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 望
作者/诵读 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中学 刘志平
窗外已经是秋天了,秋蝉声声,又唱响在这个秋日。真的很忙碌,竟忽略夏日已去,秋正蓬勃。我在这日复一日的忙碌里度着时光,所谓的诗与远方,很多的时候都成了一种奢望。
偷得浮生半日闲,周末小时光,到秋日原野中走走,如何?一呼百应,我们就置身于这诗与远方的田野中了。
笔直的青杨行,清幽的小别墅,过往岁月里的老石碾,通往远方的石板路,清晰可见的山峦,还有守望这一方山水的古稀老人。老人和山水彼此守望,诉说这平凡的岁月。
老人不是别墅和园林的主人。他看守着这片园林。看到老人的第一眼,我就觉得特别亲切,就像看到我的老父亲。和我父亲一样不高的个头,和我父亲一样慈祥的面容,和我父亲一样矍铄的精神,还有和我父亲一样满脸的皱纹啊。虽满脸皱纹,但眼睛却很有神采。我想,这每一道深深的褶皱里,一定像我父亲一样经受了生活的磨难,历经了风雨的沧桑,甚至他们这一代人的胡茬里,也都长满了故事。
老人很健谈,或许是孤独寂寞久了,需要去倾诉,也需要人来倾听,哪怕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我耐心倾听,感动于他对我的这份“信任”。
老人确实吃了不少苦头。小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差点要了命,右边脸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听他这样说,我才发现,那条疤痕经过岁月的沉淀,已不像当初那样骇人。家里穷,作为家里的老大,曾跟着父母去很远的地方要过饭。要饭途中,父母迫于无奈,养不起这么多孩子,曾一度打算把他送人领养,可终因父母狠不下心,无法舍得,也因他声嘶力竭的哭喊而留在了父母身边。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即使拥有再多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很宝贵,都是不可复制的孤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啊,谁又能忍受骨肉分离呢?
时隔这么多年,这位古稀老人说起这段往事,还是禁不住红了眼眶。“那时没啥吃,住得更差啊”。低矮破旧的草屋,墙不避风,顶不挡雨。冬天一到,凛冽寒风一吹,冷得像冰窖。夏天一来,高温天气暴晒,热得像蒸笼。再加上夏天雨水多,屋内阴暗潮湿,处处充斥着一股发霉的味道。老人说的这些,我并不陌生,我童年的记忆里,和爷爷奶奶共度的时光里,他们讲了一遍又一遍。
“那时的艰苦,你们这些个娃哪能想像得到的吆,”老人特有的乡音打断了我的思绪。他真的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如今才能过上这样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住上这样清幽雅致的小别墅。老人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了这片园林,我们也还有幸喝上了老人亲手为我们炮制的热茶。
当热情遇上了热情,当善良遇上了善良,当理解遇上了理解,美好就会悄然绽放。
“我给老板看守这片园林,工资不高,但足够支撑我的生活了。”老人其实不缺钱,四个儿女都成家立业,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老人也挺孝顺。他挺知足的。是的,天下父母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平安幸福么,除了这个,他们还奢求什么呢,无所求了。
孤独是孤独了点,但他依然坚守。人老了,欲望少了,反而活的简单而透明。有很多时候,他觉得不是给老板打工,而是老板给他打工,这样清幽的世外桃源,老板一年来不了几次,而大部分光阴都是他长相厮守,“这不是给我盖的小别墅么,每月还按时给工钱”,老人憨厚的笑了。守望久了,就不孤独了,就对这里有感情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融进了他的生活里,流淌进他的生命里。他的心里固守着这一处桃源。
老板拥有园林,错过了独属于园林的很多个日升月落的美好时光,老人管理园林,却拥有了与园林共同的独家记忆。谁才是园林的主人?吹过园林的风知道,园林里的树知道,花草知道,虫鸟也知道。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着,远山依旧清晰,青杨树依旧挺拔,老石碾依旧静默,通向远方的石板路偶有行人踏过。清幽小别墅里的老人依然在守望。守望这方山水,守望这片园林,守望他心中独一无二的桃花源。
老人守望这片园林,园林何尝不是在守望这位古稀老人。正如我的父亲,一直守望着陪了他一辈子的庄稼,那一片他挥洒汗水的土地,又何尝不是守望着我的老父亲。他们已将一颗守望的种子种在了春天里,种在了你我的心田里。
窗外,秋意正浓,偶有凉爽的微风自故乡吹来,故乡的原野上,谁还在守望?

刘志平,一个在教育领地里行吟的歌者,一名普通平凡的语文教师,酷爱诵读。坚信朗读属于每一个人,用声音传递温暖,以诵读致敬人生,聆听世界,拥抱生活。
在声音和文字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