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过<共产党宣言>译文的<民生日报>》一书封面
(江门市侨媒中心讯)今年8月,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邱捷、邱蔚晴花费4年时间合作编著的研究专著《刊登过<共产党宣言>译文的<民生日报>》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研究专著讲述的是关于广东江门籍同盟会会员、留日学者陈仲伟、陈德芸、陈振飞等创办的《民生日报》,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公开翻译、宣传、传播民生主义、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之一,对社会主义思潮早期在中国,特别是华南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连载《共产党宣言》(选译)的《民生日报》
《刊登过<共产党宣言>译文的<民生日报>》全书二十万字,属于中山大学文化传承重点发展项目。该书分《相关研究》和《资料选辑》两部分,其中相关研究部分收录了邱捷撰写的《<民生日报>的政治倾向和史料价值》、《<民生日报>刊载的<共产党宣言>译文》、《宣传民生主义的广东曲艺作品》等研究论文,也收录了邱蔚晴撰写的《<民生日报>馆藏、引用与保护状况》等研究论文。资料选辑部分,则是编著者从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民生日报》上查阅、抄录、收集、整理的40多篇《民生日报》社论、专论、评论文章,较为真实、详尽地反映了《民生日报》的办报宗旨和政治倾向。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曾庆榴教授为本书作序,高度评价本书出版的意义:“通过对《民生日报》现存资料的梳理,首先揭示1912年秋《共产党宣言》(部分)的中译本在广州出版的报纸上发表的史实,是邱捷在历史研究中有意义的发现。这不但大大彰显了《民生日报》的文献、史料价值,刷新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的认识,对广东中共党史、大革命史的研究,也是一个积极的推进。曾庆榴认为,关于本书主人公陈振飞,目前依然有很多谜团:陈振飞与家乡外海的关系、陈振飞的家世、陈振飞后来的命运、家乡历史文化对陈振飞的影响等,这些未解之谜值得陈振飞家乡江门、新会的地方史研究者继续追寻下去,在陈振飞与家乡这个专题研究上找到新突破、收获新成果。
《刊登过<共产党宣言>译文的<民生日报>》一书的出版,有力论证了江门乡贤陈振飞创造了共产主义传播史上的“中国第一”:目前大家公认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是1920年出版的陈望道的译本,而根据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的考证,早在1912年,广州《民生日报》就刊登了广东学者陈振飞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共产党宣言》选译本。

陈振飞(前排左一)与陈少白先生的合影
为了更大范围向陈振飞家乡宣传陈振飞的事迹,邱捷教授近日先后向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五邑大学、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江门市图书馆等机构赠送了《刊登过<共产党宣言>译文的<民生日报>》一书。
邱捷教授,1945年11月出生于广州。1978年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硕士,1981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先后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后曾兼任陈锡祺教授助手,历任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学系主任、台湾研究所所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理事、广东孙中山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退休。现仍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邱捷研究生涯的前期主要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近代中国商人与商人团体、近代广东社会等课题,近十来年致力于点注和研究《杜凤治日记》。著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军阀》(合著)、《近代中国民间武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晚清民国初年广东的士绅与商人》《翠亨求学新论集》《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点注《杜凤治日记》手稿(国家古籍整理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参与《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年谱长编》《辛亥革命运动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马工程教材”)的编撰。发表了《广东商人与辛亥革命》《孙中山张作霖关系与孙文越飞宣言》《越飞与所谓“孙吴合作”》《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角度的再探讨》《清末广州居民的集庙议事》《晚清广东的“公局”——士绅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权力机构》《1912年广州〈民生日报〉刊载的〈共产党宣言〉译文》等论文。(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