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邓育秦,与共和国同龄,农村信用社退休职工。曾在教育和广电部门就职。热爱生活,爱好文学。近年来有诗歌、散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作品刊发于《故乡万荣》《中山文苑》《我们这一代》《家在山河山》《运城日报》《万荣人》报及新媒体网刊。有《樱桃红了》文集面世。

侄孙女要出阁了,收到侄儿的邀请,远在西安的小妹在第一时间跟我视频,只见她春风满面,说安葬姑母后,六年了一直没回家,侄女把动车票都订好了,这次一定要回来。
我们三姐妹中,二妹从小跟了姑母,小妹接了父亲的班,没有婚丧大事很少同框,当然都把这次机会看得弥足珍贵。怀着久别重逢的喜悦,我们在雨丝中踩着泥泞的小路,来到父母的墓前,除去一棵棵杂草,添上一锨锨黄土,放好一件件祭品,点燃一张张冥币。缕缕白烟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带去对天国里双亲的问候,愿那飞舞的白蝶能寄托我们的哀思。 
袁家庄杏花节是一个品牌,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热点,在万荣乃至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影响,产生了较强的示范效应。听说一位万荣籍的成功人士投资几千万,在袁家村新建了一座康养中心,返城途中,外甥女建议我们绕到袁家庄看看。沿着蜿蜒的柏油路来到孤峰山的南半坡,一座新落成的“袁山源水”养生中心映入眼帘,在服务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体验了初具规模的民俗窑洞和太空舱民宿。雨中的孤峰山云烟缭绕,漫山遍野的杏树似乎在讲述着这个古朴村庄“春天的故事”,惊叹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美丽乡村新图景,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华夏始祖今何在?山西万荣后土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土祠,东依峨眉岭,西临汾河岸,位于万荣县境内黄河和汾河交汇处东南岸的山坡上。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从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扫地为坛于脽上”,自汉至宋,有9位皇帝先后24次祭祀后土的记录。恰逢周日,把老伴托付给儿子,老姐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我们互相搀扶着沿108个台阶拾级而上,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山门,游览了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品字戏台,观赏了东西五岳殿与五虎殿,以及钟鼓楼。这些古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合理,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一组图像生动,色彩鲜艳,有关后土娘娘神话传说的墙画,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香亭请香,到献殿焚香,青石柱础雕刻的48个狮子活灵活现。只见正殿门有一联:“母仪传千秋千秋之源,圣德播四海四海来朝”。木雕独具造诣,精美绝伦,造型逼真,光彩夺目。我们虔诚地祭拜了头戴金冠,庄严肃穆的中央之神、大地之母——后土圣母像,对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更加景仰,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东边碑墙上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名中,我找出了我家两代人的名字,作为普通的银行员工、人民教师,能为后土祠的修缮奉献爱心,足以看出当年政府为能让华夏文化源头的后土祠和巍峨峻秀的秋风楼,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宣传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群众发动之充分,集资规模之空前,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秋风楼是后土祠内一个独特的亭台楼阁建筑,凭河而立,崇俊壮丽。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灵巧,形制劲秀,三层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楼体下部高大的台基东西贯通,东“瞻鲁”而西“望秦”,台基下的通道叫“张仪古道”,是通往陕西关中的主要交通道路,历代皇帝、将军等曾在此道来往穿梭。相传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从几十里外的家乡出发,经此路入秦,官拜相位,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舌战千军万马,唇动天崩地裂,帮秦王合并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奠定了中国九州统一的历史格局,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其灼灼才华,值得后人称道,其所创之千秋功业,令人叹为观止,顶礼膜拜。

1937年,朱德、邓小平等率八路军三大主力东渡黄河,在庙前渡登陆,32000多人从张仪古道逶迤通过,步行至侯马北上太行。这里是八路军踏入山西大地的第一站,一把笛子的故事流传下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我们从秋风楼下的台阶上下来,自西向东,穿楼而过,走在历尽沧桑的张仪古道上,心中竟生出苍苍古意,浮想联翩。改革开放40年,万荣人传承老祖先遗传的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基因,逆向思维,以智取胜,走南闯北,倔强执着,硬是把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做到全国领先,形成全县的支柱产业,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张仪若泉下有知,能不欣慰吗?
小妹说,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聆听后土娘娘的故事,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后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留下最纯粹的记忆。作为万荣人,如果不来这个连皇帝都惦记的地方,实在是太遗憾了。
坐在当地饭店品尝宝井特色的羊肉面,我感觉生活在此间的人们也如同滚滚黄河一般豁达豪迈。外甥女婿买了刚出炉的宝井火烧,掰开的那一刻,油酥的香气与掉渣的脆皮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跟当地人一样,是那么的朴实厚道。我们来到万荣县闫景村,游览距今已有200年历史,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慈善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这座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在展览馆和珍贵文物前,大家驻足观赏,感叹李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先民的智慧。李子用拥有善人之称,推崇仁义道德,以乐善好施为信仰,以善良的情怀立家,以博大的胸怀传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帮助乡邻,对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李家大院的善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李家大院得以传承百年的秘密。在雕有300多个不同字体的“善”字墙前,我感叹万荣人心地善良,积德行善,重情重义,义薄云天。善行境界至高,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乐善好施而不图回报,淡泊明志而谦和如水。
李家老宅是一组竖井式聚财型的四合院建筑群,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大院建筑规模宏大,院落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砖雕、石雕、木雕等饰品美轮美奂,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民风。进入老宅,脚步随着心跳加快。上世纪60年代,我的初高中就是在这里度过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活力四射的我,发奋苦读,享受知识对我淋漓尽致的滋润;不断逐梦,让理想汇集成青春的交响曲。只可惜这些美好的梦想,断送在了那场荒唐的运动中。

绕过我们当年饮水的小池塘,二妹记忆犹新,兴致盎然:“姐,我记得你们的灶房就在这里,那次我来学校,你还带我吃过一顿饭,南边就是大礼堂,那边是篮球场,教工俱乐部,上去坡就是校门…… ”

我站在这里,久久不忍离去。这座大院演绎着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更替,这段异域爱情书写了一段中西合璧的浪漫佳话,一口赈灾大锅镌刻着李氏家族的修德善行,一根拴马桩记录着当时周边百姓借用牲口的热闹场景,也留下我匆忙的身影和成长的足迹。团聚的那些天,我们一起回忆童年那一幕幕不算富裕却充满快乐的日子,怀念那个时侯我们尚小,年轻的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那单纯幼小的心灵得到温暖的抚慰,父母的养育之恩永世难忘。

爱整洁的小妹,帮我把家里的角角落落,该整理的整理,该拖的拖,该洗的洗,一通忙碌之后,看着焕然一新的家,舒适无比。接下来便是我的舞台了,我翻箱倒柜,找出两块棉绸给小妹缝了两条居家连衣裙,她高兴得合不拢嘴。

两个妹妹亲眼观见和亲身体验了我的家庭生活,对我十多年来有条不紊,细致周到地照顾老伴,忙而有序,坚持写作,参加社会活动大加赞赏。中间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让人心有余悸:白天淋了雨,晚上起夜时上吐下泻,发烧乏力,两个妹妹顿时慌了神,手忙脚乱,这个试体温,那个量血压,一会儿找药,一会儿照料老伴衣食起居,甚至商量着一个在家管老伴,一个陪我去医院,简直是乱了套了。好在第二天一切恢复正常,我调侃说,这是故意在考验你们哩。说归说,健康第一才是王道,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

报不完的父母恩,割不断的姊妹情,姐妹们常年分散在彼此生活的世界里,却拥有着无尽的牵挂和深情。一场短暂的团聚,可以在此刻把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思念放于心底,将生活的压力缓缓释放。我相信,时光再老,也老不过美好的回忆。但愿一回头,我们还可以看见彼此温暖的笑脸。2023年8月13日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