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自驾三日游
文/杜浩荡
8月16日早上6点,我驱车接了兰先生,孙大师和“军长”, 风驰电掣般沿渭河河堤路向西奔驰, 直奔旅游第一站——茂陵。 这三位都是我的好友, 孙大师呢,是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 兰先生是孙大师的徒弟,也是一位书法家。这里的“军长”,他手里却无一兵一卒, 是他名字里面有个“军”字,而且还是正的,所以我们才叫他“军长 ”的。
我们四人在车上神谝,有说有笑,好不快乐, 好久没有这么放松了,纵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
唉,原来这个旅游计划四年前就已经酝酿好了,只是因为疫情和种种原因耽搁,没有成行。 今天终于付诸于行动,怎么不令人兴奋呢?
车上,孙大师、兰先生高谈阔论, 军长随声附和。 讲自己以前或者小时候有趣的故事, 逗得同伴们一阵阵的笑声。车下,车轮飞转,沿河岸疾驰。 他们高兴时可以东张西望, 坐累了可以倒肩卧项, 人家都是富贵人,天生坐车的命。而我 得全神贯注,一点儿不敢懈怠,唉, 谁让我是抬轿的命呢?
河堤路路况甚好,渭水 清澈 ,缓慢东流。渭河两岸一片葱绿, 这些绿色非常养眼。
河堤路也是 一路的风景, 遇到好的景致,我们也停下来观赏。

过了大约两小时,导航让车子离开河堤路,开了一段乡村路,这这这,咋怎么还钻进一个窄巷里?
我困惑, 但我看右边的高墙, 心想,说不定这就是茂陵的围墙呢! 刚一右转,果不然就是茂陵门前停车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家乡兵马俑相比, 可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呀,大巴没几辆,小车也就十来辆,空车位还很富足。
进了博场馆的大门,我们首先看了苏武牧羊场景, 在苏武雕像前合影, 追溯到汉武帝时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 但他十九年来手持使节,始终 不忘使命。

后来匈奴的使者来汉,汉臣问苏武的情况,他们说苏武已死。汉臣诈匈奴使者说, 不对,我们有人曾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腿上绑着苏武的书信,说他在匈奴境内什么地方放羊……匈奴最后无奈放了苏武。
苏武被困十九年,却始终不忘使命, 我们对他忠于国家的情怀表示深深的敬意。
来茂陵是孙大师的主意,他主要是想看看这里的石羊,石马,石虎这些石刻。他得知贾平凹看了这些石刻,把自己收藏的 唐三彩都扔到床底下去了, 看不成了,太纤巧了!

这些石头本来就像某一个动物, 雕刻家稍微加以雕琢, 动物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孙大师说看了这样的石刻,他的篆刻立即产生了质的飞跃。 哦,原来他假公济私,有很强的功利性的。 我说:“老孙,你受了这么大的启发,后面接一个篆刻的大活儿,挣个千二八百的,可否拿出三成 犒劳犒劳大家?我们本来是不想到这儿来的。”
孙大师今天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慷慨, 说出了一句豪言壮语,若是那样,那还用说,上五星级酒店,咋样?——今天这话说的确有大师风范。
看了陈列馆, 看了霍去病墓,登上制高点,我指着 博物馆西边的那一个荒 冢说, 那就是汉武帝陵。 我想,汉武帝的陵墓应该圈在茂陵博物馆内的,三十多年前我来的时候没有,谁知到现在还没有? 举目眺望,咸阳塬上像这样的冢疙瘩比比皆是, 这就是汉家 陵阙。
在茂陵博物馆外的摊点上吃饭,讨论下一个景点该去哪里,我提议去昭陵,其余三人一致通过。
汽车向礼泉县飞奔, 不多时便看到了北边的连山,我说这就是咱们临潼人所说的北山哩!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不断攀升,我看到了最高峰 ,我说那恐怕就是昭陵吧! 兰先生还不以为然,说怕不是吧! 孙大师和军长倾向于兰先生。 我和他们争论了一阵子,那咱只好走着瞧!
汽车沿着山路转来转去,转到了山的脖颈上 果然来到了唐昭陵的大门前。

我说,看得是的?看得是的?
他们三个面面相觑,兰先生嘴不能咧! 因为昨天我查过昭陵资料。
长孙皇后36岁病逝 留下遗愿, 把自己葬于大山。
唐太宗选址九嵕山,在一个石洞里临时安放长孙皇后。嵕,山梁之意。 九嵕山就是有九条山梁拱位而成一个山头,这个山头就是九嵕山的主峰。 唐太宗把这里也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陵墓。
唐太宗开辟了依山建陵,依山为陵的先例, 这和秦汉时期 截然不同。整个陵园面积30万亩,是中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墓,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被誉为“天下名陵”,有陪葬墓190余座。
走进陵园的大门有九级 和五级台阶儿,象征着帝王的九五之尊。
再往上走,就是李世民的雕像,高大,雄伟, 富态。

在唐太宗李世民雕像前, 左右各三匹石刻的骏马,合称昭陵六骏。他们是唐太宗一生征战所骑过的六匹战马。


九嵕山主峰是 最高点,李世民的墓地从这里凿竖井下去,挖空山体建地宫,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最后合葬在此。
其他的陪葬墓按职位的高低选取周围低于主峰的山头而建。
到了这里,昭陵再也没什么看头啦! 我们毕竟不是搞研究的。我们也人困马乏,就坐在树荫下休息,我也曾想,,这里离唐长安宫六十多公里,过去的交通非常的不便,把帝王的 棺椁搬上这么高的山,得费多少人力财力, 又是何等的艰难?
我们乘车沿着盘山公路下滑,下午5点多钟到达了袁家村儿,这里的停车场太大了,可场内空空如也,没有几辆车。 我停了车,步行进袁家村,找了个吃饭的地方,由生活委员兰先生张罗点菜,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吃完饭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了, 本来下一站是要赶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 我建议我们都很困了,晚上就不赶路啦,就在兴平住下, 我顺便想看望一下我年迈的叔父叔母, 都80多岁了,见一面多一面啊!
第二天早上,我们起的比较晚,离开宾馆都8点了,吃罢早点, 沿河堤路直奔宝鸡, 一路上又是讲笑话,说故事,唱秦腔,好不热闹, 11点半来到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这是国内唯一以青铜器命名的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占地20多亩,以平台五鼎的造型, 气势雄伟,新颖别致。让我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圆形砖瓦窑。
我们原以为一个多小时就可以看完的,谁知这里的青铜器真是多如牛毛,共六、七个展室呢!
宝鸡是周秦两代的发祥地 ,在这里出土的青铜器达两万多件,所以把宝鸡称为是青铜器之乡。
青铜器过去往往都是祭祀用品。 比如“何尊”, 就是一个叫何的贵族铸造的, 上有铭文12行,122个字,其中“中国”二字就在这里最早出现。

“中”字上面就像一面飘扬的旗帜,中间那个圆圈儿表示中间的位置,而“国”字则是一个“戈”字守护着中间这一片区域,“戈”就是长矛一类的兵器。 中国邮政的标志不就是用的这个“中”字吗?

像这样的国之重器在这里比比皆是,比如厉王胡簋,逨盘等。 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就是鼎,大的,中的,小的,不可胜数。
看完最后一个展室,从博物馆出来, 竟是下午5点多钟了,我们在这里参观了五个多小时。我们的腿不拉不动了,实在太累了,早上吃了早点,中午没吃饭,一直到现在。 再累还得上石鼓阁看看石鼓。 石鼓阁高大雄伟, 雕梁画栋,高 5 层, 就像是岳阳楼, 实际开放的只有一层, 是石鼓的复制品, 真正的石鼓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从石鼓阁出来,我们累的都像散架了似的,填饱肚子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一需要,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吃饭地方,就在宝鸡老街——小吃一条街里找了个宝鸡扯面馆,店内两扇钉着几十个鸡蛋大的黑铁钯子的大门扇作为饭桌, 往地下看支撑门扇的竟是六个大碌碡,唉,美!真结实! 店内的器具都非常的古老,比如盛粮食的“斗”,饭桌上放筷子用的是过去农家人的油罐,还是两三个呢,显得粗和蛮。 墙壁上的挂件有李玉和用的红灯, 器具上印着“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 我不明白店家是不是用这些东西来证明他店的古老?
吃完饭,都下午6点多钟了,我们就决定在这里找个宾馆住下,商讨一下明天的行程安排。
我建议原路返回,到周至水街逛一逛,大家都同意。
18号的早上,我驱车沿河堤路返回,到了眉县境内看见了一个跟石鼓阁差不多的建筑, 就在路边儿, 不由得停下车看个究竟,原来是眉县博物馆。
我觉得这个博物馆比较奇特,建在一个高高的土台上, 我和孙大师、兰先生讨论, 这个地基的处理,要挖很深的坑一层一层地夯实,与地面平, 然后再一层一层的堆土,夯实,高于地面2米多, 地基才算处理完。 我说南面的两个人工湖挖出的土就是用来垫这两米高的平台的。 我们临潼的博物馆和眉县的博物馆相比,那就差的太远啦!
这里也是凭身份证参观,不要门票。
馆内有个放映室,人一进去视频就开始自动播放,把眉县博物馆的修建以及珍藏的文物等等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给我们介绍完了, 我们看了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觉得这里就没啥看头。
出了博物馆要启程的时候,兰先生建议要去红河谷, 我从导航上看,这里离红河谷也就18公里, 我也同意去, 看了古董,再看看山水, 才是完美的,军长和孙大师也没有异议。
我们这次旅行纯粹是拍脑门儿定景点的。
一路上又是说说笑笑, 交流看了青铜器的感受,沿途买了西瓜,葡萄, 不到两袋烟工夫, 汽车都开到了红河谷的售票处。
兰先生一路担任我们的生活委员,负责购票、吃饭、订宾馆。 他尽职尽责我们一致同意他连任。 军长手持相机,用相机记录着我们的行程。 票价也不贵,但孙大师一直享受免票, 因为他超过了65岁。
红河谷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的红河流域,东临太白山森林公园,西南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登太白山的古道之一。园内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94%以上,是个天然的大氧吧。
这里山势险峻,石峡深邃,飞瀑深潭, 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红河谷里景点甚多,全长22公里, 所以必须开车进去,但 每个景点都创造性的开辟了车位。给车购了一张5元钱的票作为停车费。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一个大瀑布,虽没有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3000尺的气势, 但也有300尺的落差吧! 水从高处的洞里哗哗流出, 在崖壁上飞溅, 水雾直粘我们的皮肤和衣服, 爽快极了, 我们在这里留了影,录了视频。 来山里就是好,看看山山水水比看陵墓好得多。

后面还有好几个瀑布。
汽车继续爬坡,我们来到了神龟宝蛋景点。
这里峡谷幽深,山体绝壁如削, 耸拔千仞。 仰望天空,悠远深蓝,山峰扶摇,冷峻巍然,有说不尽的神秘之感。在距地面近20米的绝壁上有一洞穴,不知何 故,偌大的洞穴中有两物:一石多生棱角似龟状,一个石头圆形似卵,二石静置洞中千年,形似乌龟和乌龟蛋,故名神龟宝蛋。

自然力真是一个万能的造物主, 他的创造力是人类不能及的。
红河谷内,水,是渗凉渗凉的;树,是密密麻麻的;空气,是凉凉爽爽的。山外三十五六度,这里只有二十五六度。
看到这些美景,我想起了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两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者窥谷忘返”。 我们不是那追逐名利极力攀高的人,也不是治理社会事务的人,我们都是退休的闲人, 与古人竟有着相同的感受。
汽车继续攀爬,我们来到的红河谷的最高处——石海。 这里比较宽敞,停车的车位也非常多。


受冰川浸蚀与寒冻风化作用而造成的山崖解体,石流滚动形成了滚滚石浪,如河如海,故称石海。
石海的石头是红色的,它们的存在也佐证了红河谷名字的由来。
本来由此向上的路已经开通,但只允许景区的车上行下行,游客只能到此止步了!
这里有一个卖 果脯的摊贩,有青梅,乌梅, 还有别的什么,价格也不菲, 我们每人买了一些作为纪念。
下山得不停刹车, 汽车轮毂被磨得滚烫, 上山时我就看到了一个V形槽, 没太注意,下山时看旁边写了“降温”两个字,顿悟。 我就把车开了进去。V形槽底部有15到20公分深的水, 正好让车轮洗澡降温, 水沾在汽车轮毂上, 立刻变成了白汽, 可见当时轮毂发热的程度。
这里路窄,坡陡 ,弯急, 驾车要格外小心, 新手是万万不可在这里驾车的。
出了红河谷景区,已经是下午5点多钟了, 我们赶快打道回府。
本来肚子也饿了,是要吃饭的,但时间不等人,我们只能是在回家的途中遇见了饭馆儿再吃吧。
…………
吃完饭已经下午6:30了,汽车 沿河堤路飞奔。我们虽然都有点儿累了,但心情是非常激动的。这次旅行凭吊了古人,了解了周秦文化,又看了自然山水 收获还是蛮不小的。
回到临潼已经是晚上8:30了,我把他们各自送回了家。
这是一次放飞心情的旅行,也是一次增长知识的旅行,更是一次陶冶性情的旅行!
老年朋友们,我们趁着腿脚还灵便,应该走出家门,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