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格律诗》之三
对仗
文/丰树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对偶的句子出现了。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音韵美妙,朗朗上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1、什么是对仗?
对仗是格律诗词及对联中写作中运用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法,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词意相关或相对。对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悦耳动听,富有独特的意蕴效果和音律之美。
2、律诗中对仗的位置
在律诗中,律绝没有对仗要求,可对可不对。但五律或七律则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即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也有几种变体,如只颈联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只首联和颈联对仗,古人称为偷春体。但变体非正体,暂不考虑。
3、对仗的要求——词性一致,平仄相对
在律诗中,诗词上下句同一位置的词语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同一位置的重复词语。
(1)平仄相对。如:渭北春天树(仄仄平平仄),江东日暮云(平平仄仄平)。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3)词意相关或相对,忌相同。词意相对如天对地,来对去,多对少。如果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词意就相同了。
4、对仗两忌——合掌与同字
(1)忌合掌。合掌是诗病的一种,可以分以下两种情况。
a如果上下两句从同一个角度说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多余与重复,就是合掌了。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与鸟鸣反衬静谧的氛围,两句意思表达重复。
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虽然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不属于合掌,因为海阔对天高,鱼跃对鸟飞是正对,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同一个寓意,所以不是合掌。
b结构合掌,即颔联和颈联这两组对仗句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使得两联缺少节奏变化。在一首律诗中,中间的两联是最出彩最让人关注的地方,若结构相同,会显得句式呆板,整首诗不灵动少变化。
如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中颔联和颈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句子结构相同,缺乏变化。
而王维《山居秋暝》中二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不同,生动活泼充满意趣。
(2)忌出句与对句中用同一个字,即同字相对。
5、工对与宽对——“工对”不是褒义词,“宽对”更非贬义词
(1)工对又称严对。要求出句和对句的句式相同,词性相同,词类相同,是一种工整的对仗。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一行”均为数词类,“黄“与”白“均属颜色类,鹂”“鹭”均属鸟虫类,鸣翠柳和上青天不能说很工。可见工与宽常同时存在。
(2)宽对,要求句型相同、词性相同,不要求词类相同。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青山”与“白铁”词类不同,但词性一致,字面相对。
“工对与宽对”常常同时存在,在诗词创作中,“工对”不是褒义词,“宽对”更不是贬义词,从修辞的角度看,宽对比工对更具有难度,往往更富有艺术魅力。
6、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两句平仄不相对,同一结构位置都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所以属于对偶句。再如:青箬笠,绿蓑衣。
对仗是诗词和对联中常用的手段,在对偶基础上,要求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重复字。
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得极为工稳,是最典型的对仗句。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五首》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