅以工地上“老外”的选择,足以说明什么叫“价廉物美”。工程进入设备安装后,有德国和法国的技工长年驻工地服务。对这些专家,建设单位专门延请西厨,为他们打理一日三餐。早中餐是免费工作餐,晚餐自费。这些专家享受完免费的午餐后,自费的晚餐是坚决不进食堂的,大都去了工地附近的路边店,点一个鲳鱼鲻鱼,加几个小菜,来两瓶啤酒,吃得不要太落胃哦,并且便宜,省下一笔工地补贴,回国时带一堆的生活用品回去。
“三角饭店”的招牌菜“葱油鲻鱼”,拜杭州湾的得天独有,一年四季不断,再加各种应季时鲜菜蔬,生意好得不得了。其中我们这一搭“陌生人”频频回头,就成了他的老主顾,并且声名一下子由此传到了省会和京城,因为尝过“葱油鲻鱼”的都会记住它的味道,记住乍浦的味道,都会念叨着什么时机可以再来。经营这家店的是附近村里的一个农民,精干巴瘦的小个子,一对眼睛有点大小,斜着眼看人时总弯着头,大名叫“阿六”,我们都喊他“弯头”。随着他这爿店的声名鹊起,供电局多种经营企业在附近征了块地,办了个培训中心,取名“电力宾馆”,从农电站选调一位员工,做了总经理,阿六夫妇俩被招工,做电力宾馆的食材采购兼大厨,要求他把招牌拿手菜经营好。因为阿六的厨艺,加上工程建设的人来客往,没几年就让电力宾馆赚得盆满钵满。得知电厂二期中外合资工程开始推进,正好新的供电大楼动迁,供电局在县城局大楼边上建了个欧式建筑的高星级酒店,预备着赚外宾的钱。几年以后,主管部门要求企业主营与多种经营分开,新酒店转让,原来的农电工摇身一变成了董事长,据说阿六他们俩夫妻却离职了,此后再也没有见着他们。
再也见不着的不仅仅是阿六,随着乍浦港及诸多工程项目的深度开发,杭州湾的鲻鱼、鲳鱼、梅同鱼等等,也都难觅踪影了,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

B
说完记忆中的“葱油鲻鱼”,接着按《东海寻鲜》的节奏,该说说鲥鱼了。
因为生在半岛,长在半岛,海鲜实在是太过寻常,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记忆。经《东海寻鲜》的撩拔,自己生活中有关海鲜的印象,零零碎碎地浮现出来。臂如有一年白蟹旺发,父亲他们替供销社去石浦拉海产品,白蟹才几分钱一斤,还卖不掉,气得渔民直接往海里倾倒。在困难时期,紧要的是粮食,海鲜最是彻骨鲜美,很难饱肚,并且不经饿,因此那个时候100棵蕃薯苗,绝对可以换回两只刚出水的东海白鲳鱼。
每每到了鱼汛期,父亲他们就会接到供销社运海产品的任务,一般都是傍晚赶到石浦,等候渔船拢岸,然后装上指定的渔货,午夜赶回供销社卸载,这样第二天赶早市的就可以买到新鲜鱼蟹虾了。只要是拉鱼货,父亲总会带几尾鲜鱼回来,母亲马上做成海鲜面,然后叫儿女们起来吃面。其实那个时间段里,年少的我们睡觉比海鲜面宝贵得多,因此在睡意朦胧中囫囵吞枣,并没有特别的记忆。但是肠胃大概是记住这种特有鲜甜味的,以至现在依然好这一口。提起自己对海鲜面的怀想,自然会缅怀起早已经作古的老父亲。记忆里父亲生前对子女并没有什么“爱”的言语表达,然而他悄悄地把鱼鲜带回家,让母亲不隔夜就煮了叫儿女们尝鲜,是不是深藏着他更丰富的父子儿女情呢?!
王寒在《樱笋鲥鱼》里考证了鲥鱼的人文历史及其海归特性,赋予鲥鱼很多鱼之上的意义,当然也唤醒了我的鲥鱼情节——
参加工作第二年初,被调入党委办公室,像是五六月间,省局在桐庐召开政工宣传工作会议,我跟老周一起去参加。老周是位老同志,原来是《浙江日报》社的,电厂上马后他从浙报调来,负责新闻宣传工作。拍照片一拍美女二拍领导就是他传授的秘笈。会议报到后,老周煞有介事地要带我去吃鲥鱼。我都没搞清楚鲥鱼是什么,一头雾水跟着他来到江边。桐庐还有叫法是“潇洒桐庐”,我们住的酒店叫潇洒楼,往前走不多远就是富春江。已近黄昏时刻,江边有赤膊洗漱游泳的,也有浣衣净菜的。我们沿着江边走,看到饭店酒肆就去打听有没有鲥鱼,转了一圈,鱼影也没见着。但是通过老周的科普,“富春江鲥鱼”烙进了记忆里。
没有找到鲥鱼,只能回来吃会议餐,有一个冷碟臭冬瓜,又让老周打开了话匣子。在半岛,夏天里臭冬瓜、紫夹花是农家最常见的物事,在老周嘴里竟成了稀罕东西,我挟了一小块尝试,跟我老家的没有不一样么。
这次跟着老周没吃到富春江的鲥鱼,却在潇洒楼顶第一次拍了彩色照片。那时彩色照片刚刚出现,还比较金贵,老周手里有全系统顶级的照相设备,又有彩色胶卷,吃到了他欢喜的臭冬瓜,心里高兴就在会议间隙帮我拍了照。
第一次吃到富春江鲥鱼,距离老周带我科普鲥鱼,足足过去了15年,是在富阳的一处酒店吃到的。那晚鲥鱼游至桌上时,所有的目光集聚在这条银光闪亮的鱼身上。主人告诉我们,富春江的鲥鱼已经很稀罕,几年前就几乎绝迹。今天大家有口福,偶遇了这么一条新鲜大鲥鱼,真是可遇不可求,千载难逢,珍惜珍惜!隆重介绍以后,主人利落地把鱼分成几份,还把落在盆里的鱼鳞一片片勺起来匀上,嘱咐鲥鱼一定要带鳞,越嚼越有劲。
终于吃到了富春江鲥鱼,至于鱼味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却记住了吃到鱼的味道。现在去杭帮菜吃饭,点的鲥鱼正如王寒写的,一般都是海鲥鱼,整条鱼剖开半条,加酒糟加姜丝清蒸,有点香有点甜,鲜是谈不上的。

C
根据王寒《东海寻鲜》考证,得益于长江口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包括纬度位置,一般说来浙江沿海的黄鱼较之于其他海域,个头虽然偏小一点,但是鱼肉的鲜美程度比其他海域的强多了,而温岭长屿的黄鱼则是最好的。
似乎是为了印证王寒的结论,这里贡献一段多少年前的故旧。
20年前,调离老厂后第一次回去,几个小伙伴多年未见,决定带我们去一个不曾到过的地方,专程吃黄鱼。离开几年,小伙伴们竟成了食神,什么地方有鲜味,他们都会有嗅觉。
老厂在改开初期,被誉为“照亮浙东南半壁江山”的明星工程,就在台州湾北岸,就是被王寒称作“无鲜勿落饭”的地方,单位食堂每天如果没有鱼啊虾啊,那是开不了饭的。厂区外小镇那条小街,街两边不是茅厕就是小饭店,一到夜里竟比白天还热闹,螺丝吮吮啤酒吹吹,划拳行令,此起彼伏。
弹指一挥间,老厂伙伴们的美食地图一下子过了江,上了高速,真的与时俱进。约定的那天上午,七拐八弯居然把我们带到长屿的一个渔家乐,说是吃黄鱼,顺带要让我们见识一下什么是大黄鱼。
这是个其貌不扬的小饭店,三开间的平房,环境也没有特别的。镇住我的是那具卧式冰柜,就放置在门廊窗口下面,乍一看,象是一具棺材,差不多近两米长。走近透过玻璃盖板,可以看到里面速冻的大黄鱼,都是近一米多长的巨大鱼。伙伴告诉我,这些都是从福建进来的冰鲜鱼,大的一条有20多斤。长屿没有这么大的黄鱼,两斤重就算特大黄鱼了。长屿现在是台州吃黄鱼的地方,椒江都赶过来的。我们今天不吃福建黄鱼。福建黄鱼是摆噱头的,一般都是哄哄外地客和商务宴请。我们弟兄,实实在在吃长屿黄鱼!
不知道是小伙伴们盛情难却,还是长屿黄鱼真的是别有洞天,吃完赶去温州,再面对晚上的一桌子山珍海味,竟然索然无味。
黄鱼的发展历程,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缩影。浙江地少人多,口粮始终是个大问题,在肚子里没有东西时,光图个嘴上鲜甜肯定是不够的。因此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鱼并不比其他鱼鲜金贵,也就几角钱一斤的样子。
开放以后,吃饭问题突然就解决了,这时酒楼饭肆犹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一时间大街小巷、村野塘岸上都有了大小不一的农家乐渔家乐,黄鱼的身价就象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许多时候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
是的,在经济蓬勃发展那几年,黄鱼是有价无市的。那个时候有钱人送年货,一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才拿得出手,一般送上一对,因此后来有人把金条称“黄鱼”,也是一种时尚。一些老板为准备年货,据说过了国庆节就跟渔老大预订,他们出海捕上一条算一条,统统被重金收起来速冻,以备年前送礼,这样鱼价又被炒升一大截。
世界上没有事情是可以难倒浙江人的,不久黄鱼养殖技术横空出世,既然大海不生产黄鱼,那么就让黄鱼来反哺大海吧,从网箱养殖到深水养殖,再到准自然生态养殖,最后把黄鱼玩动于股掌之间。
随着黄鱼养殖技术的发展,暂时解决了鱼的数量问题,并没有解决鱼的质量问题。人的这张嘴啊,一旦有得吃,就会变挑剔、变刁钻,把野生与养殖的鱼一比较,差距就不是一般般的大。于是又有了“脱脂黄鱼”技术,解决养殖鱼肉质松垮、油脂丰厚的问题。其实,脱脂黄鱼是算不得黄鱼的。
黄鱼会叫,黄鱼会跳,可以理解;然而黄鱼会变色,却是出乎意料。下大陈有个生态化的黄鱼养殖基地,前年去科普调研,参观了他们的深海泾流网箱。场主告诉我们,黄鱼起网一定要在黄昏黑夜里,黄鱼才会金光闪闪,倘是在阳光下,它们一离开水面,就变成黑青色了。换句说,黄鱼还是青鱼,要看什么时间起网。
原来海洋里藏着这么多秘密。

王寒
王寒就某条鱼延展到《红楼梦》,不同角度总是可以读出不一样的识见,“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在我看来,《东海寻鲜》也一样,在生活家读来,这是一册品质生活的教科书;科普学者开卷展读,这是多彩海洋世界的科普书;而在文学家来看,优美的文字,诙谐的语言,丰富的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当然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散文!而梦想家老朽呢,读着读着泛起的都是自己的陈芝麻烂谷。本来也想推荐一下的,看到书封上有陈晓卿、沈宏非和张勇倾情推荐的字样,便识趣地打消了推荐的念头。
(2023年7月30日于卧云苑)

作者简介
王继如,正高级经济师,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大河奔流工作室微信公众号dhbl-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