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怀念张来仁先生
作者 孙兆贵
早春时节,天气依然寒冷,人们脚步匆匆,不得不缩着脖子走路。这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老张老爷子去世了。这个被称做老张老爷子的人,就是张来仁先生。我当时一下就蒙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怎么可能呢?就在前几个月,我还去看过他老人家。尽管他已经八十七岁的高龄,瘦高的身材,满头银发,听力又不是很好,有时还不得不佩戴助听器才能听清对方在说些什么,可和以往一样,他的身体还是可以的,没看出来有任何问题,精神状态也相当不错。那天下午,我们在一起唠了大约得有一个多小时,主要谈论的还是文学(这也是我们百谈不厌的话题),直到他的儿子儿媳和女儿拎着几袋青菜过来给他做饭时,我才起身告辞。说好了的,我还会过去看望他,想不到这次分手却成了永别!

我和老张老爷子相识,已经有二十八年了。那是1995年7月,我从伯都乡文化站调到扶余市戏剧创编室工作。那之前,我对这位老前辈就早有耳闻了。张来仁先生是我省著名戏剧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曾担任过满族新城戏编导组长,研究室主任,剧团团长等职务,是新城戏的主要创建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为人正直,坚持真理,是一个光明磊落敢说真话的人,而且还勤奋好学,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许是缘分,或许有某些相似之处吧,我们一见如故,彼此感到格外亲切。从此以后,我们就成了忘年之交,无所不谈的好朋友。通过和他交往,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
张来仁先生1936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家协会会员。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存,年少的他在扶余县三岔河的大街上白天挎着筐卖玉米面,晚上才有机会上夜校读书。有一天晚上,他顶着大雨跑到教室一看,只来了他一个学生。老师被感动了,让他翻开书本,为他一个人上课,然后趟水把他送到了家门口。张来仁生来就喜欢唱歌,1947年主动报名参加了三岔河店员联合剧团。1951年,他被调入扶余县文工团做了正式演员。他肯吃苦,不怕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个动作,别人练上几遍就行了。可他呢,往往要练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啥时候满意了才为止。很快,他就成了剧团的主要演员。他曾成功扮演过评剧《小女婿》中的田喜儿,《苦菜花》中的王東之等诸多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曾创作和改编过《向秀丽》《布谷鸟又叫了》等评剧剧本。

1957年10月,张来仁参加了新城戏剧团组建工作。后在新城戏剧目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有《箭帕缘》中的路安王,《江姐》中的沈养斋,《沙家浜》中的刁德一,《红梅记》中的贾似道等,受到观众一致好评!他指导的新城戏剧目有《战风沙》《刘三姐》《梁祝》《望江亭》等。由他执笔创编的文学剧本有《战风沙》《红罗女》《金宋歌仙》等。其中《红罗女》曾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录像演出奖和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民族团结奖。《金宋歌仙》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剧本银奖第一名。他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大词典》《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等书刊撰写了数篇关于满族新城戏的译文和论文。

张来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埋头苦干,为建设满族新城戏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剧团在他的主持下采取多种措施,将新城戏由地方戏曲转变为满族戏曲,为这一剧种保留提供了先决条件。他是吉林省劳动模范和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先后两次受到省政府表彰,2011年,他被吉林省文联、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剧协授予‘’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张来仁先生的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最好的老师和朋友,也是松原市戏曲界的重大损失。
作者简介
孙兆贵,大学文化,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当代小说》《四川文学》《百花园》《小说月刊》《天池小小说》等发表小说多篇,获过奖。有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并入选全国小小说年选、精选、排行榜和全国初、高中语文考试模拟试题。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