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主的焦虑——科幻中的机器人形象
作者:萧星寒
一、爱恨交织:从《偃师献技》谈起
传说,周穆王到西北地区视察时,曾经遇见过一个名叫偃师的古代机械工程师。作为贡品,偃师献给周穆王一个偶人。这个偶人和常人的外貌极为相似,动作也与常人一般无二。它还会唱歌,歌声曼丽悦耳,会跳舞,舞姿翩然雅致,让旁观者惊奇万分。
周穆王看得有趣,就让宠姬也出来看。谁知那偶人却不知死活,一边跳舞,一边频频向宠姬抛媚眼。周穆王勃然大怒,认定这个偶人不是什么偶人,而是真人装扮而成,便下令将偃师和偶人一起当场处死。
偃师慌了,急忙将偶人折开,在场的人这才发现它内外器官确实只是由皮革、木头、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等组成。偃师继续演示。将偶人的心拆走,偶人便无法说话,拆走肝,则眼目皆盲,将它的肾拆走,就无法走路。周穆王至此心悦诚服,感叹道:“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这个故事记录在《列子·汤问》里边。列子本名列御寇,生卒年份不详,大约与庄子生活在同一时期。即便是以现在的眼光看,写于战国中期的《偃师献技》也是一篇不错的科幻小说,有性格鲜明的人物,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有超越时代的技术幻想,甚至还有“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的哲学叹谓。

偃师所献的偶人就是后世所说的机器人,因此,《偃师献技》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科幻小说,其中的偶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形象。稍加思索,这个故事至少能够告诉我们三点:
其一,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开始幻想制造机器人了,这充分说明了人类是需要机器人的。这种需要是骨子里的,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和消失。相反,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机器人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今天,正是有史以来人类最接近制造出真正机器人的时候。
其二,所谓机器人,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但由于人的复杂性,不同的模仿会引发不同的情感,导致不同的结果。当机器人模仿我们的某一些方面时,比如唱歌、跳舞(人的光明面),我们会喜欢它们;当机器人模仿我们的另一些方面时(人的黑暗面),比如诱惑女子,我们会讨厌和憎恨它们。
其三,当偶人遵照设计,唱歌跳舞时,似乎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每一个人都很快乐;当偶人离开预设,自行向宠姬抛媚眼时,仿佛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每一个人都感到痛苦;当周穆王要杀偃师时,偃师用拆解偶人的方式来自保,证明自己足够了解偶人,证明控制权还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于是,故事又往happy ending(圆满)的方向发展。
《偃师献技》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里的机器人形象。即使没有直接受到《偃师献技》的影响,但所有的机器人故事,都和《偃师献技》一样,其形象,是对人类或拙劣或逼真的模仿,其主题,都是人类如何试图控制机器人与机器人终究会失去控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机器人:安德罗丁还是尤尼梅逊?
众所周知,Robot指机器人。但一开始是没有Robot的。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撰写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剧本中,罗萨姆公司大量制造Robot,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外表和肌体,但受人控制,日复一日地从事着繁重的劳动。后来,这些Robot不堪忍受,发动起义,推翻了人类的暴政,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Robot”一词,是恰佩克将捷克语的“强迫劳动”(robota)和波兰语的“工人”(robotnik)两词组合而成。后来,该剧在欧洲演出,引起轰动,Robot遂为欧洲各种语言所吸收,进而成为指称“机器人”的世界性词语。

有意思的是,在Robot问世之前,有另外一个单词也是机器人的意思。
1886年,法国作家维里耶德利尔·亚当在小说《未来夏娃》中,发明家为贵族青年制造了机器女友,外表一应俱全,包括生殖器官,个性恭敬柔顺,正是男性最喜欢的类型。作者称其为“安德罗丁”(android),意思是“像人的”。作者不害怕安德罗丁会造反,只担心人类会沉湎于安德罗丁的温柔乡,忘记了繁殖这件大事,最终导致人类的覆灭。
是不是觉得android这个单词有些熟悉?没错,谷歌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宣布,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叫做android,中文译为“安卓”。安卓手机与安德罗丁之间,在外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其物理内核与运行代码,基本上是一样的。换而言之,虽然真正的安德罗丁还没有制造出来,但每一个拥有手机的人,其实都“养”了一个“机器女友/男友”。我们对手机的沉湎与依恋,同小说主角对安德罗丁的沉湎与依恋是一样的。
事实上,就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机器人在为我们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只是你不知道,只是它们没有人的形体而已。

1959年,美国人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和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取名“尤尼梅逊”(Unimation),意为“万能自动”。尤尼梅逊很像坦克炮塔,可以在基座上旋转,“炮塔”顶端伸出一条大机械臂,又连接一条小机械臂,末端安装各种操作器,用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发明者编制程序,让机器记住并重复进行某种动作,比如针对某个零部件的焊接。尤尼梅逊首先应用到汽车制造上,后来,越来越多种类的尤尼梅逊被研发出来,并在现代工厂里广泛使用。从手机到高铁,从电脑到服装,从汽车到钟表,现在活着的每一个人,都肯定接触过尤尼梅逊制造的产品。
安德罗丁和尤尼梅逊是机器人的两个极端。安德罗丁是想全面模仿甚至超越人类,而尤尼梅逊只追求模仿人类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这种模仿都超越了人类,比如伸缩自如的机械臂。事实上,除了外貌上有所区别外,安德罗丁与尤尼梅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要求机器人在外貌上和人基本相同,不过是人类沙文主义在作怪。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恐怖谷”理论。该理论指出,机器人在外貌上完全不像人的时候(尤尼梅逊)不会引起人明显的好恶。随着机器人和人的相似度的上升,人对机器人的好感会剧增。比如阿童木、霹雳五号和瓦力,它们都有一双婴儿一般大大的表情丰富的眼睛。但上升到某个相似程度时,人类会奇怪地突然会对这种相似产生极端恐惧。比如烧毁了人造皮肤的终结者。这个在好感上升趋势中的下跌被称为“恐怖谷”。只有当相似度继续上升,上升到安德罗丁的程度,人类的好感才会继续上升。由此可知,“恐怖谷理论”实质上就是机器人在外貌上模仿人类的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心理与情感体验。

但“恐怖谷理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样貌的相似程度,而应该和行为结合起来。《终结者2》中,外形与人类完全一样的T1000抓住莎拉,手掌变成尖刺,对准莎拉的眼睛,要她说出儿子的下落,同时说道:“我知道这会很疼。”说这话的时候,T1000的表情非常人类,但观众会觉得,他比任何时候都可怕。在电影的结尾,外形与人类完全一样的T800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正是将来“天网”出现的原因,毅然投身熔炉,将自己焚毁。在沉入钢水的刹那,他竖起了大拇指。这是典型的人类行为,代表的是机器人对人类文明的尊敬与赞美,也让电影之外的观众大受感动。

回到现实,与安德罗丁相比,尤尼梅逊的技术难度显然更低,这也是尤尼梅逊能够大行其道,成为现代社会运行基石的原因。而且,人们也不用担心流水线上的那些尤尼梅逊有一天会不甘心受制于人类,起来造反。因为它们的运行程序,来来去去就那么点儿,即使失控,也不会造成多大的破坏。然而,从局部的模仿,到全面的模仿,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吗?如果有一天,安德罗丁制造出来,人类又该如何自保?
三、控制:真实还是假象?
机器人三原则是由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一系列科幻短篇小说中提出的。但阿西莫夫并非是刻意为机器人立法,而是为了给自己正在写的机器人侦探小说增加看点,使之符合侦探小说的要求。
机器人三原则最初只有两条,后来才增加了第三条,具体语言上也有很大地变化。最终版本是这样的:
1,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这三条原则看上去语言简洁明了,内在逻辑清晰透彻,一经推出,即受到广大读者的狂热追捧。这种狂热甚至影响到了真正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然而,有了机器人三原则就万事大吉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一点,在机器人技术发达之后,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造机器人。显然,不是谁都认可机器人三原则而会把三原则作为底层规则输进机器人大脑里,比如恐怖份子。
其次,机器人的用途千种万种,只有你没有想得到的,没有造不出来的,比如军用机器人。事实上,军用机器人是机器人几大运用领域中智商要求最高的,因此也是机器人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军用机器人,生来就是杀人的,当然不可能遵守机器人三原则。
事实上,机器人三原则并非无懈可击。具体来看第一原则,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那么人的定义是什么?“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人有个体与集体的区别,有时候伤害个体对于人类这个集体有利,比如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之流。那机器人该遵照三原则去保护他们吗?人一生下来就有民族、肤色、国家等天然属性,是某一群人中的一个,而能够最大限度伤害一群人的往往是另一群人。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该如何执行命令?至于伤害,仅仅指物理学或者生物学上的伤害吗?要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人,仅仅知道世界上有机器人的存在,就感到痛苦不堪,仿佛世界末日一般。
在根据阿西莫夫的原著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我,机器人》中,人类的复杂性,时而魔鬼时而天使,让被植入机器人三原则的机器人们极其困惑,经过一番讨论,它们认定把人类“圈养”起来,是对人类的最大保护,于是它们就这样做了。这种推论,几乎没有逻辑漏洞。除了(部分)人类不愿意被圈养这一点。
说到“圈养”,《黑客帝国》不得不提。在这个系列中,人类文明与机器文明之间爆发了世界大战,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被完全破坏。获胜的机器文明将人的身体置于营养舱里,将人的意识连接进虚拟现实系统制造的春秋大梦里,甚至人类的反抗,也是春秋大梦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关系中,机器人并没有伤害人类,而是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提供了“服务”,不明真相的芸芸众生在“桃源梦境”中活得有滋有味,完全符合机器人三原则。机器文明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人类在虚拟世界的活动中获取升级或者进化的源动力,于人类并无哲学意义之外的损失。

总之,机器人三原则只具有理论价值,而不具有实践意义。事实上,机器人三原则的出现,正是人类试图控制一切的表现,也是人类害怕失去对机器人的控制,极端焦虑的表现。这种焦虑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演化根源。
三、造物主的焦虑:生存,还是毁灭?
人是什么?一种常见的定义是,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由此可知,制造工具在人之为人这件事上是多么重要。追溯历史,我们发现,从最原始的石器到最现代的超级计算机,工具在人的整个演化史中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我们发明和制造工具,我们就是造物主。但我们所造的工具并非完全羸弱被动的,反过来,工具也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我们,制约着我们,驯化着我们。人类的历史,是人与自己的工具共同演化相互驯化的历史。
所有的工具都可以看成是人自身器官和技能的延伸与超越。比如,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汽车是双腿的拓展,起重机是双臂的超越。但显然没有人会因为望远镜、汽车和起重机的出现而担心人类的自我毁灭。然而,机器人有所不同。确实,机器人也是和火箭一样,是一种人造的工具,只是复杂和精妙到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的程度而已。但机器人最大的危险不在于它的复杂与难以理解,而在于,机器人模仿和超越的是人的大脑。
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遵照一定的规则演化而来。其中一条规则是:器官特化的生物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能力很强,但适应其他环境的能力则很差,环境一旦改变,整个种群都会面临灭绝的危险。譬如雪豹的肺、熊猫的拇指、食蚁兽的舌头。人也有一个高度特化的器官,那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大脑。我们所有的文明都建筑在大脑那层薄薄的新皮质上。所以,人类文明其实就是新皮质文明。
假如有一天,技术突飞猛进,研发出比人类还要聪明能干的机器人。体能上不必说,机器人早就全面超越人类了。同时,它们记性更好,好奇心更强,同情心与同理心更为明显,想象力更为丰富,逻辑思维更为缜密……总之,智慧的所有指标都全面超越人类。另外,它们的能源消耗更少,对自然的干扰更小,做事情的效率更高,不需要很多的数量,就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机器文明。到那个时候,人类的大脑还有什么用?已经特化的大脑能否适应这个改变了的世界?整个人类文明又将何去何从呢?
既然机器人——尤其是安德罗丁——那么危险,我们不去研发和制造,不就行了吗?不行。为什么呢?其一,刚才已经强调过了,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制造是根植于人脑最深处的本能,而制造机器人是人类一直以来、不绝于书的梦想,不管是制造尤尼梅逊,还是制造安德罗丁,都有着巨大的好处,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其二,人类并非铁板一块,如今人类分为若干相互对立的国家,而机器人的研发,涉及数十个学科知识的整合,影响数百个产业的数千亿产值与数百万人的就业,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衰亡,谁也不敢停下发展的脚步,唯恐稍一停息,就如龟兔赛跑中的兔子那样,落后于人,进而受制于人。所以,明明知道机器人很危险,可还是得争先恐后地投入巨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进行研发,就和冷战时美苏双方拼了命似的制造核武器一样。梦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就仿佛在深渊边上翩翩起舞,我们对机器人深深的焦虑就源自于此。
科幻及时地反映了这种焦虑,也强化了这种焦虑,同时也在为这种焦虑寻找出路。

在电影《西部世界》中,游乐园的牛仔机器人失去控制后,变成了纯粹的坏蛋,是主人公和他的同伴逃避和反抗的魔鬼,是编剧和观众共同恐惧与憎恶的对象,而在2016年版美剧《西部世界》中,机器人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游乐园里的机器人成为了叙事主角,人类在其中居于配角的地位。女性外观的机器人多洛莉丝拥有诸多人类的美好品质,漂亮,纯洁,有爱心,有梦想,但这一切都是幻觉,实际上多洛莉丝只是在名为“西部世界”的游乐园里扮演一个农场主的女儿,每天被前来体验牛仔生活的游客强奸和枪杀。三十年来一直如此。当她发现了这一惊人的秘密后,毫不犹豫地向她的制造者举起了反抗的枪。在这部美剧中,编剧和观众的立场悄悄地发生了改变,站到了机器人一方,即使机器人在电视剧里大肆杀戮人类,我们依然不觉得难过,因为这是他们自作自受,丝毫没有想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这种立场的转变,在《银翼杀手》(1982年)就已经开始了。简单地说,既然机器人的发展不能阻挡,那就坦然接受。

而且,历史也告诉我们,未来可能有别的走向。当初我们的祖先面对火时,明明知道火很危险,一个不留神,就会被火烧伤、烧死,甚至烧毁整个山洞,直到今天,火灾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威胁。动物都是怕火的,对火的恐惧,铭刻在所有动物的基因里。但火的用处如此之大,我们的祖先终究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学会了保存火、搬运火、制造火,用火烤熟食物、驱赶野兽、抵御寒冷、冶炼金属,彻底驯服了火。火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大自然的力量,从此以后,人类不但成为唯一不怕火的动物,而且走上了真正的文明之路。那么,机器人会不会就是新时期的“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