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灯灯《所见》
张媛媛
灯灯的诗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就像冬日里的出尘的白鹭,清冷而不孤傲,缥缈却不虚妄。读她的诗,总能感到一种从虚无中升起的情绪,带着哀而不伤、忧而不怨的声调,呈现出克制、飘忽、超脱的美感。但这种美似乎是稍纵即逝的,诗歌捕捉到的只是它倏忽之间遗落在镜中的倒影。对于这种“徒劳美学”,法国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的描摹最是妥帖,在他看来,“我们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写作徒劳地去维系已经缺场的事物;我们徒劳地用我们的记忆去诉求,用一种辞格去描绘,并因此而快乐度过时光,生命也似乎由于真理的外表而延长。”但这样的做法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不能忍受承认虚空的痛楚,因为我们总是试图用语言掩藏万物终将香消玉殒的真相。一切都是徒劳,就像西西弗斯反复推动的巨石,永远不可能抵达峰顶,只能在漫长的无意义中不断消耗自身。
从某种角度来说,诗人灯灯是“徒劳美学”的主宰者。在那个关乎命运徒劳无望的神话中,灯灯不是重复苦役的荒诞英雄,而是自由落体的巨石——“石头不会说话,一说话/就领到崭新的命运:或滚落,或裂开”。(《石头》)在不断复制的宿命中,在漫长的奔波与沉默中,石头置身于存在而又不存在的时间里,哪怕它深知眺望的终点是虚幻的,每一寸移动都是徒劳的挣扎,却仍然享受沿途的风景。石头怀着最纯粹的目的去观看、去欣赏,并将月亮视为与它相遇的无数石头中最明亮的那颗——面对高悬的明月,“石头动了凡心”(《春天》)。“石头”是灯灯较为常用的意象,她从石头的至善无言中映照出自身,将自己也比作石头。但作为诗人,她不能沉默,哪怕发声是徒劳,她依然需要同山岗、河流、房舍一道“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而诗人的声音,即便是徒劳,也是美的徒劳,毕竟,已有“弹奏流水的人隐到石头的内部。”(《弹流水》)
世界文学史上,最能体现徒劳之美的作品,莫过于川端康成的《雪国》。小说中,男主人公岛村沉迷于雪国的美景,倾心于驹子与叶子的美丽,却从未交付真心,辜负了爱人的一往情深。而悲剧的根源在于他认为一切都是徒劳的,爱是徒劳,美是徒劳,甚至生命本身,也是徒劳的。这种徒劳感或许来自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所谓“物哀”,即是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映照和审美共振,其中首要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愁绪。在以悲为美的物哀审美中,美是流光瞬息,石火风烛,在消逝或死亡的瞬间,达到美的极致。灯灯的诗中就隐隐透露出这种类似物哀的审美情调。比如,在《所见》一诗中,诗人以极为节制、内敛甚至冷淡的语气,书写了鱼、蚂蚁与蝴蝶的死亡。她既没有渲染死亡的阴森可怖,也没有花费笔墨去推崇某种死亡之美,而是重点死亡的变体——徒劳。因为徒劳,所以鱼不仅不叫喊,还“和刀子相依为命”;因为徒劳,所以蚂蚁不得不认命,还“一直排队/来到鞋底”;因为徒劳,蝴蝶挣扎无果,从一张蛛网逃离又撞进另一张。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个人,因为徒劳,所以写诗。这种徒劳背后,交织着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永恒的矛盾。鱼肉逃脱不了刀俎的命运,蚂蚁逃脱不了碾压的悲剧,蝴蝶飞出蛛网,却飞不出命运之网,但它们都没有抛弃自由意志,而是主动去迎接命运。诗人亦深知自己无力改变命运本身,唯有诗歌能聆听到她的自由意志。
徒劳的另一重面貌是一种悲剧精神,如朱光潜所说,“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真正的悲剧不是仅仅描摹苦难本身,而是书写面对痛苦时的反抗。但让悲剧彻底升华的是观者隔着遥远的时空触碰到积灰的文字,忧心如捣却束手无策的徒劳。《所见》一诗便是以最理性节制的语言去呈现诗人灯灯作为观看者的徒劳。这种徒劳感在题为《看叙利亚盲童在废墟上歌唱》的短诗中也有所体现。在废墟之上,盲童仰望看不见的天空,让歌声传向神的居所。作为镜头之外,看见这一令人动容的悲剧的诗人,她虽不能改变叙利亚盲童的命运,却能够以文字扩大悲伤的余波——
我从她的笑容里取出花朵,从废墟里
取出哭泣
我从我中取出自己
——毫无疑问,我是盲人,而她不是。
徒劳的美学终将灼伤诗人的双眼。生活之所见,处处皆苦难,那些无望的挣扎触动观者之心。面对命运,也许一切顽抗都是徒劳,但是对于诗歌,哪怕再微小地恻隐颤栗,也不会归于徒劳,因为于生活中发现苦难的悲悯之心,足以点亮文字的晦暗。正如巴赫金所说:“诗人必须明白,生活庸俗而平淡,是他的诗之过失;而生活之人则应知道,艺术徒劳无功,过失在于他对生活课题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认真的态度。”
附:灯灯的诗
一张白纸在飞
白鹭要带着水中的自己
远离冬天,所以它飞翔
远远望去,整片水域都跟着它飞
接着是山脉,是山脉后面
黄昏的村庄
更远一点,是冬天,是尘世
远远望去:
一张白纸,领着茫茫的尘世在飞。
所见
杀鱼,鱼不叫喊。
踩蚂蚁,蚂蚁认命。
蛛网上的蝴蝶,挣脱后
又一头撞进另一张。
这些都不算什么——
还有那么多鱼
有那么多鱼
游向刀子,和刀子相依为命
有那么多蚂蚁,一直排队
来到鞋底
还有一个人:
因为徒劳,而写下这一切。
弹流水
弹奏流水的人隐到石头的内部。
水纹颤动之间,流水被風
又弹奏了一曲。
倾听的耳朵四面八方。
争执的耳朵四面八方。
顺着波纹我直上天梯,这一次
我不弹奏流水
我在天地的中心
人心在命里,各执一词。我赠流水无声。
流水不说话
流水带走人们说的话。
看叙利亚盲童在废墟上歌唱
她看不见的天空,是我们看见的
我们以为神不在那里
但一个盲人女孩相信了,她抬头
确信歌声
去了神的居所
我从她的笑容里取出花朵,从废墟里
取出哭泣
我从我中取出自己
——毫无疑问,我是盲人,而她不是。
春 天
石头动了凡心,流水在玻璃上
有了情欲。我在春风中写下:“好了伤疤忘了疼”
一株桃树,突然开口说话:我不销魂,谁来妩媚?
我笔墨未干,和流水论去向
那时,时光忽明忽暗,桃花变脸成梨花
在高高的屋顶,明月高悬
高悬的明月
像赐予人间的药丸
手指在散步
星辰在屋檐上散步。我的手指
在你的五官上散步。
雏菊的香气,从小巷的深处
来到窗户
我的手指在你的鼻梁上散步,它已
成长为高山,内部
无数树木在生长,它们和夜晚一样黑
一样黑的它们,长不大也在生长
不见阳光,不见阳光也在生长
我的手指在你的唇上散步,很久了
它失却了它的语言
飞不出去的鸟,在你的喉咙里扑打冬天
我的手指来到你的心口:
这里,刚刚熄灭一座火山。
拥抱
我的母亲从不知道拥抱为何物
她没有教过我
和最亲的人张开双臂,说柔软的话
她只告诉我
要抬头,在人前,在人世……
她说,难过的时候,就望望天空
天空里什么都有——
到了晚年,我的母亲开始学习拥抱疾病,孤单,和老去的时光
开始
拥抱她的小孙子——
有一次我回去,看见她戴上老花镜
低头翻找她的药片——
那时,天边两朵云,一朵和另一朵
一朵将另一朵
拥入怀中
仿佛这么多年,我和母亲
相互欠下的拥抱。
石 头
石头不会说话,一说话
就领到崭新的命运:或滚落,或裂开
挖土机开到山前
采石场彻夜不眠
这一辈子,我和无数石头相遇
看见过它们的无言,以及无言的复制
这么多石头,那么多石头
分成很多块,一样奔波,一样无言
一样在无言中
寻求归宿
很难说,我是哪一块石头
这么多年,我在外省辗转
我看见最明亮的石头
是月亮
我看见月亮下面,山岗,河流,房舍
各在其位
各司其职
是的,是这样
就是你想的这样:
碑石寂静,而牛眼深情……

灯灯: 现居浙江嘉兴。曾获《诗选刊》2006年度中国先锋诗歌奖、第四届叶红女性诗歌奖、第二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21届柔刚诗歌奖新人奖,参加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出版个人诗集《我说嗯》。2017年获诗探索·人天华文青年诗人奖,并被遴选为2018—2019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诗集《余音》入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中国好诗 第五季”。

张媛媛,蒙古族,1995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写诗兼事批评,诗歌与批评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作品》《上海文化》等刊。曾获第二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第十届首都高校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六届“抒雁杯”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二等奖等,入选第十二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著有《耳语与旁观:钟鸣的诗歌伦理》(台北秀威,2021年)。
“未来诗学”专栏往期文章目录

申明:刊头配图如未注明作者,均取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涉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8月目录
“他山诗石:程霄扬 译|露易丝·格丽克诗歌新译
“新秦诗”:芸姬|落地的隐喻
“露珠诗社”:白隐|许多镜子路过我们
专辑:在暴雨中呐喊
沈苇:新疆庭院(四首)
“未来诗学”:如何想像一种未来诗学
“新秦诗”:脱脱不花|车厢里
黄立胜:大海潮汐不止
“新秦诗”:李晚|伟大的作品,有令人腰酸的姿势
在暴雨中呐喊
在暴雨中呐喊(续)
在暴雨中呐喊(再续)
在暴雨中呐喊“(续三)
赵野:与阮籍书
“未来诗学”:王东东|民众时代的诗歌与戏剧
“新秦诗”:刘博然|在无序的黑色中
”他山诗石“:明迪 译|杨.瓦格纳20首
赵境:越墙而出
“未来诗学”:西渡|中国诗人的阿基琉斯之踵
蔡建旺:我爱这人世间所有爱的变色龙(组诗)
“品读”:江介|泅渡者洛白:冥思与赋予拯救
翟明磊:呼唤
