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七夕
(上平四支/组合)
诗║老调重弹
天上人间事两歧,便言七夕梦多时。
云收雨后频心切,浪静河边空泪垂。
绿桂露浓银烛冷,紫姜花老玉琴悲。
平生几见牵牛会,莫作伤魂恨别离。
七律-穿针乞巧
(下平十二侵)
诗║老调重弹
纤手穿针乞巧心,红颜感逝梦难寻。
双星久别无收息,七夕相逢有信音。
碧落人间同夙望,瑶津鸟道喜重临。
真丝绝艺传千古,织女名贤礼复深。
七律-种生求子
(上平四支)
诗║老调重弹
秋风舞月柳如丝,木叶纷黄自有时。
祈福降临谈笑乐,种生求子此情痴,
夜来卧听歌湛露,窗外行看醉晓枝。
水上浮游浪暂驻,愿家团聚各忘疲。
【七夕乞巧风俗简介】
①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故名“七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节名由来。节日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②穿针乞巧。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有《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③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2023-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