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写作乱弹(杂文)
文/窦维博/甘肃

窦先生这篇文章讲述了古诗词写作的技巧,对诗词作者学习有抛砖引玉之指导……

(1)
写格律诗是要遵循一定规则和约束的,不是随便冠以“绝”“律”就是格律诗。最普遍的格律诗就是五言、七言绝律。格律诗讲究平仄和韵律,而且平仄有一定规律和相对固定的格式。因为在古代,诗是用来吟唱的,是有节奏和音乐感的。那么,写格律诗就必须遵循这些格式和要求,否则,就算你写的都是五言、七言也不能算是格律诗,充其量就是自由体或者打油诗、顺口溜一类。所以“不尊古法,不冠古名。”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这确实是其它语言文字没法比肩的。汉字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读音也很特别,所以汉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多音多义,这大概是学习汉语最难的地方了。所以格律诗就特别重视韵律,而韵律就与汉字的音律有直接关系。这就是汉文化音韵学存在的基础。
创作格律诗的伙伴们都知道,格律诗的音韵就是以平、仄两种韵律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相互转换,产生格律诗的音韵节奏和音乐感。格律诗的诗谱格式是固定的,不管你创作多少格律诗,都脱离不了那几种谱式,仅仅只是文字内容的不同,那就是依谱填诗。
(2)
格律诗的基本句式: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六言较少。
格律诗的诗谱: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等。
格律诗的韵:有平、仄两韵。平韵又分上平韵、下平韵,也可以叫做阳平、阴平;平韵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一、二声,也就相当于阴平、阳平。仄韵又分上声、去声、入声韵;仄韵的上声、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三、四声;仄韵的入声是个例外,它不分四声调,凡是发音短促,有爆破感的汉字都属于入声韵。所以,平、仄与汉语拼音四声调的对应只是个大概率关系,而不是绝对的。
格律诗的平、仄韵总共有106韵。其中平韵有上平十五韵、下平十五韵,共30韵;仄韵有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76韵。每个韵都确定了一个专用字作为这个韵部的标识,而且韵部的排序也是固定的。
(3)
格律诗有一个特殊规则,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合律,第二、四、六字必须严格遵循规则。但五绝的第二句和五律的第二、第六句的“一”位置例外,当然“五”的位置就更例外了。
例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按照诗句的平仄规则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但实际是“平平上去入,平去入平平”。其中“两”是仄声字,但这个位置应该是平声字;“风”是平声字,但这个位置应该是仄声字,按照平仄规则,这两个位置就“出律”了,不符合句式规则。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就变成这样了:“平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这样就合律了。这实际就是一种变相的合理化,当然是增加了格律诗的灵活性,避免了死板。
诗谱里“中”的位置也不是随便放的,应该就是遵循“一、三、五不论”的原则,也只能放在一、三、五的位置,否则就是错了。当然“一、三、五不论”也不是绝对的。
(4)
如何判断格律诗的首句是平起还是仄起?起句的平、仄决定是否押韵或者押什么韵,这个很重要,否则你要作的这首格律诗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能掌控诗句的平、仄节奏,不是出韵就是出律,完全脱离了诗谱的规则。
一般确定诗句的平起、仄起看的是诗句的第二个字(因为“一、三、五不论”),这个字是平韵,那就是平起式,反之就是仄起式,而后面的平仄就是根据这个确定的,也能确定你首句是押韵还是不押韵、押什么韵,整个诗的韵律方向就明确了。

(5)
格律诗谱按照五言、七言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四种,另外超出五言、七言固定句数以上(即十句以上)为排律。
五言、七言,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各有四种韵式(以押平韵为例)。即首句平起押韵式(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不押韵式(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押韵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不押韵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五绝、五律各四种,七绝、七律各四种,共计有十六种韵式。
五言绝句的基本句式(以首句平起式为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押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不押韵式)
七言绝句的基本句式(以首句平起式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不押韵式)
把这个弄清楚了,后面的按照平仄相反、粘句就自然而然顺下去了,不用死记硬背。押仄韵也一样,平仄换个位置就行了。
(6)
五律、七律实际就是两首五绝、七绝的组合,即按照绝句的格式延展一次,即重复一遍。
但律诗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三四句(颔联)、五六句(颈联)要求对仗工整,不能马虎。
绝句的第一、二句(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的第一、二句(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一般不用对仗。
不论绝句还是律诗的最后两句(尾联)不对仗,否则让人感觉这诗没写完。
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按照诗整体的起、承、转、合(绝句按单句,律诗按联句)要求,即平起仄粘,仄起平粘。
以七律首句仄起押平韵式为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
绝句和律诗都不能出现三平尾或者三仄尾。
五言诗可以有三平头或者三仄头,但七言诗不可以。
这是由格律诗的韵律和节奏决定的。

(8)
格律诗在验证过程中诗谱会出现“中”和“通”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中”就是前面说过的那个“一、三、五不论”原则,这三个位置上的平仄可以灵活,也就是如果规则是“仄”韵,在这里可以用平韵,反之亦然,就是平仄混用。所以这些位置上是以“中”表示的。
以律诗为例:
五律(首句平起押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首句仄起押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的“三”位置、七言的“五”位置有些情况下不可以“中”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出现三平尾或者三仄尾。
而出现“通”,它不是指平仄调整,而是说明这个位置上的字读平声、仄声都可以,专指这个具体字而言,并非通用 。
(9)
写格律诗应该按照格律诗的规则要求来,即“不尊古法,不冠古名。”既然冠以七绝、七律等,就要严格按照格律诗的规则写,否则就是有“砸场子”的嫌疑。
格律诗一般都是以五、七言为主的,除此之外有一些六言诗。如李白、王维等写过一些六言诗,但这类诗不是很普遍。
(10)
词韵是按“部”分韵的,是以《词林正韵》为基本韵部的,共分十九部(其中前十四部每部各有平、仄两韵,后五部为纯粹仄韵)。词不是按诗韵要求用韵的,是按“部”用韵的。
双调词牌按规则有的是平、仄韵都有(分上、下阙)。不管是双调还是单调词牌,只能用同一个韵部里的平或仄韵,而不能超出本韵部。一篇词的平仄超出本韵部,就是出韵或出律。
直接点说,词的韵部就是按“部”把诗韵进行了所谓的“重新归类”。也就是把可以作为“邻韵”的归成一类,放进韵部里作为平韵组和仄韵组,这就是词的韵部,并且作了固定的排序。《词林正韵》前十四部各有一个平韵组和仄韵组,后五部都是仄韵。词的韵部比诗韵灵活性就更大了。
如果我们拿诗韵去验证或押词韵,就是把词的用韵收窄了,走偏了,这不合适,会导致诗词用韵的机械或混乱。一篇词不管是平韵仄韵,按照诗韵可以一韵独押,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邻韵通押,但诗不可以。
所以,如果要标示诗词的韵,个人觉得诗应该如“上平十一真(或下平八庚)、上声四纸、去声四寘、入声十一陌”等。词应该如“《词林正韵》第几部,双调,几平韵几仄韵;或第几部,单调,几平韵或几仄韵”,或者直接就是“《词林正韵》第几部几平韵几仄韵”也可以。
当然,这样做对初学者是有意义的,能帮助加深印象,容易记住。但对成熟的诗词写作者,就没必要这样了。
(11)
在古典文学史上,应该是先有诗词,后才出现“谱”的。不然为啥早期的诗很难合上后世的“律”呢?后来的“谱”估计是元、明、清时期的文论家们按照唐宋诗词的创作普遍性归纳出来的,但他们未必就是写诗词的行家。而这些人又给诗词创作者弄出了好多条条框框,把创作者的手脚慢慢的给“绑”起来了。所以就把老先人已经留在历史上的那些早期诗弄了个“古体诗”的概念(不考虑平仄韵律),后面的就成了“近体诗”了,有了严格的平仄韵律要求。
词谱也一样,你发现那么多词牌,除了那些大众化常用的,好多词几乎是一牌一词(这或许就是自创的),而且好多词牌也是一牌多名。所以同一词牌才会出现这个体那个体的,这应该不是啥“规则”决定的,你看看那些作者大名就应该明白,都是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影响力、话语权使然。
我们现在创作的古诗词,就是把已经固定化、格式化的诗词谱弄好,然后诗词作者去“填词”,一个诗词谱用千百年,无数作者代代“换词不换调”,照猫画虎,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一大特点。

(12)
有关诗词那些千奇百怪的“诗病”和写作“禁忌”,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的文论家们整出来的。唐诗宋词之所以在元明之后衰败,不那么盛行,也没有几个响当当的诗词创作者,大概与这种给古典格律诗词过分“找毛病”有关系。
这些人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好像没有写什么古典诗词作品,但他们给格律诗“立”了无数的“规矩”和“数落”了种种的“不是”。这实际有点妖魔化格律诗词了,过分强调了诗词的一些常见形式,导致社会对格律诗词“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说实在的,格律诗词本身写作难度就高,让他们这样一来,这难度自然就更高了,还有几个人愿意去弄这个烫手山芋?让明清以来的这些诗词论家们逐渐的就“去唐宋诗词化”了。渐渐的唐诗宋词在中华诗词文化中被边缘化,逐渐的趋于“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元曲、明清小说。
如果唐诗宋词的势头不减,元曲及明清小说估计就兴不起来。这手段极其高明残忍,他没有限制不让你写“唐诗宋词”,而是给你组织一帮子人弄出些这限制那限制、这病那病,让你不能逾越,慢慢就没几个人去理“唐诗宋词”了,这就达到了目的。
有人认为,明清时期对诗词写作的要求是“更严格”了。当然,与时俱进,高标准高要求没错,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看看之后的诗词创作现状就知道了。这些人把唐诗宋词送进了“坟场”,反而成了后世追捧的诗词理论家。这些理论家的最大贡献就是让唐诗宋词基本退出了中国文学舞台。这么一看,讽刺不?
(13)
古典诗词最初的创作应该是没有具体的模式和格式的,估计就是根据作者个人情绪和心情决定了它句子的长短和节奏。或许是大家作的多了,而这种方式更能让人们释放情绪和表达内心情感,带有普遍性,逐渐的“约定俗成”,发展到后来就有人有意识的给诗词人为开始“定谱”了,便出现了“绝”“律”,这大概就是一种“规范”。这才是确定、完善诗词谱的基础,所以这是很自然也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写格律诗要遵循其基本规则,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所谓的诗病和禁忌,其实就是吹毛求疵、无中生有的人为因素。当然你不能说它完全是错的,这只是不同的创作者对写作的不同要求罢了。他们提出的那些“诗病”和“禁忌”也不完全没有道理,但过分拘泥就把诗词创作“挤”进了死胡同。
至于一些“诗病”和“禁忌”,我个人的态度是可以避免,也可以不过分强调,遇到这类问题只能根据诗词的整体效果去确定是否需要纠正或避免。比如诗病中的“摞眼”问题,这在真正的诗词行家看来确实是“病”,但你不能说它就是“问题”,只不过是在整体诗的艺术表现上显得很“普通”,对诗的艺术效果不给力。
现实中人们在穿着服饰、化妆上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出门害怕“撞衫”“撞脸”。就是你“尴尬”地发现别人和你穿了同一款式的服装,化了同样的妆,也就是“雷同”了,觉得心里不大舒服,而不舒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别人“抢”了你的风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态,就是每个人都想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这种心理很容易被理解。不舒服归不舒服,但你不能也没有权力干涉别人。
“诗病”和“禁忌”某种意义上跟“撞脸”“撞衫”有点类似。当然,创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艺术水平上,避免和改进过于普通的表达方法这是创作永无止境的追求。所以需要有一个开放式的对待态度。
(14)
古典诗词创作与现代歌曲创作的区别在于,古典诗词是按谱填词,一谱可填无数次,内容可换,但谱不能换。而现代歌曲一般是按词谱曲,一词一曲,很少一词多曲或者一曲多词。
当然,也有先作曲后填词的,这类创作似乎很少。一些音乐只有曲谱,但不一定有固定的词,这类作曲估计都没有考虑词,就是纯粹以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的,这样的乐曲一般很难有合适的词,一旦有词反而会影响音乐情感的表达效果,干扰不同人对音乐的不同情绪的感受。
有曲无词的音乐也有不少,比如二泉映月、江河水、云水禅心等曲子。这些曲子很有名,但却没有词。有人试图去给这些曲子“填词”,但都不成功,或者说不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因为这种替别人的曲子写词不是和曲作者共同合作完成的,所以是单方面的。更重要的是音乐已经普遍深入人心,人们只欣赏陶醉于旋律的优美,而不是在意“歌词”的内容。
先不说给这些名曲“添词”是不是有蹭名气的嫌疑,就是硬给塞进去的“词”未必能够体现旋律所需要的情感表达,人们可能无法把旋律与词融为一体,这就是说旋律与词很可能处于尴尬的“两张皮”的境地,未必符合人们通过旋律所要表达的审美情趣,也未必符合曲作者的艺术表达构想。
当然,要是有好事者有意识的去给名曲“填词”,或者做一曲多词或一词多曲的事情,那就另当别论了,也没必要“责备”,无伤大雅就行,自生自灭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也没必要去做正反方向的“炒作”。

窦维博,笔名、网名:江河水、西江月。汉族。甘肃省庆阳市西峰人。庆阳市西峰区作家协会理事、会员。《西峰文化》执行主编。文史地理、古诗词、摄影爱好者。自号“庆阳文史拾荒者”。主要致力于西峰地方行政区划(地名)、建置(建制)地理及人文历史研究。著有《西峰物产》《西峰政区史略》《西峰建置机构录》《西峰地名辑要》等文史著作。参与编纂《萧金镇志》《西峰历史人文丛书(第一辑)》《西峰区志》《庆阳古村镇·西峰卷》等史志、人文书籍。执笔编纂《庆阳市西峰区地名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