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潭山
文/霍旺
北国江城市区周边有四座山,按照方位分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龙指的是龙潭山,白虎指的是小白山,朱雀指的是朱雀山、玄武指的是玄天岭。
龙潭山最高峰海拔388.3米,登上山顶可以俯瞰到江城的全貌,它因有古城山城和龙潭而得名。
龙潭山宛若一个意气奋发的俊朗少年。他身着青绿色的衣裳,高句丽时期的古山城是他的衣裳上勾勒出连绵不断的花纹。山城西北角最低处东西长52.8米、南北宽25.75米、深9.08米的龙潭(又称"水牢")池水幽深碧绿,犹如空灵澄明的玉佩悬系在少年腰间,被林间徐徐的清风吹得摇曳不定,更显少年的风流潇洒。山南面的旱牢是少年胸前的“怀揣”,鼓鼓地装满了细软和干粮,一同与少年去天地间阔步远行。
记得第一次登龙潭山是1999年的端午节。我们同寝室几个要好的大学同学相约凌晨三点钟起床,要赶在日出前,用山中青草尖上的露水,洗一洗手和脸,是我们北方求平安、解灾异的习俗。通往龙潭山上顶的栈道修得十分简陋,由凸凹不平的青石铺砌而成,即使隔着厚厚的鞋底,仍能感觉到脚掌被凸起的石块咯得疼痛。晨起寒夜冷意仍浓,单薄的衣裳下顿时生起一层鸡皮疙瘩,密密麻麻的,像极了叶片上纵横交错的脉络纹理。那时候我们正年轻,身体也强壮,当着女同学的面,又怎好显得不够“坚强”。晨晖里的龙潭山,就像一块硕大的墨玉,矗立在松花江东岸,葱茏的树木随着山势挺拔的生长,远远望去一片朦朦胧胧,就像少妇有意描浓黛色的眉。幽静的山林间,前后行人传来阵阵的话语声,透过清冷的晨晖覆盖着全山。
健步急飞的步伐,加剧了身上血液的流速,驱赶走了我身上的寒意,脚踩着前面心仪女生留在青石台阶上脚印,心中顿感暖意入流,是呀,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过青春骚动的心?让龙潭山见证了我们初恋的回忆……
第二次登龙潭山是2008年5月份,正赶上我的生日。那天与大学时的挚友,一同登龙潭山。中午时分,南天门山顶(龙潭山山顶)风景秀丽,在明艳亮丽的阳光下,江城全貌一览无余。看,弯弯曲曲的松花江宛若一条风中飘动的丝巾,尽情地在龙潭山前轻歌曼舞着!远处鳞次栉比的楼房就像是近在咫尺楼区的沙盘;碧蓝的天空环照着青翠的山峦,在和煦的春风里,让人倍感它的清新可爱。我不由自主的亮开嗓子唱了几声,惊吓了树上正在觅食的松鼠,在树枝间连蹦带跳地跑开了,引起挚友的一阵大笑。让龙潭山见证了我们快乐的回忆……
第三次登龙潭山是2016年6月,我和妻子闲暇之余去龙潭山游玩。下午时分赶上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时断时续的,将雾气蒙蒙的龙潭山笼罩在青纱帐里,叫你分不清那里是山?那里是雾?那里是天?挽着爱妻的手走在雨迹斑驳的青石山路上,透过零星的雨点,就像走在霓虹灯闪烁的舞台上。眼前新绿的枝叶,散发着阵阵沁人心脾的味道,迎面袭来的风温柔而湿润,雨珠挂在睫毛上,眼睛里的天地都温暖圆润了,那一刻我陶醉了!人生最美就是有爱人陪你经历着岁月的变迁,感受着世间的风风雨雨,一同与你品尝人生酸甜苦辣的味道。握着爱妻温暖的手,让龙潭山见证我们永远不渝的爱情……
第四次登龙潭山是今年的国庆期间。大学时期的几个十分要好的朋友相聚江城,在将要分别之时,大家提议去登龙潭山。从正门登山,首先看到是“龙潭山遗址公园”几个古朴典雅的大字赫然印在灰色的山门山,给人清新古朴的感觉。随着台阶而上,清洁宽敞的广场是载歌载舞晨练者的舞台。广场四周龙纹石柱间隔分布,犹如擎天柱一样撑起龙潭山映在蓝天之下、碧水之畔。广场中心位置可看见一个硕大叫“做回头双青鸟首铜剑”的宝剑,宝剑做成了两个鸟把头回过来的样子,使冰冷的宝剑顿觉可爱起来。广场西侧海东青的雕像,形象逼真,冷峻的眼神目视前方,微微翕动的翅膀,正欲临风飞翔。广场尽头是刻有爱新觉罗·弘历写的《尼什哈山》诗碑。
当我们登到半山腰悬挂“雨旸时若”匾额的牌楼处,我提议照一张合影,让龙潭山见证我们“晴雨适时、气候调和”的友情……
初登龙潭山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四次登龙潭山的情怀随着自己的年龄与当时的情景,有着别样的心境,聊借此文将心中情愫抒发,只为释怀。
如今我们这些大学时的挚友,都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相聚时纵使曾说过百遍的当年的笑料,还是笑声不断。调侃着大学时曾经一起饕餮盛宴的快餐店,讲述自己苦追女生鲜为人知的故事,高声齐唱那时寝室录音机里反反复复播放的歌曲……
青春短暂,人生短暂,匆匆而过。有时人的生命不如一棵树木活的长久,更别说与巍巍的青山相媲美。青年时健步如飞的脚步,曾不知疲倦地迈过高高的登山阶石,而年迈时却是望山兴叹。有些人曾执拗追求过权力、金钱或是名声,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只剩下百姓茶余饭后的只言片语,或许还不如公园石凳上老人们手中的纸牌有意义……
执笔之时,我耳畔萦绕起几句宋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简介:
霍旺,男,吉林舒兰人。1977年3月出生,舒兰市作协会员,日常生活中喜欢阅读和写作,几篇拙作曾在国内征文中获得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