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头条欢迎您

望 鱼 石
文/王昌宁
很多人都知道,雨城、雅安有“三雅”。然而,位于海子山下,周公河边的“望鱼石”却鲜为人知。传说这块神奇的石头,远看形似一只雄壮的猫,俯卧在周公河上游一处悬崖边,正日夜守望着河里的雅鱼,由此而得名“望鱼石”,成为人们对吉祥与美好的向往。
当地人贵荣老师讲:从长辈那里得知,“望鱼石”是“上天”安放在此观望人间百姓生活冷暖的信物,那猫石,守望河里的鱼,说明老百姓有“鱼”,即年年有“余”,丰衣足食,“上天”就放心了。
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古至今。

后来,“望鱼石”成了人们心中的神。据说,周边的老百姓,奉时,都要专门来看一看,拜一拜。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们,每次进西藏,都要在望鱼石所在处歇一歇,看一看,以求得一路顺利平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支队伍在“望鱼石”旁,召开作战会议,宣传发动群众同仇敌忾,建立乡、村苏维埃政府后,与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大部兵力对抗,以少胜多,虽然伤亡较大,但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掩护了红军主力安全北上。红军的胜利,老百姓说有“望鱼石”的护佑,也许是吧。除此之外,当然应该还有,中央红军首脑,英明决策,加之为了自己的队伍打胜仗,望鱼石、萧山等地域的老乡们,把自己家里吃的、用的、穿的,都拿来支援红军,把自己的亲人送去当红军。望鱼镇现有九处红色基因点,等等这些,都是“望鱼石”新的传说,值得千古传颂。

亲密接近“望鱼石”,我深情地感到我与“望鱼石”是有情愫的。
其实,几十年前,我就听说过“望鱼石”。我当知青的时候,插队在雨城、周公河中游地域的沙坪公社古家生产队,记得沿周公河往上游走就是大河、望鱼、严桥、晏场公社。每每出工的时候,田间地头,常听社员们说起“望鱼石”,我还记得,曾有社员邀约我去赶“望鱼石”的场,买几条雅鱼,回来打牙忌,由于当时不通公路,全是走路去,我没应邀。现在回想起来,是一大遗憾!但那时我就已经知道“望鱼石”是周公河中上游一个比较闹热的集市,人们都喜欢到那里去赶场,做买卖,尤其爱去那里买“雅鱼”,因为那段周公河是“雅鱼”的源产地,而且还有地道的“娃娃鱼”。
从远古走来,望鱼场、望鱼镇因“望鱼石”而得名;因“望鱼石”而兴旺。望鱼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因驿道而兴起,是南方丝绸之路、严道古道、茶马互市的驿站,是茶马古道进出成都的重要驿站,明末清初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商业集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现在的望鱼镇,已由原来的沙坪、大河、望鱼,三个公社合并而成,又得名“望鱼镇”。我笑谈自己过去是沙坪的知青;现在应是望鱼的知青了。

走过岁月长河,经过历史打磨,望鱼古镇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古典美,古韵依然。从新街沿一百二十八步石梯而上至古镇老街,入口处有红军会址、望鱼石凉亭,专供游人休憩、俯瞰山水古镇全貌,感受自然之美,回顾红军英勇善战的神奇。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路面上,吮吸着含有丰富“副氧离子”的清风,环顾古街左右的古老建筑,据介绍,它们曾经是衙门、银庄、当铺、药店、绣楼、客栈、饭馆、茶铺和戏台,仔细观看,有的痕迹特别明显。走着、看着,一路欣赏着,一幅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热闹老街画卷在脑际萦绕,望鱼古镇名副其实,满街古味浓郁。
时代更迭,周公河奔流不息,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望鱼镇的主要领导告诉我,遵循二十大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思想,本届党委和政府以“文旅”为核心,突出一个“古”字,正在着力保持和创新一个原汁原味的古镇,现已建成“行云草舍书屋”,并成为不断打造的样板,力求自己的特色。同时,立足文化领先,让当地和旅游者中有更多的人喜爱读书,从书本中读懂古镇,读懂发展,读懂自己。

也许是承建“行云草舍书屋”的老板想沾点灵气,把近两百平米面积的“书屋”建在了“望鱼石”的石体之上,游人可在观景台上一睹“望鱼石”的原貌。“书屋”修旧如旧,别具一格,别有天地。新修书屋建筑共三层,近四百平米,藏书六千余册。屋内宽敞明亮,整洁优雅,古朴大方,古色古香,陈设摆放有序,环境静谧舒适,功能多样,是当地人和旅游者休憩、茶饮、读书、开会的好场所,为望鱼古镇增添了一缕现代文化气息。
专门从雨城区开完会,刚刚赶回古镇的、十分年轻美貌的“雅女镇长”用纯正的雅安话,对我讲到: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望鱼小学”民俗酒店正在热火潮天地建设中,将打造出望鱼镇民俗集群发展的“引爆点”,带来“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并依托海子山十万住户进山和雅安至洪雅赵山公路改善,望鱼镇的前景会更好。
临别时,车已启动。美女镇长特意跑到我车前留下话语,期待我再到望鱼镇看乡村振兴的变化。我笑应她,我现在是望鱼的知青,你的庶民,一定会回来的。从她的眼神里和接触她的同事中,我看到了当代一个、一群优秀青年为努力建好一方水土的雄心与壮志!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望鱼采风,全程结束,颇感惬意和欣慰!

作者简介:王昌宁,四川雅安人。重庆江津作家协会、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