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憨子
稀言自然 从道从德
[原文]
希言①自然。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③;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④。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⑤!
[耄耋白话]
提要:本章向统治者提出了“稀言自然”,要“从道从德”的治国建议。这“稀言自然,从道从德”也是人生的处世格言。
这一章和十七章的主旨是一致的。十七章强调统治者要“贵言”,指出好的统治者“很少发号施令,但总能成功。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并不觉得是领导的功劳,而是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本章强调 “希言自然”, 即统治者少发号施令,不扰民,社会才能按照它本来的规律发展。
本章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开宗明义就提出了“希言自然”的治国理政方法,然后以自然现象比喻说明为什么要“希言自然”。第二个层次,说明人(统治者)行事应该尊照道和德的要求,不然就会遭受失败。第三个层次,接续着第二个层次说明,按照道和德办事的人会得到有道德的人的拥护帮助,失道失德的人必然导致失败的下场。
“希言自然”的“希言”,按纸面意思解,就是少说话。但联系后面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言”应该是指统治者实行苛政严法,“希言”则是指少发号施令,少实行苛政。“希言自然”就是说统治者如果能够不实施苛政严法,社会就会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发展。这与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等类似的观点是一致的,是从不同角度在讨论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以自然界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类比于苛政严法不能长久,这在逻辑上似乎不通,但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告诫统治者不要以为自己手中握有政权就可以为所欲为,滥施苛政。滥施苛政的王朝是长久不了的。
老子在这里说的是统治者,对我们普通人这个比喻也同样有用。他告诉我们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不恰当的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接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比喻,老子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真理进一步告诫统治者,统治者如果遵从道,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按规律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安宁和平(道者同于道)。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政,不扰民,不欺民,人民就会拥护和服从统治者,社会就会和谐(德者同于德)。统治者如果失道失德,恣肆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抗拒他,社会就会动乱(失者同于失)。政治符合道的,会得到道的回报,符合德的,会得到德的回报,失道失德会得到失败的回报。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王朝,不管他的初衷如何,结果都是短命而亡。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秦王朝能够扫灭列国,一统华夏,秦始皇对自己的苛政信心满满,以为依靠苛政能够使秦王朝世世代代的传下去,但结果却是二世而亡。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呢?现在很多人感叹秦始皇的北修长城,南开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感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作用,但这些正确的事却因为不正确的急于求成导致了王朝的早亡。还有南北朝与五代两个历史时期,短命王朝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其原因都是实行自以为有用的苛政。即使汉唐宋明清这些统治时间较长的王朝,其最后的灭亡也都是因为不屑子孙的苛政导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表明“希言自然”是被社会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希言自然”是老子对社会政治治理的观点,但将其应用来指导个人为人处世也是具有同样效力的真理。你如果仔细观察自己所在的单位,你会发现,单位里最受欢迎的人往往都具有沉默寡言的特征,相反,一些很有能力,为单位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却不被待见的人,往往都具有“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特征。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的行事都是在自己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而他的思想是他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他的行事决定也是他自己观察研究客观事实的结果。我们不了解他的过去,也不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在此情况下去指手画脚,结果只是给他添乱。他即使理解你的好意,也会在内心厌恶你的“指导”。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好心得不到好报”,其实他不明白,这是他的好心变成了“多嘴”的结果。
老子在本章里还提出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的观点,要人们行事“从道从德”。这“从道从德”应该是我们必须牢记且付之实践的格言。
讲一个小故事。《春秋》记载,有一次秦穆公到毕郢原打猎,但他驾车的四匹宝马却被盗了。随从在毕地的树林里发现一大群衣着破烂的人把马杀了烤肉吃。因为盗贼人多,随从不敢惊动,就回来报告秦穆公。大家都主张派军队围剿盗贼,秦穆公却说:他们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就不会盗马杀着吃。这样吧,让士兵送几桶酒给他们,再带一些粮食,免得他们单纯吃马肉生病。于是手下就照着办了,并说明秦穆公的意思。这件事过去几年之后,秦晋两国发生战争,秦穆公不幸被晋军包围,战车也陷在泥坑里。正危机间,一群蓬头垢面的人忽然冲了进来,他们杀散了晋军并把秦穆公救了出来。在这群人的帮助下,秦穆公指挥军队反败为胜。胜利后秦穆公要重重感谢这群人,这群人却不接受他的封赏。秦穆公为他们为什么要帮助自己,那群人问他:你还记得几年前的盗马贼吗?之后就径自离去。
这就是典型的“从道得道,从德得德”,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德报怨,最后会得到德的回报。
愿我们记住老子的教导“希言自然,从道从德”。
2019年7月16日星期二2023-7-1修改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