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域中四大 人居其一
文|憨子
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注释】
①、有物混成:物,事物,东西。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②、寂兮寥兮:寂,静,没有声音。寥,空虚,无形。③、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独立于一切意识之外,具有绝对性,永存性,是把道与一切具体事物区别开来,也是与其他学说区别开来。这是针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神创论而演的。④、周行而不殆: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不停止之意。⑤、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本源,根源。“天地母”即世界的本源。“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⑥、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强,勉强。⑦、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⑧、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逝,去,往。⑨、反:反同“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⑩、人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⑾、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域,范围、区域。⑿、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自然,指道的自然形态。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耄耋白话】
提要:本章基本内容为世界本源“道”的运行方式,并由此引出了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处世方法:“人法自然”。
在本章里,老子集中阐述世界的本源,以及本源的运动变化。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一章是道德经至关重要的一章。
本章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说明世界本源及其存在方式。第二层次破天荒的提出宇宙间存在道、天、地、人四大存在。第三层次根据上面的本源观点提出了四大存在的运行方式,实际上指出了人们应该遵循的方法论——“道法自然”。
关于世界的本源,人们公认的是两大类,一类是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某种意识,这种意识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本身的意识,一种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意识。前者被称为主观唯心主义,后者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类是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某种物质。这物质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感知的具体物,如气、水、原子、阴阳五行等。一种为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抽象物,如马克思哲学所说的客观存在。
对老子的哲学,人们按照传统的唯心论唯物论两分法,有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目前占主流。但也有哲学家老子属于具有辩证思想的唯物主义。
实际上,对老子哲学是唯物还是唯心的划分只是个教条问题,实质上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更要理解的是老子把道作为世界本源的真实目的。
在这一章里,老子主要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基本点包括:1,道为“混成”,即“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一个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某一种或几种不同因素构成,这与现代意义上所说的物质或意识都不相同。2,“道”,先天地而存在,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也即道是世界的本源。3,“道”无声无形,凭感觉是无法知道的,只能通过抽象的思维来把握。这既与唯物主义“客观实在”的物质不同,也与唯心主义的意识相区别。4,“道” 独立长存永不停息的循环运行, 即“道”虽然独立存在,但却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5,“道” 既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又在时间上无始无终。6,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道”是独立存在的,不因包括神明意志在内的任何意识而转移。这一点有点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7,“道”虽然运行不息,伸展遥远,但最终依然要回到它的本原,也即是说“道”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章里都有论述,都与本章的观点是一致的,很显然,就老子强调“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哲学更像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但老子哲学还有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伟大的地方,就是他强调人的“大”,强调要尊重人。他在本章前面叙述了“道”的独立运行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后面的“人亦大”。
老子提出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思想是老子哲学最伟大的思想,也是老子哲学超过其他一切哲学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这“四大”之中,没有神权,没有国家政权,没有王权(皇权),纯自然的天地之后就是人。其次,也是更应注意的地方,老子在前面已经说了“四大”之中“人亦大”,后面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为什么?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统治者宣扬提倡,并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上帝(神)是世界的主宰者、王是人的主宰者、主人是奴仆的主宰者这些普遍存在的观点,老子显然是在针对统治者对民众的生杀予夺之权强调要尊重人权,尊重生命。想一想,这是在2600多年前啊!
说明一下,老子的“四大”为道、天、地、人,偏偏就是没有神!没有意识!这表明,老子哲学绝对不是主流哲学家们所说的唯心论哲学。
再特别强调一下,在指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之后,老子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社会治理观点,也是人修身处世基本方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抛开中间环节,说到底,就是“人法自然”。
实际上,现实社会中,“人法自然”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处世思想。所谓“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循天顺人”等就是“人法自然”的通俗说法。
如果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的基本方法论,那么,第十三章“统治者以身为民众,民众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的观点,第十七章的“最好的统治者是民众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观点,“功成事遂,民众都说这是人民自觉的结果”的观点,第十九章的“统治者抛弃自己的意志和利益,民众就能获得百倍的利益”的观点等,就是他从这一方法论中引出来的社会治理方法。
就此而言,老子的哲学是平民哲学,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平民政治。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 2023-7-2修改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