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乡楷模刘永声
文/常玉田
刘永声,原名邸保恒,民国10年(1921)10月生,赵县东杨村人。民国29年(1940)7月参加革命,化名刘永声,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时,他家里是革命堡垒户,腾出东西房各两间,常住十余名革命干部。刘初任村党支部书记,继任赵元宁联合县二区、三区组织委员,后任五区、六区区委书记。1945年,赵元宁联合县与赵县合并后,刘初任第五区区委书记,后升任县组织部副部长兼机关党委书记。
1949年1月,刘奉命北上,加入解放天津干部队伍,天津解放后,留天津工作。初任中共天津三区组织部干事、宣传部长、区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等职;接任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第三办公室副主任,秘书处处长;后任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1990年12月离职休养。
刘永声忠心耿耿,为党工作50余载。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不畏牺牲,竭尽所能,在家乡为革命做出应有贡献;在和平建设年代,始终如一矢志不渝,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工作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自律,在天津享有较高威望。
刘永声人虽在外地工作,但心系生养他的家乡父老,多年来,他始终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把能为家乡办点有益事情视为最大欣慰和自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家乡办电,城南干部找到他,他尽力热心帮忙,解决了大部分电力器材;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修高村至西封斯公路急缺沥青,他解决100吨,又找人解决100吨;县里买55马力拖拉机,他尽力予以购买;70年代末家乡用煤到石家庄化肥厂换化肥,他尽力协调;70年代末80年代初,县里急缺透视机,他帮忙解决5台;80年代县化肥厂急需纯碱,他又设法解决数百吨;化肥厂缺橡胶玻璃,他又想法解决;90年代县里不少单位缺汽车,他又设法购买……
总之,他为家乡办的事,说也说不完。为家乡父老办事,只要不违犯原则,他有求必应,不怕误时,不怕跑腿,不怕说好话。他从不收礼,用一颗金子般的心,无私奉献给家乡人。为家乡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2002年11月4日,刘永声病逝于天津,享年82岁,天津市委召开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作者简介:常玉田,笔名火中石,男,退休教师,1948年生,自修大专学历(河北师院)。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人。从事高初中语文教学,在赵县教师进修学校辅导小学教师语文教学,后抽调编写赵县志教育章节,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卢主任夸奖,后主笔编写河北省第一部志书《赵县教育志》,获得省优秀成果奖,本人获修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后抽调省教育史志研究室工作。退休后笔耕不辍,发表文章百余篇,获优秀通讯员称号。现在仍为县政协文史会员,为县提供各种历史史料,为赵县教育系统编写课外读物,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