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乡土生活的风情画
——读《血脉之河的上游》有感
文/王淑东
(编委诗华推荐)

李登建老师的《血脉之河的上游》是一本散文集,但读起来更像是家乡的一部史诗集。
李老师的文字平实朴素,处处带有浓浓的乡土味,让人读出淡淡的宁静的乡村的气息。他不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学究气。他的笔调自然流畅,读他的散文,仿佛在家乡的大街小巷里穿梭,仿佛在家乡的历史星空里遨游,又仿佛在辽阔的平原上漫步。在他的笔下,家乡的人、事、物、景,如放电影一样一幕幕一一映入眼帘,真实而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描写夹杂着议论,感叹,让人越读越沉迷,越读越带劲…
老师的文字优美,句句是佳句。你看:
“平原是生命的本土,是母性的。温厚,慈爱,把万物当作儿女倍加呵护;从不拒绝来者,单说植物,什么种子都可在这里扎根,发芽, 包括蒺藜、 野菰、 菟丝、毒菇、毒芹、风茄儿、罂粟……”
“平原是生命的本土,是母性的。”生命的本土”,还是“母性的”,多么奇特的表达!让人浮想联翩:平原是生命的摇篮,平原是生命的大本营,平原像母亲一样慈祥,胸怀像母亲一样宽厚包容,成为各种生命生长的基地。

你再看:
“春风抚摸过平原,夏雨滋润了平原,这时候平原变成一张巨大的温床。泥土松软、 潮湿,散发着淡淡的芳香;河流、沟渠密织如网,潺潺流流水乳汁一般甘美。 谁能经受住这诱惑? 于是哪里有土壤,哪里就有生机, 就有绿色。”
这是平原的一幅风景画,也是作者在平原漫步的感悟。“ 春风抚摸过平原,夏雨滋润了平原。”“抚摸”“滋润”拟人的写法让人体验到独有的亲切,温柔,细腻。文如画,画入文,但是文字比画还多揉进了一份情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因而读来文字更有魅力。这样的佳句在李老师的散文里太多太多,如颗颗珍珠在闪耀,把它们一个个串起来,形成一串,便是这本散文集。

在第一卷《踩不断的乡路里》,李老师回忆自己的家族史,他从记忆中的祖父开始,把小户人家的艰辛,被人歧视的委屈,为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努力,农民前辈克服困难的坚韧和倔强,以及人生的欢乐和凄凉,都描述得栩栩如生。读他的书,使我想起我的祖父,我的外祖父外祖母,那些平凡而勤劳的农民,养育了很多儿女但在艰难中苦熬了一辈子直到去世也没过上多少好日子的普通百姓。李老师来自普通百姓家庭,他的散文取材于乡间,多写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表达对大平原的热爱之情。
他的《啊,平原!》一开始是从写平原的黎明之钟开始的:
洪亮、悠扬、温暖的钟声的音韵徐徐飘落之后, 玫瑰紫的曙色缤纷了天幕,太阳从幽深的草丛里滚出来, 挥舞万道金光。顷刻,依附于树身的暗夜的岩壁轰然倒塌, 道路的峡谷被悄悄填平。大地像一卷宽幅的毯子缓缓地铺展, 一眼望不到边……
平原的钟声,作者用“洪亮悠扬温暖”“徐徐飘落”来形容;写曙光,说它“缤纷了天幕”,写早晨初升的太阳 说它从草丛里“滚了出来”,别有意味,耐人寻味。他的笔不是文笔,是画笔,他用文字画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平原风景画:画上既有树木花草庄稼,也有露珠星星湖水泥浪,还有野兔老牛……更有作者充沛的激情和赞美。
读李老师的散文,感到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赏各具风情的民俗画,在看一部关于家乡历史的电影。乡村生活的奇特,家族历史的苦难,时代变迁的困惑,山川河流的秀美,工作经历的酸甜苦辣。凡此种种,所有的所有,都汇聚在文字里,浓缩在笔端,喷薄而出,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李老师的文章不仅文字优美,描写生动,可贵之处还在于它给在逆境中奋斗的人以振奋的力量,读读这段:
这就是平原上芸芸众生的命。这多舛的命在它们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要不了的,它们太弱小、太卑微了。可它们却不肯认命,要改变这它们挣扎,抗争;困惑,无奈;痛苦,忧愁;悲伤,愤怒;短,希望……有时候你觉得它们好像啥理想、目标都没有,不喊苦,不叫思,连一句抱怨都没有,它们最大的渴望就是活下去……多到平原上来,贴一贴它的胸口吧!
这呼喊真是振聋发聩,鼓舞人心啊!我们都是平凡人,于这个世界而言,我们都太微弱,太渺小,有很多的委屈,有很多的磨难,艰难的时候别喊苦,别叫累,更别抱怨,我们都在自己的命运中而奋斗抗争。像小草一样,活下去吧!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2023.8.23

作者简介:王淑东,笔名:安好,男,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爱好阅读和写作,在《小学语文报》、《齐鲁少年报》、《滨州日报》等有作品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