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增山 1945年出生,河北平山人,大校军衔。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诗苑》主编。出版《李增山诗词选》《茶轩说诗》等多部诗词集、诗论集。为《诗词中国》经典名家之一,入选《当代诗坛百家文库》,曾三次获“华夏诗词奖”及2022年度“中华好诗词”奖第一名。

细节最是感人处
现在诗词创作中,很多人推崇、追求神韵,重虚而轻实。强调诗意的升华,这没错。但诗的魅力在于能够感动人,在感动之中受到教育。诗中最感人处在那里呢?在细节。细节是实,是感情的生发地,是虚的根基。有了它,才能喜而使人欲狂,悲而催人泪下。李志新《工地打工者夜餐》:“夜静楼间月,灯昏酱拌葱。抬头望新厦,低头抿一盅。”此诗写得很有神韵,很是空灵。它并未把打工者心中的酸甜苦辣道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然而,读者却能从他们那“抬头”、“低头”两个动作细节中,完全体会得到。若无这两个细节,则虚无实据,让人难信矣。鲁迅《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结句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侍女内心极其痛苦却又不能流露的情景,就象电影里的一个特写镜头,读来感人至深。笔者《回乡探老母》:“少年戍边去,到老始回乡。望眼嫌家远,归心觉路长。孤村刚入目,热泪已沾裳。不等柴门进,隔墙先喊娘。”写得是实了点,诗意的升华不够,但“隔墙先喊娘”这个细节,还是感动了不少我的老战友和诗友。因为他们也有同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就像写自己。

灵才二气兼而诗
何谓有诗才?曰:“有写诗的灵气加才气也。”所谓有灵气,就是对事物比较敏感,容易产生他人难有的灵感。所谓有才气,就是有学问、有才华。有灵感才能为诗,有才华方能写出好诗,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灵气与才气的关系,也就是灵感与修养的关系,或曰顿悟与修炼的关系。灵感来自书外。有修养的人,必须到书外找灵感。整天抱着书本,满脑子古人的东西,食古不化,不深入生活,自己的智力开发不出来,灵感焉来?灵感者,兴会也。融景才能兴怀,情来才有神会。顿悟启于修炼。笔下诗乃心中诗之天然流露,心中诗就像火山里的岩浆,一旦有了条件就会爆发。单凭灵气,不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不懂得茅塞顿开那一刻来之不易,不懂得神来之笔来自何处,灵感是很难惠顾自己的。宋代吴可有一首论诗的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诗曰:“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刘章先生有《晚秋山中》诗,曰:“山色转苍凉,黄花开未了。秋风吹客心,落叶乱归鸟。”他说这是他“半生的观察,一瞬间得诗”,十个字道尽写诗之禅机。诗有深浅之分、好次之别。有灵气而无才气,可以写诗,也可能写出一两首好诗,但不可能写出太多的有深度的好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