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之实不在秋】
文|龚讯
北宋嘉祐年间,文坛泰斗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参评官举荐一篇文词优美的文章列为第一名,欧阳修担心是自己的学生所作,就将其定为第二名,后来才知道那是苏轼的作品。欧阳大人在放榜时直言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在裙带关系盛行的宋朝,欧阳修能够“举贤避亲”实属难得,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没有文人相轻的通病,看到后起之秀苏轼崭露头角,大有超过自己之势,非但没有打压排挤,反而赞赏有加并主动提携,可谓是苏轼的“伯乐”,对苏东坡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影响深远。“文人不轻”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境界与胸怀,更是相互成就的一剂“酵母”,而绝不是互相简单的恭维和敷衍,这和当今文学圈盛行的“互粉”不可同日而语。
我在微信里经常收到这样的信息:“朋友,麻烦您为我的作品点赞留言,如您有需要支持的文章请发来互赞。”这看起来是互帮互助的互利之举,其实只是制造了虚假的“繁荣”,因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浏览量,而没把更多的心思放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作品才是硬道理,妙笔生花的诗文最终会收获众多“铁粉”,而靠挖空心思博取关注度,只能获得微薄的眼前收益,很难走得长远。
“抱团取暖”表面上看是互捧,实则是互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佳作,形不成崇尚文化的思潮,就很难闯出文学领域的“千里马”。花香蝶自绕,唯有潜心创作,让好的作品代言,才会如漩涡般吸引来更多的观众,也才能打造一片属于“文艺青年”的蓝天,海量的点击率不请自来,就会像汹涌的钱塘潮那样势不可挡,文学的春天便会悄然而至。
欧阳修不仅是对苏轼情有独钟,包拯、韩琦、曾巩、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赞誉与推荐,这不仅源于他博大的胸襟,也来自他出类拔萃的文采,其《醉翁亭记》便是明证。假如欧阳公看到时下人们对阅读量的偏执,定会说道:醉翁之意不在酒,文学之实不在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文字之功,得之薄而寓之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