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1674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阿春(辽宁)朗诵║涛声依旧(编辑║荆枫)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作者║阿春(辽宁)
朗诵║涛声依旧
编辑║荆枫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通过“听雨”这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词人三个人生阶段不同的生活体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词的开头回忆了青春年少时纸醉金迷的生活,恰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代。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浓缩了中年生活的场景。此时,词人已经懂得世事的艰辛,不再像年少时无忧无虑,而是为了生活忙碌奔波: 天南海北,客舟之上。这时,国家适逢战乱,词人有家不能回,成为天涯游子。
那么,现在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时候,词人已经双鬓斑白,栖身于僧庐之下,心如止水,再也泛不起一丝波澜。
以上三个时期,三幅画面,皆以“听雨”的动作贯穿,相互衔接,又相互照应,高度概括了词人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变化。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句,是词人回顾自己的人生之后,所发出的感慨及结论,其中蕴含着无限的伤感: 少年时的欢娱,中年时的悲伤,到如今都变成了无情。
人如果对身边的事物,对人世的悲欢离合,都没有了感触,那么他真的是大彻大悟了。于是,阶前的雨滴滴答答,词人也不再去理会,任它滴到天明吧!
然而,词人真的大彻大悟了吗?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去听雨,而且要听到天亮?他又为何彻夜不眠?“总无情”三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沉重。表面上看是无情,其实情已深到极致。
2023.8.12

【作者简介】
董莹,网名阿春,大学本科毕业。68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中学,下乡。回城后进工厂,做团书记工作,后从事教育工作,至退休。
热爱生活,爱好文学,喜欢写作。

【主播简介】涛声依旧,喜欢文艺、文学,闲暇之余学习朗诵,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艺术观:来自心灵的声音,总会动人心魄。

【诗与大地】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本期图片主播提供提供)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
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