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筑百年乡村梦,
共护诗画万丈湖。
文/高方方
秋浓于乡,诗意田园,畅享秋实。柿红映寒天,迎来丰收的青州“柿子沟”村,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处处都飘荡着喜悦的甜味,村民喜笑颜开,忙碌在柿子林下,出现在游客镜头里的每一帧,仿佛一幅幅油画,美出一种意境。十八大以来,在我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的家乡青州“柿子沟”作为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正同百年中国梦一道,延续“记的住的乡愁”。
抚今追昔,美丽乡村“柿子沟”迎来崭新面貌。回首十年前的“柿子沟”,因为土地大多都分布在山上,且无法浇灌,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收入微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发展,人才外流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河流中布满了垃圾…但如今旧貌换新颜,在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战略的引领下,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青州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采取“村两委+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成立‘青州市柿子沟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抢注‘青州柿子沟’商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力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以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柿子沟”作为青州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先行军,首先在环境治理方面下功夫,布满垃圾的河流变成了清澈的山泉水溪,鱼儿在河里尽情玩耍,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落到实处。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才是助推我国“三农”发展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新时代的年轻人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青州柿子沟位于王坟镇境内,这里是鲁中南山区有名的柿乡。于是“柿子沟”引进人才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让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建设家乡,将“记得住乡愁”延续下去。深秋季节,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硕果高挂,柿柿如意。游客不仅可以在柿红映山,秋意环绕的红叶中赏秋,还能在伴随着小溪泉声,香甜野味的山居民宿中知秋。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图景。文化兴则国运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柿子沟”村建起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探索建立‘田园党建’‘柿歌党建’‘生态党建’等,穿上了文化的“马甲”,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让一个个正在建设的“乡村梦”更好的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之下,柿画之间,游客忙着拍照,这是他们眼中的绿水青山;风光秀丽,村民们呵护着一草一木,这是他们眼中的金山银山。今非昔比,今天的“柿子沟”村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它的山水在变,变得更美;山村在变,变得更富;群众在变,变得更有致富信心。“绿水青山”正引来“金山银山”,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千年夙愿今梦圆,乡村振兴谱新篇。用我们对乡土的热枕,以红色领航乡村建设为驱动,以百年复兴中国梦同筑百年田园乡村梦,共建共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简介:
高方方,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