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的人生四季随想(散文)
张生栋
今年的秋季不是一般的热,夏日留下的余温,迟迟不肯散去。雨也金贵得很,没下过几滴。早情从夏季一直持续至七夕,西营、南营几座水库都见了底,秋庄稼大概率是要歉收的。人也跟着遭殃,节水的通告发了一遍又一遍,连生活用的自来水都开始限量供应。而京津冀等地却因台风“杜苏芮”遭遇140年最大降雨,三天降了两年总量,大部房屋被淹,形成严重洪涝灾害。
想想自然界也是悖论充斥,干旱的地方始终雨稀,而湿润的地方则滂沱不止。何不把洪涝地区的雨水移送到干旱地区?似乎上苍也不似想像中那般能调拨均衡。
就如这秋色的红黄班斓,同一个季节,黄的日渐成熟,红的翩然飘落,多年生植物只是枝叶枯萎,而一年生植物则生命终结。看来确非大自然的有失公允,而恰恰是一种和谐公平状态。
当年孙武隐遁山林之前,曾劝伍子胥说:“人的运势就像大自然的季节一样,绚烂的春天过去,热烈的夏天到来,那么肃杀的秋天、严酷的冬天难道还不会来临吗?”然子胥似有所思,应该不至于那么快吧?
时光飞逝,回眸一年的时光,眨眼就已过去。春天明媚阳光,温暖大地,也熏染着人们的心。希望之节,万物复苏,那时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蓄力,向前,逐梦。夏天的热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腾。活力与生机之节,执着追求,奋发向前。在夏天的阳光下,汗水与梦想交织在一起,喘着气,奔跑着,追求着那片属于自己的方寸地。秋天的到来如同一声叮咛,它告诉人们该放下了。放下曾经的执念,也放下心中的不舍。因为,这是一个收割的季节,伴随着收获,还有别离,肃杀。迈过某一个路口,拾起那一落的红叶,把它放入心底的记忆盒子。虽然已经离开了树枝,但那颜色斑斓的痕迹将永远留在内心深处。看看,那像不像当初吴兵破楚后的烽烟。
其实可以稍稍停一停的,无论谁的人生,到秋天了,都应该享受稍纵即逝的宁静。远离喧嚣,舒展身心,让思绪飘渺。或许在这个时候,才能够些微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不躁的微风里叩问,自己是否一直在忙碌的追赶中迷失了自己,是否一直在为了遥不可及的梦而焦虑,而忽略了当下的得到与已至。也许,通过这样的审视,我们会重新丈量自己的人生,决定是去是留,是进是退。
那个秋天夫子结束问礼回鲁,老子在黄河岸边为他送行。孔子看到河水奔流不息,想到自己将近而立之年,但还没有一点建树,主张、学说还一点也没有施行,叹息说:“河中的水就这样奔腾不息,人生的年华也在飞快地流逝,河水不知流向何方,而人生,也不知道何处是归宿。”
老子劝导他说:“人生在天地之间,实际上与天地万物是一样的。人有童年、青年、壮年与老年的岁齿变化,而天地也有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寒暑变化,又有什么为此而悲伤的呢?凡事任其自然,看透变化,那么你就不会因此而徒增烦恼。”
孔子又忧虑人生短暂、功业难成,老子再次劝导他说:“你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没有哪个人去点亮它们,但它们自己就亮了;你看天上的那些星宿,并没有谁去排列它们,但他们自己就排列好了;你看天地之间的那些飞禽走兽,并没有谁去制造它们,但它们自己就繁衍生息了,这就是自然,一切井然有序,它有它的运行规律,你只要遵循这个规律,就一定会水到渠成,又有什么需要忧虑的呢?”
看起来确实是不能太着急,作为同时代的伍子胥,他应该是有机会参详一下老子的话的,稍稍停一停,可是,他终究是没有啊。
可是又不能不急啊,秋天的余韵尚未散开,冬天的寒冷已悄然而至。白雪纷纷,寒风凛冽,冰刀刺骨,那个时候,还可以从容停下来倾听自己的脚步吗?那个时候,还能汇集金秋的芬芳,抚摸人生的胜利果实吗?
可能来不及吧,假如能在红叶飘零时,漫步黄木落叶间,回望往昔,重新找一个岔道口,或许,眼前风景会大不一样吧。
岁月无声,往昔如烟。在秋声的呼唤下,一缕缕旧时的情怀,慢慢地浮现在眼前。阳光斑驳,或明或暗,任回忆的笑容在脸上停留。
或许才明白像伍员“忠而见谤,信而见疑”,也是大自然的状态之一吧,否则何以诠释忠信?何以衬托奸恶?就像今秋,水旱无常,大概也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老子所说的种自然规律吧。
作者简介
张生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以来,致力于历史、现实主义、科幻、悬疑推理小说等作品的创作。现就职于甘肃省武威市某机关单位。编导的微电影获得甘肃省第二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主题微电影大赛优秀奖;甘肃省首届反邪教三微大赛优秀奖;第二届“陇原剑”杯甘肃政法三微大赛优秀作品奖等。通史巨著《华夏历史一本通》入选2023农家书屋重点推荐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