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泉港区红色遗址——“惠北抗捐大同盟”指挥部旧址——圆通寺位于前黄镇后张村北坑自然村烟墩山麓。
圆通寺始建于宋朝,原名圆通院。明、清多次重修和扩建。明嘉靖著名诗人、官至副都御史的康朗,曾驻跸于该寺,并赋诗以赞:“石耳峰边逢暮春,圆通寺里晚晴新。天高树际惟归鸟,日落钟声不见人。岳岫烟霞清旅梦,禅房花木定愁身。即堪更逐缁尘转,欲问无声未有因。”
1932年春夏之间,惠安县北部(今属泉港区)农民因不堪军阀陈国辉部的横征暴敛,在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蔡协民和惠安县委李文端、唐言福、朱汉膺等直接领导下,联合惠北一些宗族、帮会成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捐大同盟”作为领导机构,于是年3月14日全面爆发了以惠北三朱周边“十八乡”及山腰、坝头、郭厝为中心的武装抗捐斗争。史称“惠北武装抗捐”。斗争持续了近三个月,打掉了军阀陈国辉在惠安所部妄图苛征的50万银元的“鸦片捐”,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在福建省农民武装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圆通寺在“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1988年起集资重修。寺院坐西北朝东南,两进五开间,由场院、佛堂、廊道和僧舍组成,占地260平方米。佛堂供奉观音菩萨。2005年在寺西侧增建180平方米石结构房屋一座。
1987年,圆通寺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泉港区成立,翌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律-后张圆通寺参禅
诗║雅轩琴韵
烟墩古刹谒圆通,岭岫云霞缀碧空。
寂静禅堂香袅娜,清幽场院绿葱茏。
经霜历劫慈航渡,布德施恩道义崇。
惠北抗捐凭借力,人心所向归大同。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