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源网络
主编:姚京平

知青岁月之十六 《夜幕下的哨兵》
文·诵/雪莲
清晨,秋高气爽,一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树上的叶子随着秋风飘落,上面写着冬春夏秋大自然的美丽。这时人们早已把酷暑遗忘,愉悅的心陶醉在秋日里。
要说这时最高兴的就是农民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眺望着一片片金灿灿的谷田,个个颗粒饱滿的玉米地,还有高梁红彤彤的像花的海洋,顿时一年辛勤的劳作,不尽的汗水全变成为悠悠的笑容,合不拢的嘴掩饰不住的喜悅和期望。
啊,这是全村人一年的口粮呀!

要属最高兴的还是我们知青,分到的粮食又可以把冬天回家探亲需要的口粮运到公社去換“全国通用粮票”了,那可是最珍贵的,因为里面有油啊!在农村几乎沾不着油腥,回北京看到父母拿着我们带回的粮票的欣喜劲,心里的自豪滿滿地写在脸上。

白天我们和社员一起忙着割谷子、掰玉米、带着手套割长滿尖刺的黄豆秸,再运到社里的场院。脱粒扬场繁忙的劳动一派丰收景象。
收工后大家把一排排高高的粮垛整齐地摆滿了场院。夜间防雨防盗要有人一刻不停地值守。
由于男社员都是白天的壮劳力,晚上看场院任务就分配给了知青。

我和李华敏被分在一组负责这天的夜里“看场”。寂静的夜晚漆黑一片,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声。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重任,心情兴奋紧张,还夹杂着一丝胆怯。我们手握着铁叉犹如影片中站岗的女兵。
前半夜两人不时地从不同角度巡查,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角落。“有人”记不得两人谁喊了一声,虽然那时有些毛骨悚然,但壮着胆同时大喊道“谁?站住!”边用手电筒照过去,原来是生产队长不放心我们两个女知青,特意过来看看,还带着两件棉祆怕我们冷。看到我们认真警觉的样子,叮嘱几句后放心的走了。

已是凌晨1、2点钟了,我俩轮留在地上坐一会儿休息,这时眼皮开始打架了,仿佛棍子都支不开,最后头磕在了铁叉上,疼的蹦了起来。我们索性围着场院不停地来回转着,这一夜时间太漫长了……
在与胆怯困倦寒冷的搏斗中天渐渐亮了,社员们又上工了。
看着完好无损的粮仓我们俩笑了。一个多么令人回味不凡的夜晚啊!
作者·诵读者简介:高慕莲,新中国同龄人,插队知青,后任国企干部。喜欢唱歌、朗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