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帝师”之死(二)
名震学林
王国维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22岁以前,他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研究文史和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他早年立志研究哲学、美学和词曲。1898年甲午海战后,他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的“新学”,通过勤奋努力,他精通了英文、德文和日文,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过多年苦心钻研,使他成为利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他所著的《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他第一个提出德、智、美、体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辛亥革命后,他开始专治经史、古文字学和考古学,通过对殷墟出土甲骨文的研究,轰然撞开了迷蒙遁隐了几千年的殷商王朝大门,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一下子向前延伸了近一千年。王国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贡献,使他一举成为甲骨学的鼻祖和“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语)。
王国维不仅“古史及文字考证之学冠绝一世”(吴宓语),其学问博大精深,是继魏晋时期写出不朽名著《三国志》的大史学家陈寿死后1600多年来,历代史学名宿所不能匹敌的。正是有了如此伟大的创举,后人遂有“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的名言。
王国维被广大普通知识分子所熟知,却是缘于他的1908在《国粹时报》上连载的64则《人间词话》,这些对古词的点评,多则一百多字,少则十几个字,却是字字珠玑,深入人心,后以多种版本流行于世,至今长盛不衰,尤其是以下几条,更让人过目难忘: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发表《人间词话》之前,已于1906年发表了他自己的词作《人间词》。《人间词》是此阶段诗人心灵之思、情感之动的真实痕迹,而《人间词话》就是对《人间词》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性把握,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关联。《人间词》为《人间词话》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而《人间词话》是对《人间词》之创作感悟和艺术经验的理性概括和理论引申。
撰著《人间词话》之后,他开始将志趣转移到戏曲方面。在西方戏剧理论和史学观念的烛照下,结合传统的考据学方法,他撰著了《曲录》、《戏曲考源》、《唐宋大曲考》、《优语录》、《古剧角色考》。1912年以此为基础,花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宋元戏曲史》。郭沫若称道此书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说:“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壁。”(《鲁迅和王国维》)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东渡日本,寄寓京都,在人生志趣和治学方向上又一次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他曾将以前出版的《静安文集》焚毁殆尽,以示有悔,在写成(宋元戏曲史》后,就埋头于古文字、古器、古史地的研究,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未完待续)

青年时期的王国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