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启亮:让文学扎根生活
实习生 郑欣宜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8-22 01版)

任启亮,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著有散文随笔集《一路风景》《特殊的旅行》等。实习生 张佳艺/摄

从故乡淮北的田野出发,越过祖国的大地山川,走向广阔的世界,任启亮一直在用文学观照生活、观察世界。著名作家刘庆邦曾评论:“任启亮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思甚至是反省的过程。”在与文字相伴的漫长岁月中,任启亮将自己多年来陆续写作的文章组成了作品集《一路风景》和《特殊的旅行》,这也正是他对人生之旅的一番自我梳理。
真和情是好散文应具备的标准
高一时,任启亮受到老师的鼓舞,第一次将自己的作文向报社投了稿,虽然稿子寄出后并无回音,但从那时起,一颗文学的种子便在他心中生了根。从高中毕业后报考中文系,再到进入机关工作的几十年,他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零散创作,任启亮便从未停下过手中的笔。
在众多文体中,任启亮对散文情有独钟,他将工作中的公文写作与散文创作比喻为两个不同的频道:公文要求规范、缜密,绝不能感情用事,而散文写作恰恰要有形象思维,注重情感投入。在他看来,相比需要复杂结构与情节设计的小说,以及对语言形式、韵律要求极高的诗歌,散文是一种更加自如开放、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常年在机关中工作,时间和精力的紧张是生活的常态,写散文也成了任启亮纾解情绪、放松自我的一种方式,“对我来说,写作就是现实生活下的‘诗和远方’”。
关于散文应该如何写、什么样的散文才算好,任启亮认为,一篇真正好的散文应该满足两个字:真和情。作为对过往经历的一个阶段性整理,《特殊的旅行》收录了包括早年往事、身边人物、海外游记、日常见闻及评论序跋5个类型在内的数十篇文章,无一不是他的自身经历与所思所感。在他看来,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写起来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才能真正从思想与情感上深入进去。
在前几年去印度访问期间,无处不在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给任启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写出了《从新德里到老德里》。散文家王宗仁评价:“任启亮在揭新德里的‘伤疤’时,仿佛用笔尖在挖坑,把真实的自己埋进去,长出来的是一片光亮。它也是散文写作中的光亮,这种光亮可以掀起读者心中的涟漪。这种光亮与作家内心有关,与精神有关,给读者留下了清晰而难以磨灭的烙印。”多年来行走在祖国大地上以及往返于国内外所接触到的一切,形成了任启亮独特的生命体验,也融入他的写作之中。
每当任启亮坐在电脑桌前,那些或远或近的人和事就在他的脑中生动起来,情感也随着文字自然而然流淌而出。在他的文字间,往往见不到刻意的情绪渲染,读者却总能被其中的某个细节触动。“写东西时,我要求首先能感动自己,进而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任启亮说。
时刻保持观察和思考,挖掘生活的内核
《特殊的旅行》的前两辑,集中于任启亮早年间的故乡回忆。来到北京工作已经40余年,但乡情却像一根剪不断的丝线,将任启亮的心牢牢拴在故乡淮北的大地上。尽管如今村子已经换了新貌,但只要一踏上那片土地,当年在村里作为大队书记与村民一起做农活、打机井、安排夏收夏种的场景都会一一浮现在他眼前,“故乡二字是融在我血液之中的”。
比起惯用的“乡愁”二字,任启亮更愿意将自己散文中对家乡的情感概括为“乡情”。“人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不仅有愁苦,也有快乐的回忆,更有对故乡的依恋,对家乡人的敬仰,对土地的敬畏。”透过平缓流淌的文字,任启亮用平实又细腻的笔触带读者走回了淮北平原大地上的故乡。
在任启亮笔下故乡的田野里,有记忆中的杏树林、红薯地与麦田,还有难以忘怀的人与情。被全村老少所依靠的赤脚医生,为三代人接生的接生婆,小学校里的主任,身边人皆是他观察、书写的对象。在《娟子》一文中,任启亮写下了一位对大城市充满向往,却终其一生只能被困在小村庄里的农村女性。全篇文章叙述平淡,却不难看出文字下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娟子”是任启亮在农村时认识的一个姑娘,他在她身上看到了个人命运与社会难以分割的一种联系,“她没能走出这片黄土地,最根本上是无法摆脱父系社会的束缚,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任启亮坦言,现实中的“娟子”本人现在依然过着平常的生活,也许对现状也很满足,但“时刻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透过表面现象探察人性的深处,把生活的内核挖掘出来,这才是文学的意义”。
在与身边青年写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任启亮总是建议他们要放眼长远,深入生活,“生活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走到田间地头与农民聊聊天就可以的。要沉下心来,置身其中才能感同身受,我永远不相信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能写出好散文来”。
文章中所呈现出的看似平凡的人与事,却是任启亮在其后进行了深入思考、构思的成果。“在写作时,我很少有随感而发、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时候。开始是一些记忆、场面、人物、风景在眼前晃,在大脑中转,在某个时刻就突然形成了一个角度。”
开始动笔写作后,任启亮往往要经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打磨的过程。“写作并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多读、多走、多想、多写”,在他看来,自己属于比较“迟钝”的写作者,写每一篇文章都并不轻松,写作中途遇到卡壳也是常事,因此坚持非常重要,只有动起笔来才知道该在哪里用力,工夫到家了自然能下笔如有神。
尽管在散文写作上耕耘了几十年,但任启亮认为自己仍处于学习阶段,“我想写作不能停步,也不会停步”。
相关阅读:
文学评论|任启亮《特殊的旅行》:生命在“特殊的旅行”中绽放风采

作者:杨书清
任启亮是中文系科班出身,热爱读书写作,毕业后在中央多个部委工作,虽然公务繁忙,但却一直笔耕不辍,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结集出版有《一路风景》《特殊的旅行》等作品集,是当下散文写作界一位颇有特点颇具风格的作家。
《特殊的旅行》是任启亮的最新作品集,全书共分为5辑,50余篇文章,21万多字。按照早年往事、人物、海外游记、日常见闻、评论序跋等分类。第一辑“心系田园”和第二辑“绵绵情思”集中于个人生活的回忆,这些文章因为感情真挚、笔触悠长而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散文写作的一大核心要旨就是“真”。这里的真,不仅仅指向事实的真,更指向情感的真,价值观念的真。任启亮笔下的那些人物经历几乎就是50后一代人普遍的经历,他们的命运悲欢也是那一代人的命运悲欢。由个人出发,写出了一代人的剪影,这是任启亮散文的可贵之处。
游子乡情是任启亮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淮北大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父母姐妹,乡邻乡亲,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让人读了以后备感亲切。在一个后乡愁时代,任启亮写出了最朴素但也最深切的乡情,让人没有丝毫生疏感和距离感。在读那些文章时,似乎是任启亮带着我们漫步在淮北平原那一望无垠的田野上。在那里,风是柔的,草是绿的,水是清的,乡音乡情是浓烈的。在任启亮这一代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因为物质的匮乏,可以说无论在农村还是城镇,日常生活都是很窘迫的,但正是这些窘迫的生活却留下了很多鲜明的记忆,比如散文中写到的用于充饥的红薯,还有“挂在空中的菜篮子”。在那个年代,正是红薯以及挂在空中的槐花、榆钱等,让作者还有他的乡邻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荒的岁月。岁月的长河虽然流淌了四十多年,但那些往事依然萦绕在作者心怀。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那土地爱得深沉。”任启亮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对于一位游子来说,你“旅行”得再远,生你养你的那一方热土,始终是倦意归来时所依恋的一个温馨港湾。
任启亮的散文中处处流露着对故人的怀念以及对人和人之间真情的讴歌。在《回家过年》这篇文章中写了父母之情,这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但任启亮饱含深情的笔触依然让我们感动,尤其是最后的点睛之笔:“没有父母也就没有了家,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想想看,无论是谁,无论是处于何种年龄,总有一天都会体验到这种“没有父母就没有家”的感觉。古人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为人子者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眷恋,它是个体的,同时又具有无限的普遍性。还有《怀念丁梦周老师》那篇文章,丁梦周曾是作者读中学和大学时的老师,他们之间有着很深厚的师生之谊。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丁老师教同学练书法、毕业时赠字等,作者写出了一个和蔼可亲、耿直善良、温文尔雅的好老师形象。
第四辑生活浪花中的16篇文章,写的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和琐事,作者信手拈来,在朴素的叙述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参悟。其中一篇《再乘104路无轨电车》回忆了作者在近40年前所乘104路无轨电车的那些往事,以及今天再乘104路无轨电车时的感受。岁月沧桑,104路无轨电车所经路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生活的浪花,也是人间的烟火,只有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才会有这样从容不迫的心境和文字。
这部散文集里还有一部分是海外游记,作者因工作之便经常出国,异国的风俗人情都成了他观察和书写的对象,这看起来是最具体的旅行,但是任启亮“特殊的旅行”应该还不仅仅局限于此。通读全书我们会发现,特殊的旅行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旅行,也是回忆往事的旅行,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旅行,正是在这样丰富而特殊的旅行中,任启亮不断完成并完善着自己的生命和文学。
(作者杨书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特邀编辑:只恒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